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國之根本、民族之魂靈,是千萬國人思想的果實,更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來源。中國,作為歷經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積淀出了無數文化瑰寶。在眾多文化瑰寶中,我國傳統戲曲始終持續釋放著藝術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是動人的鄉音,亦是古今對話的使者,更是國際交流的紐帶。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傳統戲曲的明珠——昆曲,正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跨越千山萬水,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故事,傳遞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韻味。
昆曲:穿越時光的雅韻,跨文化共鳴的橋梁
昆曲,起源于明代中葉的昆山,自六百年前的姑蘇煙雨中濯清漣而出,形似幽蘭猗猗,典致柔潤;聲如鶴鳴九皋,折金碎玉;靜似古木,動似流云。它從民間唱著清詞小曲,一路自長江南、錢塘北,逶迤至京城,將江南的清麗散播進千家萬戶,澆灌無數新劇種的形成,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百戲之師”,亦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的典范。它在遷客騷人的筆墨丹青中行走,以悠悠中華傳統文化為底色,以代代相傳的苦吟佳作為魂靈,唱出了中華兒女的悲歡離合,道盡了人世間的滄桑變幻。
這正是昆曲之所以能夠跨越國界,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的載體。元末戲曲作家高明評南戲傳奇:“樂人易,動人難?!币虼怂P下的昆曲《琵琶記》力圖“動人”,描繪了“有貞有烈”趙五娘、“全忠全孝”蔡伯喈,正是追求通過藝術傳達眾生像,喚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當異國他鄉的觀眾被昆曲《牡丹亭》那悠揚婉轉的水磨唱腔、細膩入微的表演所打動時,他們或會聯想到與湯顯祖同時代的莎士比亞的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共通的是對至情至性的追求、對自由愛情的期盼、對普羅生命的珍視、對美好事物的牽絆,這勾動的是一種集體的文化覺醒,是全人類情感與價值觀的共鳴。正如《牡丹亭·尋夢》中所唱:“花似人心向好處牽”,世界人民感受到的不僅有藝術的震撼,還有對中華民族靈魂深處追求舒徐清遠精神的理解,更有對至本質真這一人類共同夢想的感動。因此,我們當以昆曲為媒,搭建起跨文化心靈溝通的橋梁。
昆曲的國際傳播:全球化背景加持,挑戰與機遇并存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我們迎來了一個緊密相連、文化交融的“地球村”時代。昆曲,這一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文化精髓的藝術形式,其跨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如線上直播、虛擬現實(VR)體驗、國際藝術節展演等,為昆曲搭建起了一座座跨越時空的橋梁。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昆曲的音韻之美、身段之韻得以跨越千山萬水,直抵世界各地觀眾的心田,還極大地豐富了其表現力和互動性,使得更多年輕群體和國際友人能夠輕松接近并愛上這一古老藝術。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不僅是機遇,還有一系列復雜多變的挑戰。文化認同差異成為昆曲國際化傳播中不可忽視的障礙。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因其歷史、宗教、社會結構等因素的不同,對昆曲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往往有著不同的解讀和接受度。如何在保持昆曲原汁原味的同時,又能跨越這些文化鴻溝,實現文化共鳴,是昆曲藝術傳播者需要深思的問題。此外,審美習慣的沖突也是昆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大挑戰?,F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使得人們更加傾向于接受簡潔明快的藝術形式,而昆曲以其繁復細膩的唱腔、身段和劇情,往往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審美能力。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昆曲如何吸引并保持觀眾的注意力,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昆曲的國際傳播策略:守正創新,重綻青春
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挑戰與可能性的背景下,2024年3月,白先勇先生攜手蘇州昆劇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啟了20周年巡回慶演,牡丹一夢,如真似幻、擬古喻今。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橫空出世,迄今已在海峽兩岸及海外演出近500場,在國際舞臺上綻放異彩,不僅成功再現了昆曲原汁原味的藝術韻味,更以其青春活力的呈現方式,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熱烈反響與高度評價,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戲曲文化熱潮,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無限可能。在新華社的采訪中,白先勇先生提到,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演出,西方人的反應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熱烈,贏得了包括《泰晤士報》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贊譽與關注?!坝^眾們一起站起來喝彩十幾分鐘,肅然起敬,我想是由衷地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有一種敬佩?!蓖瑫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正式設立昆曲課程,將這一古老藝術形式與世界性歌劇進行對標研究。這一成就,對于近年來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求突破與創新的戲曲藝術而言,無疑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禮遇”,它超越了任何一次普通戲曲演出的影響力范疇。
深入剖析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之道,我們不難發現,其關鍵在于對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巧妙融合。白先勇先生匠心獨運,青春版《牡丹亭》深刻踐行“古典為體、現代為用”的理念,既弘揚了東方的內斂雅致,又巧妙融合了當代審美風尚。在劇本的編排上,該劇精選原著55折中的27折經典,如《驚夢》、《尋夢》及《拾畫》等,既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又實現了對傳統文本的精煉與創新,以滿足吸引現代觀眾注意力的需求。在音樂與唱腔上,該劇在傳統昆曲悠揚旋律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融入豐富的情緒化音樂伴奏及幕間音樂,給傳統昆曲唱腔的徐緩節奏賦予了時代活力與情感張力。在舞臺美術上,該劇在服飾與布景設計方面踐行守正創新之道,既保留了古典美學一桌二椅的抽象留白精髓,又巧妙融入現代審美元素。例如,《驚夢》一折中,杜麗娘身著繡有蝴蝶的女帔,而柳夢梅則身著梅花圖案的褶子,此等設計不僅美輪美奐、淡雅脫俗,更寓意著“蝶戀花”的古典情愫。在宣發上,該劇勇于創新,采用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包裝與推廣,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擴大宣傳、與流行文化元素結合等,從而跨越了文化鴻溝,實現了藝術與觀眾的深度共鳴。最后,我們再來看演員陣容,該劇大膽啟用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演員,白先勇先生寄望通過這股青春力量,激發年輕一代對古老昆曲藝術的熱愛與傳承。今年6月,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正式開啟學員招募,為昆曲藝術的后繼青年保駕護航,旨在通過“最古老+最青春”的藝術實踐方式,喚醒青年學子的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使青年學子粉墨登場、深入參與昆曲藝術的傳承與傳播,通過青春一代,向國際展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月落重生燈再紅”,昆曲在藝術的舞臺上厚積薄發、重綻青春,它不再是等待著被人們發現的深閨佳人,而是勇敢地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使者。從巴黎的塞納河畔到紐約的百老匯,從東京的淺草寺到倫敦的西區,昆曲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國際友人的廣泛贊譽。通過國際藝術節、文化交流活動以及線上平臺的推廣,昆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邀國際友人駐足于中國戲曲的古典園林中,共賞“春色如許”。
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責任。讓我們攜手并進,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在全球化語境下推動中國戲曲的當代化、國際化進程,讓世界了解更加全面、真實的中國,感受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在文化交流互鑒的廣闊天地中,共繪良辰美景花滿園、撇捺珠璣滿青山的畫卷。(首都師范大學 陳美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