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營經濟崛起與中國經濟轉型
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展現出非凡的活力與潛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激發創新活力、擴大就業容量及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柱。
1.從量變到質變的經濟新動能
從數量上看,民營企業已占據全國企業總量的絕對多數,從2012年的79.4%攀升至2023年的92.3%,總量超過5300萬戶,個體工商戶更是激增至1.24億戶,這一龐大的市場主體群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在進出口領域,民營企業同樣大放異彩,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躍升至50%以上,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彰顯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民營企業更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從2012年的62.4%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90.9%,數量從2.8萬家激增到35.9萬家,同時,還孕育了1.2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3.5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如同繁星點點,照亮了產業升級的道路,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2.就業蓄水池與社會穩定器
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民營經濟正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民營企業通過靈活的經營策略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為社會穩定和諧貢獻了積極力量。民營企業以其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市場反應快等優勢,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就業崗位,還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供應鏈的完善,間接帶動了相關行業的就業增長。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民營企業在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同時,也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更多的職業選擇。此外,民營企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3.公益助力民生,政策賦能未來
民營企業在教育、醫療、扶貧等社會公益領域的廣泛參與,更是直接提升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為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融資支持、稅收優惠、用地保障到人才引進,全方位、多層次地為民營企業松綁減負、賦能添力。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此外,為了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融資難問題,國家出臺了《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了25條具體舉措,包括拓展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等。未來,民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有望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直面挑戰,尋求破局之道
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
1.市場準入壁壘限制。盡管政府在努力破除市場準入壁壘,但在某些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仍然面臨隱性壁壘,難以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例如,一些領域采取許可準入或核準制,名義上允許民企進入,但實際上很難被核準進入。
2.要素獲取不平等。民營企業在獲取資金、人才、技術、數據等關鍵要素資源方面,相對于國有企業仍處于不利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分配市場的招標中,通過設置明顯不利于民企的條款,排除民企獲取市場機會。
3.產權和權益保護不足。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在某些情況下未能得到充分保護,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和長期發展。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4.融資難融資貴。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困難,融資成本相對較高。民營企業整體債務融資規模從8.99萬億提高到70.78萬億,年均增長12.1%;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卻從33%下降到18.7%,下降14.3個百分點。
5.轉型升級壓力大。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民營企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但部分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能力和競爭力。中國民營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技術創新、品牌提升和國際化的挑戰與機遇。
6.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影響了政策效果的發揮。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分配市場的招標中,通過設置明顯不利于民企的條款,排除民企獲取市場機會。
7.國際化經營服務保障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多挑戰,需要更多的國際化經營服務保障。加強國際化經營服務保障,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雙多邊投資促進活動,優化“走出去”綜合服務,強化信息服務、風險預警功能。
8.法治建設有待加強。涉企法律體系尚需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質效需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地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完善涉企法律體系,配合做好頒布實施我國首部民法典、出臺刑法修正案(十一)(十二)等工作,廢止私營企業暫行條例,頒布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
三、釋放民營經濟潛力的策略與建議
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需多維度綜合施策,以優化環境、強化支持、激發創新、拓展空間、構建親清關系為核心,全面激活民營經濟的內在活力與外在潛力。
1.破除市場準入壁壘
要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關鍵在于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明確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資的領域,確保清單之外的行業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同時,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堅決反對和制止任何形式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
2.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利用數字政府建設成果,實現政務數據共享,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此外,還需加強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確保民營企業的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3.加強政策支持
在政策層面,要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信貸融資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應為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貸款提供融資擔保增信,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此外,還應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其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4.激發創新活力
激發創新活力是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和培育創新人才,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預警機制,開展專項行動,降低民營企業維權成本,為其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5.加強國際競爭合作
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要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民營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資源,拓寬市場渠道,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白叱鋈ァ钡膽鹇圆粌H是對民營企業自身實力的一次檢驗,更是推動我國經濟全球化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助力它們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6.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的壁壘,確保商品和要素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將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民營企業將不再受限于地域和行政壁壘,而是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商機、拓展業務。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也將促進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交流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7.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鼓勵其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通過聚焦細分領域,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精特新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能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8.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一環。為了營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強政企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為此,應當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機制,確保雙方能夠保持密切而有效的聯系。定期召開政企座談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通過這一平臺,民營企業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政府部門則能夠直接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困難,這樣不僅有助于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還能確保企業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通過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機制能更好地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推動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9.加強法治保障
為了促進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必須加強法治保障,確保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對此,要嚴厲打擊各類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法律的威嚴和公正,為民營企業構建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同時,市場環境的公平公正也是不可或缺的,要努力營造一個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氛圍,讓民營企業在其中能夠公平競爭、創新發展。此外,加強廉政建設同樣重要。只有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政商關系,才能有效遏制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不正之風,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