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邢云超  >>  正文
    法國政治右轉與全球格局嬗變
    邢云超
    2024年07月10日

    假若從倫敦乘“歐洲之星”穿越50千米的英吉利海峽出發去巴黎,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倫敦大街小巷井井有條的市容市貌和文明禮貌的紳士雅客突然變幻成巴黎天橋下鱗次櫛比的帳篷和高樓大廈下膚色迥異衣衫不整的外來移民,英國和法國同屬老牌歐洲列強,歷史上歷經矛盾又彼此依托,在合作與對抗中貿易與交往。獨特的地緣優勢和相似的政治制度為兩地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的演繹,豐富了“雙城記”的現實意義。然而,隨著英國脫歐,移民制度及戰略定位的不同,兩國若即若離又漸行漸遠。

    法媒披露2023年經英吉利海峽偷渡英國人數3萬6千,比2022年下降30%,但入境歐盟38萬,比2022年增長17%,比2021年暴增136%,歐洲邊境和海岸警衛隊Frontex報告稱,進入歐盟總人數中,10萬來自敘利亞,其次是幾內亞和阿富汗,無人陪伴未成年人較2022年增加28%。二戰以來,法國移民政策不斷改革,但與歐盟成員的過密融合令自由流動更加方便,對本土就業機會,社會資源和公共利益的占有構成考驗,對宗教,種族,文化,治安甚至世俗民族身份提出挑戰。

    筆者曾2022年5月于“聯合早報”撰文“法國在歐盟軌道上還能滑行多遠”認為,不管馬克龍未來以何種程度和姿態重建法國政治,勒龐支持者將有增無減,惟強不弱。法國上空彌漫著濃郁的本土氣息和強烈的民族性及主權性,折射出反對移民,支持脫歐的強烈訴求及法律基礎。近年來無論是恐怖事件、宗教沖突還是國民負擔,均被視為外來因素使然。歐洲懷疑論的情緒蔓延致使歐洲官僚主義乃至歐盟與北約功能退化觀點迅速引燃。

    6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首輪選舉,極右派以34.2%選票大獲全勝,馬克龍以21.5%僅屈居第三。學界認為,“選舉結果標志著馬克龍時代的結束。國民聯盟上崗,破壞國家穩定,侵蝕國家信用”。極右政治理念是重振工業,終結移民,加強貿易保護而且對烏克蘭支持劃上句點。馬克龍的敗選尤其為域內國家乃至全球樹立標桿,產生示范。馬克龍政權重在外交,未來三年維系歐美傳統 “鐵桿”關系難樂觀。馬克龍權威受限,左右共治必然引致歐洲政局混亂和共同對敵的不堪。

    馬克龍敗選削弱歐盟,給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戰略布局套上鐐鏈。西方主流媒體多以犀利語言指責馬克龍并對法國偏離共和國原則肢解民主制度而不安。法國右派“國民聯盟”前領導人勒龐稍前表示,其政黨或會尋求通過預算和其它手段來束縛馬克龍在全球事務中手腳 ”。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庫普錢(Charles Kupchan)認為,法國的軟弱政府可能意味著歐盟核心的某種政治癱瘓 ”。

    法國是世界大國和歐洲領頭羊。馬克龍在團結歐洲及維系世界平衡上的政治抱負折射其對世界多元和歐洲前途的另類理想。他在中歐、中法多重關系上敢為敢言亦給國際社會提供了想象空間。俄烏沖突伊始對俄的綏靖政策卻在不日前突飛猛進,展示“取代美國對歐洲領導”信念。人算不如天算。第十屆歐洲議會大選中馬克龍復興歐洲黨的挫敗,迫使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背水一戰。然而“費加羅報”6月12日CSA民調,76%的18-24青年認為選舉失利就要辭職,甚至在其執政黨內逾30%的人希望他敗選即告別政壇。

    馬克龍執政黨低支持率是對其過去五年內政外交的否定與質疑,昭示了歐洲民主與包容遭遇挑戰。歐盟在全球事務中領導力及對多邊主義構建影響力受挫,進而抑制全球治理體系高效運轉。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的資源優化配置和歐洲共同抵御風險能力銳減。法國財政和內政部長此前警告,法國面臨“暴力和內亂”,巴黎及里昂事實上正在騷亂。也有政治學者指,馬克龍的挫敗在某種意義上為世界各國在國內治理和國際應對上提供了新的平衡點。在涉及移民、氣候,能源,立法并參與批準年度預算政策諸方面影響非凡。

    傳統大黨版圖的萎縮,為各國政黨在關注民生,淡化政治和自我建設上提供政治模版和政策經驗。英國脫歐五年后的歐洲政治全面右轉令傳統意義上的西方民主、文化認同和歐洲核心價值觀之制度屏障突破了防線。警示對漠視民生、罔顧民意、威權專制、戰備擴軍的國家和政黨更張改弦。德國選擇黨聯合領袖威德爾稱,勒龐選舉大勝,是德國選擇黨的榜樣。法極右翼掌握國會,為右翼民粹主義者若在歐洲議會聯合起來提供條件。北約、歐盟被全面掣肘,未來是“腦死亡”抑或“植物人”,并非天方夜譚。

    未來5年歐洲政治生態趨于保守和內斂,令民族認同、國家邊界前提下的移民、農業及減碳在阻滯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從歐洲內部強化發展;歐洲選情是對“主權主義 ”的搖旗吶喊及與特朗普主義的隔空遙望與“心照不宣”。歐洲沖擊波的全球蕩漾為特朗普回歸及”孤立主義”上演增添動感。失敗的拜登經濟學,在歐洲政治右轉裹挾下,一定程度上助推標榜5年前就賦予歐洲靈感的特朗普信誓旦旦,而半島危機、俄烏沖突、中東局勢,以至于印太布局會否重新定義值得關注,亦不難預判。

    歐洲右翼向來傾向于與俄羅斯改善關系,“親華”力量逆勢壯大,中國料將從歐洲邊緣政黨的發展壯大中“受益”。極右勢力的野蠻生長是歐洲民情民意及民生在疫情肆虐、經濟通脹和戰爭無休背景下對生存、生活乃至健康和安全的渴望與期盼。歐洲如此、美洲和亞洲亦然。歐洲政治版圖重構,新生力量潛滋暗長。全球格局嬗變,大國鋒芒初現。中國、印度、巴西、沙特及南非的脫穎而出會否坐視傳統西方坐看云起時,見仁見智,目前仍難一管窺見。

    過往的一年,逾百名美國及印太高官,在回應“紐約時報”采訪時,并不看好傳統西方大國下個世紀的全球主導和絕對影響。弗吉尼亞大學托爾教授(Prof. Gerard Toal )認為,涉及多國跨境安全與氣候變化等問題,各國仍需相互依靠攜手并肩。全球南方國家在西方舊秩序利益業已超出所控范圍并日漸萎縮背景下悄然崛起。不論是俄國對歐盟的核恐嚇還是歐洲援烏的信誓旦旦,向來以民主自由為發展依托的歐洲政壇,哀鴻遍野于彈指之間,攪亂了歐洲,撼動了撬動全球的政治支點。若要看天究竟如何變臉,似乎也只有時間說了算。(邢云超)

    原載2024年7月3日 “中時新聞網”(中國時報-言論)

    ?

    【責任編輯:嚴玉潔】
    智庫專家,社會學學者,英語語言文學教授,現居香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