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永利  >>  正文
    CGTN紀錄片《一邊是藍海 一邊是綠洲》生動講述南海大美生態背后的故事
    王永利
    2024年07月05日

    在南海成為輿論熱點之際,總臺獨家推出CGTN出品的紀錄片《一邊是藍海 一邊是綠洲》聚焦南海生態保護故事,用真實事例,生動講述了三沙市漁民把多座荒涼的小島變為綠洲,其中趙述島變成國家級“和美海島”,還講述了他們因地制宜改善土壤,從種樹失敗中摸索出用椰糠和珊瑚沙混合埋入根部的技術,讓寸草不生的荒島長出了郁郁蔥蔥的椰林,講述了海龜保護者為海龜創造理想產卵家園的故事,講述了科學家通過有性繁殖和斷枝繁殖珊瑚礁技術,潛入海底“植樹造林”,在我國南海開展了大規模的珊瑚礁人工修復工作,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生態保護之歌。

    十年間多次“零距離”跟拍,通過對比,真實呈現荒島變綠洲的巨大變化

    紀錄片是時間的藝術,惟有長時間以真人真事為對象的跟拍和素材積累,才能真實準確細膩反映生活本質。紀錄片《一邊是藍海 一邊是綠洲》是一部歷時十年“零距離”跟拍的紀錄片,總臺CGTN記者于2014年、2016年、2024年三個時間節點重訪三沙市諸島,拍攝采訪了同一批漁民和這些島嶼周邊環境的改善,因此,其記錄真實可信度不容置疑,符合國際紀錄片主流敘事標準,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

    十多年前的趙述島,一片荒涼,寸草不生,除了沙子,環島周圍是海上漂來的垃圾,大多是標有外國商品標識的塑料袋塑料瓶和廢棄物,海龜誤食這些塑料袋造成死亡,惡臭在高溫下彌漫。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成立,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三沙市島嶼建設者們,首要做的事就是清除垃圾,植樹造林,搶救海龜,修復珊瑚礁,搭建可居住的住所。

    漁民陳思毓、符名友等是鏡頭記錄的趙述島上的主人公,除了打魚外,他們的職責還包括植樹,撿海漂垃圾,救援海龜,保護鳥類。他們最初住的是臨時搭建的帳篷,喝的水和種樹用水,都是從大陸運來的,發電機臨時供電,時斷時續。

    但是他們克服種種困難,辛勤種下一排排半人高的椰子樹苗。三沙市政府創意發起讓廣大網友網上認領樹苗的活動。記者韓斌也認領了趙述島上的一棵椰樹苗。2016年記者再次登上趙述島鏡頭記錄了陳思毓、符名友等漁民島上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全天供電,網絡暢通,淡水充足。喝的是海水淡化后的純凈水,椰子樹已成林。

    而2024年記者第三次登島訪問他們,鏡頭記錄了他們住進了綠蔭環繞的一排排造型別致的二層小樓,他們愛稱為“海景別墅”,樓房內現代化設施齊備,透過三口之家的全家福照片,洋溢著他們生活溫馨的氣息。

    椰子林郁郁蔥蔥,已經掛果,果實累累。而記者韓斌2016年認領的那棵半人高的小椰樹苗,也長成了參天大樹,掛滿了果實。

    趙述島漁民還通過休漁期等措施,禁止過度捕撈,讓南海生態得到改善。在觀鳥臺,可以看到環島綠林中各種鳥類,海鷗、大鳳頭燕鷗、白鷺鷥等等,應有盡有,密密麻麻,嘰嘰喳喳,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風景畫,趙述島被自然資源部評為國家級“和美海島”。

    永興島的建設為中國在南海的發展樹立了成功樣本。三沙設市后,馬上就進行島礁綜合整治。首先是海岸線修復,然后進行大量的植樹造林,種植椰樹和櫻桃等,綠化面積達95%以上。如何提高樹的成活率?靠從大陸運來土壤和淡水,成本高,成活率低。在無數次失敗后,漁民們摸索出因地制宜,用當地椰糠跟珊瑚沙再加上一定的紅土混合攪拌,埋入樹的根部,吸水性特別強,起到了鎖水的作用,而且把土壤徹底改善了。永興島每日處理后的550噸中水全部用于綠化,節約了淡水的成本,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

    2017年三沙市政府試行了“島長制”,試點首先在西沙群島的七連嶼展開。七連嶼是一個彎月狀的大礁盤,由趙述島和西沙洲等7個主要島洲組成。詹達豐是西沙洲“島長”。西沙洲以前到處是白乎乎的一片沙子,連一棵樹也沒有。岸線周圍一海里左右都是礁盤,沒有航道,向島上運送物資靠浮排拖。詹達豐帶領漁民把椰樹等樹苗一棵棵用浮排拖上岸,他是“三沙纖夫”帶頭人之一。

    而種樹困難重重,狂風和海浪會推倒幼苗,沙土再將它們完全掩埋,淡水更是困難。他們靠收集雨水和海水淡化,讓樹木成林。如今長到30多米高,鞏固了礁盤,即使再大的風浪,有樹根系保護,避免了水土流失,如今西沙洲的綠化面積已經超過90%,曾經荒蕪的西沙洲逐漸成長為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這是中國治理的成功案例。

    講好中國故事,聚焦南海海龜救護的故事,溫馨而感人

    北島是南海海龜重要的集中產卵地,該片聚焦了南海海龜救護的感人故事。0.4平方公里的北島,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綠海龜產卵場,每年5-10月,雌海龜洄游到這里產卵。

    2015年,北島海龜保護站成立,黃程的父親黃宏波任保護站站長,該片記錄了父子倆保護海龜的故事。當時島上生活困難,沒水沒電。黃宏波帶領漁民堅持了下來。如今黃程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海龜保護者。由于海上漂浮人類丟棄的垃圾和殘留的漁網,海龜誤食了塑料袋等垃圾,生病了,或被漁網兜住,身體受傷。救助站就是救助海龜等海洋生物的。一只海龜被解救時,胳膊被魚線束縛得潰爛了,黃程為這只海龜剪除爛肉,每天都精心給保護站里的海龜換水、喂食和上藥。

    南海一共有五種海龜,最常見的是綠海龜和玳瑁。海龜是海洋保護的旗艦物種,非常瀕危。因此,保護海龜,意義重大。中國也在利用法律制度來拯救瀕危的海龜。鏡頭表現了海警常規檢查時,發現了一條貨船上攜帶兩只綠海龜,屬于一級保護動物,其中一只身體潰爛,便把兩只海龜都送到了救護站。在這里海龜救助者悉心呵護受傷的綠海龜,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互動。但是海龜康復后,終究要放生大海。這一刻,雙方難舍難分。這些被放生的海龜,不愿意離開呵護它們的恩人,遲遲不肯走。黃程等救助者含著淚水說:“快走吧,你們自由了”,其場景令人動容。

    鏡頭還表現了海龜救助者幫助一只缺了一條后腿的母海龜挖巢穴產卵的故事。該片以符合國際主流敘事,找準公約數、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使該片的報道,極度符合歐美的主流敘事——一個能夠善待動物的國家才符合文明的內涵,讓世界看到在中國南海漁民與海龜和諧共存的景象,生動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講好珊瑚礁修復故事,展現中國珊瑚礁保護成果

    該片還用大篇幅講述了南海珊瑚礁修復的故事。東漢文學家班固在《西都賦》中寫道:“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珊瑚”一詞便出自于此。在神秘的海洋深處,小小的珊瑚蟲成群聚集,經過一代代的繁衍,它們分泌出的石灰質成為了保護自己的外殼,再歷經千萬年海水的洗禮,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島礁。中國南海的珊瑚礁生物群落種類豐富,“海底花園”生機盎然,千姿百態。

    該片跟拍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浴陽和他的團隊修復珊瑚礁,表現了他們堅守初心攻堅克難的努力。珊瑚礁的全球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境,是魚兒產卵地、育幼場和覓食所。但是,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正處于海洋變暖、長棘海星和人類活動的多重威脅之下,那么一旦珊瑚礁生態系統消失了,就相當于將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物種失去了家園。

    該片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珊瑚礁保護的重大意義,生動呈現了中國保護珊瑚礁的具體做法和輝煌成果。2009年,張浴陽所在的中科院南海研究所開始在南海進行人工珊瑚培育和移植。2014年,攝制組在三亞的一個珊瑚培育基地第一次見到張浴陽,當時他正在監護“珊瑚寶寶”的成長。

    2016年,再次見到張浴陽的時候,這些“珊瑚寶寶”已經被移植到西沙群島近岸海域種植,已長大8到10厘米左右。而2024年在趙述島附近海域第三次見到張浴陽,他在海下為記者展現了壯觀的珊瑚場景,目前這些“珊瑚寶寶”已經長大直徑60厘米到1米左右的珊瑚體,成片的珊瑚群,色彩鮮艷,形態各異,如花枝般斑斕,魚兒、海龜、蝦類等在珊瑚叢中游弋覓食產卵。珊瑚覆蓋率從原來的不到10% 增加到現在30%以上。張浴陽向記者解釋了有性繁殖和斷枝繁殖相比,斷枝繁殖效果更好,珊瑚礁可以長得更大,生長速度非???,許多有一個桌面那么大了。

    一批批科學家潛入海底“植樹造林”,在我國南海開展了大規模的珊瑚礁人工修復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種植和修復珊瑚礁約30萬平方米。

    CGTN紀錄片《一邊是藍海 一邊是綠洲》體現了總臺電視紀錄人在南海輿論熱點爆發時不缺席、有責任、有擔當,十年間用鏡頭全景記錄南海漁民呵護島礁和海洋生態環境,彰顯了中國南海生態環境保護顯著成就,用國際主流敘述呈現暖心的故事,用紀錄片這種國際通行的語言,在與世界對話中展現獨特的優勢,全媒體矩陣融合傳播,從而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體播出時間:7月8日總臺CGTN全語種和全新媒體平臺及海外平臺重磅播出,敬請收看。)

     

     

     

     

     

     

    【責任編輯:王輝】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制片人、高級編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