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執政黨依據執政規律、建設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借鑒與吸收其它文明及不同國家的現代化經驗,去偽存真,揚長避短,探索及開拓適合中國國情、滿足中國人民需要的現代化模式。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本、共同富裕、加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異于西方模式又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結晶和實踐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靠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又是世界現代化理論建設的重大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引領,是世界文明的核心構成。獨立自主、因地制宜是原則,融通未來、銜接全球是宗旨?!白吆推桨l展道路的現代化”作為其中重要內涵,為希望加快發展并保持獨特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之選和理論價值。其博大精深和對不同文明的包容空前,國際元素的蘊含及對人類命運的關注雖然未必絕后,但是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能夠普照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式現代化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中國智慧,推動追求普遍安全、共同繁榮和普世價值。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日前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袂于香江,聚焦中國力量與全球經濟發展。學界、商界領軍人物及政府首腦碰撞思想、對話交鋒、分享灼見、商榷共識。大國博弈持續,逆全球化加劇。能源危機、貿易壁壘、氣候變化、債務累積,各國亟待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和生產力增長極。國際政經面臨考驗,戰爭與和平成為熱詞。中東問題、俄烏沖突、半島危機,乃至南海爭端皆為時下輿論焦點。惟主動對話、多元合作、增進信任、消弭分歧、凝聚共識、互惠互利,方能直面不確定未來、因應時代共同難題。
世界進入新的動蕩期,推進強國建設需要深化內部改革、營造外部環境、堅定制度性開放,強化對外合作機制。7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哈薩克斯坦同中國領導人會見時指出“人類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因之成為全球關注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重大事件。全會提出14個改革領域,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首位。國家活力與社會活力平衡發展,統籌兼顧;聚焦中國未來著力點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彼此促進,相得益彰。釋放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內在動能。做到放得活、管得住,收得攏。
中國加快機制體制改革,強調改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在社會經濟和國家治理高質量發展基礎上,關注效率與公平,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競爭性較強的行業和領域適時適度有望更多地開放給民間資本,調動全民積極性,激活社會創新能力和發展動力。中國經濟正在進行重大結構型升級。國家發展、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令中國經濟更強勁,為地區及世界包容性增長提升了預期,固化了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驅動力角色,亦為全球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動能。
中國近年來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貿易額占外貿總額的1/3。2023年中國對RCEP其它成員國出口6.41萬億元,釋放巨大活力,實現多個“首次”。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拉美和歐盟,以價廉物美和環保便利普惠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低碳生活和智能出行。中國積極開展與高標準自貿區交流互鑒,推進加入CPTPP及DEPA,成為世界貿易貢獻者、國際事務參與者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倡導者。展示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發展樣板,塑造了“全球南方”國家對于現代化的全新認知。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表明,現代化模式并非一勞永逸,亦非某個國家和地區甚至國際聯盟和國際組織的專利。以固定模式和所謂規則界定現代化已不合時宜。人類發展特殊歷史階段的現代化引領抑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主導,不應成為測量新時期現代化的唯一標尺,更不能成為抑制新生力量潛滋暗長的武器。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還在于,創造了新形態人類文明的同時,為無序發展和動蕩的國際社會提供新型思維和發展模式,促進相對均衡和穩定的國際關系,縮小東西分歧和南北差距,推動新時期發展觀下的良性互動和國際參與。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會一帆風順,亦非一朝一夕,但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單一市場,外部環境的惡化和產業結構的變動堅定中國實施單邊開放的決心,以“資本邏輯、科技邏輯和市場邏輯應對西方反華制華政治邏輯”,分化西方在政經領域及社會各層面反華勢力。中國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為世界提供最好的國際公共產品,同時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獲得資本、市場、人才、技術資源及快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之選。從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再到對多國單方面免簽,舉措頻繁,效應凸顯。
世紀疫情的暴發、國內經濟的分化、有效需求的乏力、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皆是難以回避的重大挑戰。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需要底氣,更需要自信。宏觀經濟要給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培育。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環境有待進一步營造和持續性優化,制度性開放有望穩步擴大,新一輪服務業亟待開放試點,促進外資利用企穩回升、孕育外經外貿發展新動能刻不容緩。經濟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基礎作用。21世紀中葉,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條件下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2050年人均GDP4萬美元,可謂任重道遠。
科學治理的完善、體制創新的實施、企業主體的強化、人民訴求的處理,依然是新話題;弱勢群體能否被關愛、居民收入會否有增長、個體是幸福還是焦慮、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對其決策能力落實政策滿意度,均為執政黨是否以人民為中心的試金石;形式主義的匡正、官僚作風的凈化、貪污腐敗的打擊能否立竿見影,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基層官員是否調查研究和進行理論學習,政府機構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服務上能否高效能和高質量,如此這般,尤其在縣域治理層面充分凸顯,為中國式現代化烙上時代印記。
中國式現代化肇始于西方現代化的示范與啟迪,并在全球互動中走向成熟,尋找機遇。西方現代化成就斐然但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更沒能解決尤以非洲為代表的眾多“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乃至生存問題。西方模式的復制難以因地制宜,甚至西方國家自身矛盾沖突、危機四起,有悖于現代社會普世價值和普遍民意,越來越難滿足本國人民訴求和利益。囿于西方同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少數民族主義國家和宗教組織的對立,新型經濟體的成長和崛起必然遭遇抵制,然而以全面客觀的發展眼光,在全球視閾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審視亦因此正合時宜。
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傳播國際參與,旨在全方位、多維度、系統化呈現其審美情趣和追求價值,構建全球共識與跨文化跨民族共同情緒之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講述東方故事不意味著摒棄西方敘事,但中西比較的話語則有望跳出西方以中國為假想敵預設的機制和偽命題,以“自塑”形式在全球特別是針對地區的經濟活動和市場參與中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思維,以實踐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尊重人類共同價值并與世界現代化接軌,增加時效性與親和力的同時,超越主導世界的霸權思維,彰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全球意義。
縱觀歷史,現代化是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的符號與象征,資本無窮積累和殖民無限擴張,以通商和貿易幾乎把整個世界演繹為資源配置市場。西歐、北美、澳洲、南亞乃至島嶼不同程度遭到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滲透與粉飾。如今各國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地緣政治興起、大國虹吸效應產生、地緣戰略深度依附乃至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逆全球化已勢之所趨。主導現行世界的現代化模式,其架構下的利益聯盟終究會在各種新思維順勢而為、躍躍欲試下,面臨分崩離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手段及實質:接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方式決非田園式的東西,而是征服、奴役、劫掠及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作用”。但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中國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及歐亞大陸橋正在成為跨過國界、超越政治的和平紐帶,編織著并非以資本和利益為核心的經濟體系,亦非以建立同盟、構筑帝國為宗旨的強權機制。其交相輝映、彼此關聯的哲學共存在可預見的未來,料將以更深更廣的國際參與愈加深入人心。(邢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