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6月8日在遼寧沈陽舉行,活動的主題為“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除主場城市系列活動外,各地文物部門、文博單位組織開展7300余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上線下活動,其中文物惠民服務3400余項。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保護文物、珍愛文物的濃厚氛圍。
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是6月8日。2024年,是我國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主題為“保護傳承非遺 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時代華章”?!拔幕妥匀贿z產日”前后,全國多地將舉辦12614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下活動9642項。各地還舉辦“非遺購物節”,結合本地區文化和旅游促消費活動,聚焦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推動文旅消費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兩則新聞,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看到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民族性格,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兼容并包、從容自信的時代精神。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文明。泱泱華夏,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堅實根基,構筑了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體系,和五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精神底色?!叭绻粡脑催h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蔽宀拾邤痰奈幕z產與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中華民族代代生生不息、昂揚奮發的動人畫卷。要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需要做好保護、傳承、創新、互鑒幾個方面的事。
保護,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拔覀円欢ㄒ匾暁v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薄耙Wo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秉h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57項,位居世界第二,文化遺產39項。其中自然遺產1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均居世界首位,總面積達7.06萬平方公里,中國已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國家文物局5月1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約300家的速度持續增長,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6833家,總量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要建設20個國家級非遺館。中國非遺館對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4級非遺項目敞開大門,搭建傳承、展示、傳播的平臺,為非遺保護事業注入新的活力。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系統完整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制機制全面建成。
傳承,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關鍵一環是“傳”。有歷史延續性的“傳”,才有更具生命力的“承”,文化創新才有根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57項世界遺產、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述說五千年文明脈絡,87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呈現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氣象。它們展示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它們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它們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開啟新篇章。長城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要守護好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從2006年提出建立長城保護員制度至今,6000多名保護員已成為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軍。頒布實施《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公布第一批83個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古老長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成為我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生動縮影。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打造成了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永續傳承重要標志。
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文明互鑒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堅守“魂脈”與“根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現代文明,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擔負起大國文化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獨特的精神動力。
近年來,《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精彩國風節目火爆“出圈”,將現代技術與傳統舞蹈藝術相結合,“活”化博物館里的文物,讓傳統文化有了創新表達。馬面裙、艾草門掛等國潮產品將國風底色與時尚創意結合起來,成功讓年輕人“種草”。據統計,2023年中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達20517.4億元,同比增長9.44%。
而中國燈會則打造出了“中國彩燈節”等國際品牌,吸引廣大海外游客。四川自貢燈會被稱為“天下第一燈”占據海外92%燈展市場份額。今年,中國預計在全球20多個國家的80多個城市舉辦燈會。近年來,英歌舞頻頻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帶動嶺南文化更好融入世界文化大舞臺。廣東普寧英歌舞在英國倫敦“首秀”,超70萬人圍觀共賞。此外,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歡樂春節”全球活動,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等為不同文明平等對話搭建平臺,奏響“軟聯通”“心聯通”的交響樂?!笆濉逼陂g,我國的文物出入境展覽累計達300余項?!叭A夏瑰寶”文物展、“東西匯流:13—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特別是與亞洲46國及埃及、希臘合作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以文物展覽凸顯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粓鰣龌顒?,一系列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只有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展望未來,讓我們切實堅定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讓我們的文明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田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