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走到了這一年的最北端,也就是北回歸線,此后太陽直射點將重新南移,白晝漸短。但夏至并不是“熱到頭”的意思,恰恰相反,因為熱量的累積效應,和冬至之后“數九”類似,從夏至往后數到第三個庚日才“入伏”。
北京雖然已經位于華北平原的最北端,但三伏天照樣折磨人,這還不能都怪“全球變暖”,可以看看老舍在《駱駝祥子》里描寫一百年前老北京的熱:
“六月十五那天(陽歷8月1日前后),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祥子有些膽怯了。拉著空車走了幾步,他覺出從臉到腳都被熱氣圍著,連手背上都流了汗……一出來,才曉得自己錯了。天上的那層灰氣已經散開,不很憋悶了,可是陽光也更厲害了: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哪里,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墻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著點紅,從上至下整個地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在這個白光里,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攙合著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街上仿佛沒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花花的令人害怕?!?/span>
當然,“全球變暖”也沒改變北京冬天寒冷的現實,最近幾年冬天總有那么幾天能降到零下20度。北京是奧運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這種冷熱“兩端對齊”的天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比如,家里的衣柜永遠不夠用,不同厚度的被子也要準備好幾套;一年下來,有4個月燒暖氣,4個月吹空調;冬天很多工程被迫停工,夏天一不留神食物就會變質……
我們羨慕那些一年到頭褲衩背心、瓜果飄香的熱帶國家,但也奇怪,為什么“南北問題”中的“弱勢群體”反而是南方國家?冬奧會為什么被認為是“富國運動會”?
有人說,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稟賦。比如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的阿聯酋,就因為地下有石油,老百姓也能過上“地主的日子”。那北方國家有什么資源呢?
我想,可能是逆熵資源吧。
我們用熵描述一個系統無序、混亂的程度。而“逆熵資源”可以認為是那些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規律性、計劃性、有序性的要素。
比如,在溫帶地區,四季分明的氣候變化讓人們不得不養成春種秋收、夏耘冬藏的習慣,這種習慣體現了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能力、對生產生活的計劃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四季變化的規律就是一種重要的逆熵資源。
換言之,我們抱怨北京的“鬼天氣”,但不得不承認它還是有優點的,至少它很有規律,而不像《三體》里的“亂紀元”。并且,我們的老祖宗很久以前就掌握了這個規律。
夏至,就被認為是中國人最早確立的節氣。公元前七世紀,中國古人已經開始采用土圭測日影,知道了“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p>
而到了漢代,《淮南子》詳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意義?!兑葜軙防镉幸黄吨茉陆狻返奈恼绿岬健叭f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边@里的“不易之道”意思就是永久不變的規律,對二十四節氣的“盡在掌握”,讓中國人較早的進入到了“恒紀元”。
比如,每年夏至前后正是北京周邊小麥收割的季節,從前每到這個時候,工人、學生甚至要放農忙假,小麥的收割叫“搶收”,那是因為人們知道“麥熟一晌,虎口奪糧”的規律。
現在雖然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里,但每隔半個月,總能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關于節氣的海報。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倒計時短片,也是用“二十四節氣”驚艷了世界。
現在世界上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往往有著輝煌的農業發展歷史,或許因為農耕社會有著工業化一樣的計劃性、組織性。比如,在我小時候,入冬之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曬干糧食、腌制咸菜、存儲煤炭和大白菜、糊窗戶、做棉衣、掛門簾……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里《寒號鳥》的故事嗎?文章多處用了重復的句子,從小就教育我們:不為過冬做好準備的人,后果很嚴重!這種日常生活的“計劃性”累計起來就成了發展工業化的“逆熵資源”。
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就是人類利用自然規律發展生產的集中爆發。比如瓦特那個時代,城里要燒煤,郊區能產煤,但煤層越打越深,里面有積水,人們為了從礦井提水,就被迫發明了蒸汽機。設想一下,如果到處是露天煤礦,蒸汽機是不是反而無人問津?就像一些熱帶國家,物產豐富,一年四季都有收成,人們就沒有了“過冬”的計劃性,“逆熵資源”其實是貧乏的。
當然,相比于幾千年累計的農耕文明,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時間還很短,如今涌現出很多新問題,正需要現代人順應新規律、制定新規劃。
比如,前段時間,嚴重熱浪侵襲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攝氏度,導致了數十人死亡。高溫天氣不僅對當地人生活直接造成威脅,還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可能對印度雄心勃勃的超級大國目標造成拖累。實際上,早有跡象表明,人口密度、混凝土結構、綠化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城市溫度。很多學者一直用“城市熱島效應”來解釋特定地區相比周邊溫度更高的現象。但缺乏遠見和計劃性,大多數城市從規劃到建設都是混亂的——看看新德里地圖就知道了。
在微觀層面,計劃性、規律性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企業有濃烈的加班文化,其實加班不可怕,可怕的是混亂的加班。員工們每天到了下班時間永遠不知道是否能走,不知道下一秒來了什么任務。另外,混亂加班造成第二天上班時間形同虛設,經常到點找不到人。長期下來只是工作時間長了,效率其實并不高,甚至出現“佯攻”現象。還有些大型企業,高層牢牢把握行動權,基層只能聽指揮,但層級過多,指令傳導過程有時間差和信息差(熵增),到了基層的感受就是“一陣風一陣雨”,出現典型的“計劃經濟不計劃”。
再過十天,家里的小朋友就要放假了,暑假是關于夏天最美好的童年記憶。我們發明了很多節假日,表面上這些假期浪費了生產時間,但今天我想說,假期同樣是“逆熵資源”。它讓我們的生活有規律、有調整、有階段性。用好假期,懂得欣賞每個季節的美,也可以起到讓時間變慢、生命變長的心理效應。正如宋代一位和尚寫的那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