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彭博社根據其最新經濟預測數據進行的計算顯示,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75%預計將集中在20個國家,其中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四國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一時間,“印度崛起”論,印度“趕超中國論”再次涌入西方輿論場。
印度真的要“崛起”了嗎?未必。
從外來說,美西方吹捧印度,往往源于其拉攏印度的政治和戰略需要。美西方視中國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印度是與中國有邊界爭端和歷史恩怨的毗鄰大國,地理位置優越,是利用來牽制中國,發揮戰略棋子功能的天然抓手。但是,美西方不可能真正扶持印度成為第二個中國,甚至超過中國。因而,雖然印度與西方的關系目前尚處于蜜月期,但作為后發國家,除了努力挖掘自身潛力,并無多少外力可依。此外,當下的經濟社會背景已發生變化,印度雖然正在大力推進經濟開放、發展制造業,但國際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已經過去,印度未來的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從內來說,印度是一個很多元化的國家,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人口眾多、政治生態復雜、宗教種姓紛雜,內部分化嚴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度相對薄弱,這給印度發展帶來極大挑戰。
西式民主政治治理失能,加劇社會分化
印度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然而,這種“一人一票”制西式“民主”并不能有效幫助印度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極大浪費公共資源,不可避免地滑向美式“一美元一票”的富人政治游戲,造成貧富懸殊,失業嚴重,“人口災難”,而一些“印度式共同富?!备@葷吆蛶в薪洕矫裰髁x性質的幫扶措施也成為政黨選舉和種姓宗教團體謀取利益的工具,慢慢變成制約社會發展或加劇社會矛盾的一個因素。
印度媒體研究中心說,2019年印度大選“燒掉”86億美元,今年6月4日公布結果的選舉預計耗資1.2萬億盧比(約合144億美元)。而“民主”選舉上臺的莫迪印人黨團隊十年來治理結果卻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公平,富者更富,窮者愈窮。印度報業托拉斯援引一份報告報道,2022年至2023年,印度最富有1%人口的收入和財富份額分別增至22.6%和40.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莫迪政府兜售的“印度制造”計劃,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并不大。原目標是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到2022年能從2015年的16%提升至25%。然而,這一比重在2022年是13%。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24年度印度就業報告》顯示,印度青年人占失業勞動力的近83%,而女性勞動參與率更低,15歲以上女性因工作獲得報酬的比例僅為13%。隨著印度通脹及失業率高企,政府債務飆升。IMF警告稱,到2028財年,印度政府總債務(包括聯邦和地方邦政府債務)可能超過該國GDP的100%。
彭博社2023年4月曾發文開出“藥方”,印度需要在四大方面取得進展——快速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年輕人的教育水平以及促進制造業發展。然而這一切需要個長期為民執政且有長遠統籌規劃和系統性實施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不是注重短期效應如“廁所革命”舉措的政客。顯然,印度沒有。印度有的只是實行英國式議會民主制,但保留了大量家族政治和利益集團的缺乏必要執行力的中央政府。
隨著2023年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并繼續增長,未來40年,最高值將達到近17億,印度人口增長與資源分配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隨之而來政治權力的再分配,宗派主義和種姓矛盾也將加劇。正如印度Mint新聞網2023年4月20日報道所言,“過去所謂的人口紅利,今天可能會變成一場人口災難”。
歷史宗教民族矛盾復雜,沖突騷亂不斷
印度人口約14.2億(2022年)(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2020年貧困人口總數達2.28億。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其中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別占總人口的80.5%和13.4%。印度實行聯邦制,各邦歷史上并不都屬于印度,而是在英國殖民后被強行納入到英屬印度,印度獨立后又被印度政府繼承。歷史、民族、宗教等多種因素疊加,以及印度政府低效治理,導致各類騷亂、沖突以及叛亂不斷。
2019年12月12日印度總統科溫德簽署生效《公民身份修正案》(以下簡稱《修正案》),由此引發的騷亂從東北諸邦和西孟加拉邦蔓延到新德里、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等地。印度《論壇報》提到,《修正案》是在針對克什米爾問題廢除憲法第370條,廢除穆斯林“三重塔拉克”(“即時離婚法”)和羅摩神廟判決后,又一起針對穆斯林的事件。而今年1月22日,在阿約提亞清真寺遺址上重建印度教大神羅摩的神廟,人為抹掉印度歷史上穆斯林政權的印跡,則在多達兩億的印度穆斯林內心劃了“一道難以磨滅的深深傷痕”。
除了與穆斯林之外,印度教教徒與其他教徒之間矛盾也在激化。2023年5月,曼尼普爾邦信仰印度教的梅泰人希望獲得“表列部落”的地位,以便在土地、貸款和工作機會方面獲得優待,引發了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庫基人的抗議??棺h活動隨后升級為大規模騷亂和暴力沖突。印媒估計,騷亂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130人,200人受傷,3.5萬人流離失所,1700間房屋被燒毀。
2023年2月,為抓捕錫克教領袖阿姆里帕爾·辛格,印度政府不惜斷了旁遮普邦2700萬人的網絡。2023年6月,“卡利斯坦運動”另一領袖哈迪普·尼賈爾在加拿大被暗殺,隨后印加兩國爆發嚴重外交危機。同年11月,美國紐約市聯邦檢方就一起在美國境內針對錫克教領袖古爾帕特萬特·潘農的暗殺未遂案提起公訴,指控一名印度官員為主謀。
此外,印度南部各邦面向海洋,經濟更加活躍,北部各邦面朝大陸,發展相對落后。南北經濟發展差異也在引發政治撕裂。更不用說影響印度社會穩定的三大突出問題:東北部地區的安全穩定問題、克什米爾問題以及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
狹隘民族主義急功近利,形成“外企黑洞”
在中國經濟轉型和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國加大力度把印度塑造成一個對抗中國的“戰略配重”,不斷有外國企業“要把制造工廠從中國遷走”的聲音出現。印度也一直對“接盤”寄予厚望,想要實現所謂“全球供應鏈離開中國、轉進印度”的設想。但印度的經濟政策令美歐日官員和投資者失望不已,多家外企要么退出印度市場,要么擱置在印度的長期計劃。美國國務院發布的《2021年投資環境國別報告》指出,西方伙伴將印度視為“對經商具有挑戰性的地方”。印度也因其監管規則“翻燒餅”、關稅壁壘高企、行政繁文縟節、官員尋租腐敗,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成功獲得了“外企黑洞”的名號。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追溯稅”。2007年,印度政府由于要對英國沃達豐公司征收29億美元稅款,便將其起訴至印度最高法院,結果并未勝訴。2012年,印度國會又通過一項立法,繞開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許稅務部門繼續向沃達豐“要錢”。此番操作讓外界瞠目結舌,被認為是“稅務恐怖主義”。
2022年7月,中國手機廠商榮耀宣布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場,其他跨國公司也紛紛“打包”撤離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據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83家在印度注冊的外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約占在印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而2019年至2021年期間,流入印度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占比從3.4%下降至2.8%。
“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蹦岷蒸斣凇队《鹊陌l現》一書中自負寫到。懷抱著大國夢的印度,長路漫漫。
(田赟宗)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