近來,一些美國政客、媒體彼此呼應,肆意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將中國自主發展積累的比較優勢歪曲為“不公平競爭”,把中國造福全球的優質產能抹黑為“沖擊世界經濟”,包藏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禍心,危害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系,阻滯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候變化合作信心,可謂用心險惡,害人害己。
抹黑打壓中國產業,彰顯經濟霸權
反復炒作中國“產能過?!?,污蔑中國產品“全球威脅”,這只是并不高明的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伎倆,明顯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其實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在力推所謂的“去風險化”政策的延續。真實目的是要打壓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以不正當手段維護其在全球產業鏈中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彰顯其經濟霸權。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不過是“美國利益至上論”的扭曲表達。
回顧歷史,各國只要被認為“損害了”美國利益,美國均會以各種名目進行指責,以各種方式進行打壓,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零和思維以及一家獨大的霸權邏輯。如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日本紡織品、汽車、半導體等行業影響力的日益增大,美國出于維護霸權需要,動用反傾銷關稅,強迫其自愿限制出口、自愿擴大進口等手段,對日本相關行業開展系統打擊。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重心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美西方認為其數百年來通過科技、金融、軍事、殖民等手段構建固化的“中心-外圍”產業分工體系面臨挑戰,竭力遏制中國發展,甚至不惜“脫鉤斷鏈”,扭曲全球經濟結構布局的自由調整,將“中心-外圍”的不平等關系經濟化、固定化甚至試圖永恒化。
破壞全球化經貿合作,操控重塑“去中國化”國際經貿格局
中國產能并不過剩。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1%,2024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0.2%。2024年3月,我國制造業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8.9%。據英國媒體分析,2023年,中國比亞迪集團、特斯拉上海工廠和上汽集團等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相比之下,韓國現代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僅為23%,起亞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僅為25%。中國新能源頭部車企在產能利用率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的產能提升不僅有助于滿足國內需求,也為全球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產業梯度差異,在產業層面存在很強的產業互補關系,中國的規模優勢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長期利益著眼,既促進落后國家的發展,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產能,從而將加快合作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促進其向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塑造比貿易往來更加密切深入的互聯互通網絡,共同建設相互依存、互利多贏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然而,這并不是美國樂見的,因而,美國企圖一邊對中國經濟發展政策施壓,一邊為其貿易保護政策造勢。美國2022年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宣布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為包括美國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提供稅收激勵和補貼,并將中國等國家排除在外。而總額達2800億美元的美國《芯片和科學法案》對美本土芯片產業提供巨額補貼和稅收優惠,其中部分條款限制有關企業在華正常經貿與投資活動,具有明顯的歧視性。美國動輒對他國發起調查的301條款,更是典型一種經濟霸凌行為,自己發起、自己調查、自己裁判、自己執行,擾亂了國際貿易秩序,引起國際公憤,被世貿組織裁定違反規則。
美國霸權焦慮之下的這種政策進退失據,“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是典型的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最終可能損害各國的共同利益,只會造成多輸的局面。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直言:“這種論調走向極端,將導致國家之間沒有貿易,對世界而言將是一場經濟災難?!?/p>
阻滯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候變化合作的信心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已有130多個國家宣布到21世紀中葉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綠色發展帶來的需求將持續增長。而產能不足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一大瓶頸。要實現綠色轉型,首要任務是將“綠色溢價”降至負值,即確保清潔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以激發市場采用清潔能源的動力。但新能源行業設備投資占比高、技術研發投入大、依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性使很多國家卻步,目前,中國是唯一充分發揮新能源行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國家。
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中國貢獻了全球大約80%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同時貢獻了全球大約80%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并且中國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轉型方面也非常積極。歐盟駐華代表團近期發布的報告揭示,綠色合作已成為中歐合作的核心領域。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中國高質量的清潔能源產品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還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有效解決了有關國家和地區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中國新能源產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超28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然而,世界對新能源的需求巨大,現在的產能遠遠達不到。無論是世界能源署去年發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還是彭博今年發布的《2024年能源轉型投資趨勢》報告,其中都認為,當前世界對清潔能源投資水平遠不足以讓全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相關投資缺口高達60%—70%。以“產能過?!睘榻杩诓扇≠Q易保護措施,只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損害新興產業成長發展,增加本國低碳轉型成本,拖累世界綠色發展步伐。
綠色產業發展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既無益于本國產業轉型升級,也無助于緩解國際產能矛盾,反會危及全球供應鏈穩定,破壞全球氣候議程,甚至引發更大的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才是真正的制造“風險”,危害全球。
(田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