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的話題引發熱議,而前段時間熱播的一部關注貴州生物多樣性的8K紀錄片也再次引起關注。
貴州已知生物物種24547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國前列。近日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頻道熱播的國內首部8K生態人文紀錄片《萬物之生·貴州篇》是由4K花園聯合咪咕公司、貴州多彩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聯合出品并制作的精品紀錄片系列,以“8K超高清+全景聲”等尖端技術和富于情感的生動視角,關注和展現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與變化。該系列內容以呈現生態與人類生活的緊密關聯為主旨,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而建構出多元立體的生態中國形象,是“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時代表達。
《萬物之生·貴州篇》于4月22日在CCTV2熱播,據第三方統計,期間突破近期央視財經晚十點檔最高收視,并被新華社、光明網、中國綠發會、網易科技等央媒、機構重點推薦,同時在微博、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等新媒體平臺獲得廣泛熱議,多次登上微博同城榜熱搜、快手熱榜,總瀏覽量1億+。
一、以貴州為典型,細膩展現生物多樣性之美,生動詮釋“以自然之道 養萬物之生”。
回顧8K生態人文紀錄片《萬物之生》第一季·云南篇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背景,聚焦于云南的生態人文環境,于2022年3月在CCTV-9首播、2022年5月在CCTV-2重播,榮獲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優秀國產紀錄片等多項大獎,同時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該系列內容的持續性傳播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以8K全流程賦能的、關注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中國大背景下的精品紀錄片,第二季《萬物之生·貴州篇》依然延續該系列“科技+文化”為新視聽帶來的標桿性指導意義,共五集,分別為《隱》《勇》《謀》《王》《道》。
該片展示貴州這片熱土萬物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十七萬平方公里的山河縱橫,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荔波以全球唯一僅存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和生態系統,以及展現正在演進的地球歷史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中國第6個、貴州第1個世界自然遺產,被譽為“地球上同緯度最后一顆綠寶石”。貴州已知生物物種24547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國前列。本片以物種的生命歷程為切入點,講生命、生態、生活的關系;傳達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物相連的理念,系統詮釋 “以自然之道 養萬物之生”。
這是一次生物多樣性獨家大揭秘之旅。跟隨科學家在喀斯特天坑洞穴考察,許多鮮為人知的微生物、植物、動物,第一次在8K鏡頭下,向世人細膩呈現。如洞穴隱士:務川臭蛙、幽簾蟲、透明的蝌蚪、洞穴灶馬等洞穴動物,它們的習性和奧秘,在探洞的過程,一步一步揭開。
叢林法則,適者生存。而適者必定是勇者。鍬甲是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勇士,雄性個體不斷特化它們的上顎,為爭奪配偶而戰斗,或為爭奪棲息地不停爭斗。黑葉猴遠離森林,把家定在峭壁石洞中,學會在危險環境中,敢于勇敢地面對挑戰。
上兵伐謀,善謀者則是更強的生存者。妖面蛛、結板蛛、狡蛛是天生的獵手,而它們狩獵的智慧往往也超出我們的想象。寒冷的第四紀冰期到來,毀滅了許多物種,只有頑強的子遺物種從遠古一直存活到現在,梵凈山冷杉就是其中之一。雷山髭蟾選在冬季繁殖,就是趁很多動物進入冬眠之機,“反季節”繁育。
森林中真正的王者是苔蘚。生活在幽暗處的光苔,天生自帶光環;泥炭蘚在貴州有著豐富的種類,它們是喝水大胃王;桫欏曾與恐龍共生共榮。如今恐龍早已遠去,其它蕨類植物已經進化出維管束匍匐在地面,唯獨桫欏依舊挺立它6米高的傲人身姿,捍衛樹蕨的尊嚴。
保護珍惜動植物刻不容緩,紀錄片不只是對動植物這一視覺盛宴的展示,還揭示了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值得我們去呵護,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維護。該片呈現的是人類在貴州這片神奇大地上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生態興則文明興,謳歌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深入人心。
二、小切口,小中見大,綿密敘事,講好貴州生物多樣性故事,有力提升中國形象。
該片用細節綿密敘事,小切口,小中見大,5集節目將近15個感人的故事有機串聯起來,鮮活而生動,呼之欲出。
首先,見事見人見精神,凸顯生態保護者的敬業精神與情懷。如貴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吳之坤,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在尋找從1910年后就匿跡的卵葉報春,終于在貴州中部一個天坑找到這些極小種群分布的植物,是現在國家乃至世界上非常關注的對象。他在天坑中爬上爬下,崖壁采集種子,對天坑珍稀植物的習性如數家珍,為中國乃至世界天坑植物學提供獨家發現的樣本和研究成果。冉景丞、徐承香兩位老師對洞穴里隱秘的生物癡迷。李莉,專注于樹木與病蟲害防治多年,面對生態問題,她更喜歡從大自然中尋找答案。如寄生蜂可以抑制天牛對松柏樹的危害,她主張利用相克的生物來保護生態環境。鄧懷慶教授從2008年起就開始觀察研究黑葉猴,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眾多山洞為成為黑葉猴的庇護所,讓麻陽河保護區成為全球最大的黑葉猴家園,在這里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一的黑葉猴。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喻浩,專注于蜘蛛的分類研究,陸千樂,多次發現新種蜘蛛,已經記錄了超過1050種蜘蛛,而凜研則擅長培育與觀察,至今培育了數百只不同種類的蜘蛛。張健老師對森林之王——真菌的研究頗有心得。他認為沒有真菌就沒有森林,他的腳步踏遍了貴州大山。曹威在實驗室分離美灰苔蘚和共生菌類,以此來修復喀斯特石漠化。
其次,生動講述珍貴動植物的趣味故事。展現了動物、植物、微生物這三類生命,它們有著各自神奇的特點。如講述荔波盲條鰍,沒有眼睛,身體完全透明,對光沒有反應,對振動反應很快。因為它這個在洞穴里邊,顏色已經是不重要的一個性狀了,它是真正的“洞穴隱士”。結板蜘蛛守株待兔,捕魚蛛則是捕魚高手。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中國特有物種——雷山髭蟾,俗稱“胡子蛙”。這種稀有物種,放棄了冬眠,反季節繁殖,趁它的天敵——蛇要冬眠,“胡子蛙”在冬季展開了繁殖競爭大賽。桫欏,宛如蕨類王國中的一位遠古貴族,其歷史可追溯至約1.6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歷經第四紀冰川的嚴酷洗禮,多數蕨類選擇了謙卑地融入草叢,尋求生存的庇護,然而,桫欏卻如一位威嚴的王者,高達1036cm。
其次,該片有力提升中國形象,《萬物之生·貴州篇》的表達極度符合紀錄片國際化的主流敘事——關心、善待、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構建文明社會的基石。赤水河經過七年的禁漁養護,成了長江上游眾多珍稀魚類的“避難所”,大批魚群來此安家。曾經失蹤多年的長江鱘在這里繁殖生養,種群壯大。從赤水河修復成為中華鱘的在人類精心保護下“生態樂園”,到麻陽河保護區成為全球最大的黑葉猴家園,從梵凈山的黔金絲猴,到雷公山的烙鐵頭、竹葉青,從荔波盲條鰍到臭腳蛙、“胡子蛙”,都受到精心呵護,有力提升了中國國際形象。
三、以8K超高清數字加持打造新視聽精品,引領釋放新質生產力
8K超高清畫面唯美,呈現出更加清晰、細膩的圖像。這種高分辨率的圖像可以讓觀眾更加逼真地感受到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本片聲音以杜比全景聲技術制作,強調沉浸感。穿越機拍攝,以第一人稱視角,高速運動,它給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緊張感,可以更貼近被攝物,或從狹小空間穿過,畫面沖擊力得以加強,為觀眾提供全新的視覺體驗。生活在黑暗洞穴里的盲條鰍如何覓食?該片用鏡頭去捕捉水下世界,給觀眾帶來新鮮的視覺體驗和視覺盛宴?!肝⒕鄶z影+顯微攝影」這一組合手法,一花一露珠,一草一昆蟲,通過微觀攝影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切熟悉的事物在顯微鏡下都陌生了,充滿驚喜,大開眼界。
此外,出品方還推出了VR版本,通過VR眼鏡即刻身臨其境于貴州奇幻瑰麗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生態景觀,足不出戶實現與大自然人文生態的零距離邂逅。
網友驚呼:美到令人窒息!每一幅畫面,都是一個盛景,每一幀,都可以做屏保!視聽呈現可與國際一流生態大片媲美。
三大出品方希望把《萬物之生》做成能夠呈現一系列中國自然生態之美的紀錄片體系,與前沿技術的結合是趨勢也是數字時代新視聽的標配。而在生態人文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8K全流程制作的實現并不容易,需要將拍攝場景與設備需求做很好的適配,找到降本增效的最優解決方案。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超高清視頻產業獲得蓬勃發展,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更迭將為觀眾帶來更豐富多元、更沉浸感的新視聽體驗。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度f物之生·貴州篇》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既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留存了具有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的珍貴影像檔案,也是一堂生動的科普電視公開課,更是國際傳播新視聽內容精品,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