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指科技創新交叉融合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其內涵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核心標志則是全要素大幅度提升生產率。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生產力核心路徑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堪稱國際政經秩序重要推手和全球創新生態的率先引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是區域科教與文化引擎。其基礎研究、法制觀念、稅收政策、監督體系、治理經驗、示范能力和寬松市場環境,使之能夠獨辟蹊徑、以資本優勢開辟國際市場、探索跨國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新質生產力產業鏈。深化新質生產力香港的國際參與,以世界級技術創新,加速新型工業和智慧城市發展,可以實現人才、技術、政策合作機制新突破。
展開科技創新維度 對內多線軟硬聯通
特首李家超與科技部長王志剛去年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加強建設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安排”,“京港合作會議首次備忘錄”亦明確將科創作為兩地合作重點。9月19日港府創科及工業局與國家工信部簽署“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合作協議”。早在2018年,京港成立高校聯盟,支持港大、港中大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在京成立中心,讓綠色低碳和智能制造尖端領域落地首都。京港共建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匯集創新元素,拓寬海外市場,支持科創企業走出國門。
特區政府推進“南金融、北科創”產業布局,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以智能創新、聯通世界為主題,推動跨地區、跨領域合作。港深兩地共同組建的“港深科創合作區”已是全球人才及科技成果聚集示范區,不僅與大灣區和內地一線城市對接,而且對中東、東盟、歐美之環球商家,展示最新智能技術與創科成果,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經濟及至生活環境上提供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思維和倡議,放大香港優勢,完善“引進來,走出去”內外雙向發展通道。
香港聯交所(HKEX)今年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新特??萍计髽I上市機制,調整諸如信息技術、先進材料、節能環保及新食品新能源上市門檻,支持融資需求,引起國際資本關注,促進全球創新資源集聚與配置,通過跨境投資與并購重組,抬升香港在全球金融創新生態系統地位。據悉,年內政府推出百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從事策略性產業的企業提供配對資助,強化上游研發,實現以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深化國際技術合作 對外全面納才引智
《經濟學人》2024年發布聚焦中國論文的封面故事:中國論文發表量全球第一,研究人員數量超過美國和歐盟。根據統計,全球40%論文由中國學者發表,但中國論文引用次數卻遠低于歐美,“自然”與“科學”的發表量依然較少,好奇心驅動的研究明顯滯后。除了“與中國當前科研模式有關”,“迅速跟進熱點(比如AI)仍是科研主流策略”。中國科學產出迅猛,但與國際合作比例始終20%,與西方科學家的國際合作對比鮮明。香港作為擁有國際高水平大學的發達地區,轉化創新優勢不足,雖然具備創新經濟特質,但科技硬實力尚有差距。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打破技術封鎖,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增進國際項目交流,注重國外尖端技術引進,改變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被動與低端,掌握新興產業的獨立性與主動權,完善創新體系國際環境下的構建,以多元資金供給,厚植產業生態。發揮戰略科技實力,加快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鏈條?,F代文明肇始于西方社會及工業革命,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東西文化碰撞和尖端科技的啟蒙,香港作為里應外合的自由市場和連接中外的橋梁,理應順應潮流,乘勢而上,而不能顧此失彼,迷失航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紐約灣區全球人才流動最頻繁。僅2010-2019年,凈增國際移民144.9萬;三藩灣區初創企業的1/4創始人是中國或印度出生;東京灣區重視研發投入、大學集群及產業集群之間的相互促進;日本政府推出政策,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行政自主權,實施“海外就地取材”人才引進機制, 通過國外設立研發機構、購買外國企業及實驗室,有效聚集高素質人才。9月3日,特區政府攜手優才專才協會推出人才義工計劃,搭建橋梁,密切來港人才與本地社區聯系,助力人才全方位發展。
香港開發河套及新田科技城創科集群,建立包括氫能、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及在前海、南沙及橫琴全面參與,著力國際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所人才引進,實現人才、技術與資本有效組合成為必答題。有特首政策組專家指出,香港的人才整合相形新加坡,需要長遠視之,催生新政,“多條腿走路”用好創新創業人才?!笆┱蟾妗焙?,港八大本科生針對外地席位從20%猛增至40%。本土高校要擴容,學科建設需優化,評價標準亦要隨之調整與完善,同時,不斷加強智庫、協會、政策圓桌會議及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廣度與深度。
20年來,香港作為亞太發達地區,共推出7項人才輸入計劃,出臺包括優才計劃取消配額限制,設立人才服務視窗及高端人才通行證,體現“以結果為目標”的務實操作。但是近年香港國際人才吸引力的弱化及人才的階段性流失,需政府加大人才戰略規劃,比如,除百強大學外,考慮納入特殊專業院校,著重吸引科創人才,優化引智手段,增強人才信心;保持香港國際地位,優先向國際人才傾斜;機制性向全球提供本港人才需求指數,打造國際高端人才庫。定期開展培訓、講座及招聘,協助簽證辦理提供個案支援。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領域是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為香港智力引進和人才儲備提供了歷史機緣。今年大陸大學畢業生1179萬,就業壓力空前。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姚璐認為 23至35歲畢業生的1/4從事工作低于其學歷水準。香港人才政策亦招致批評,詬病高抬低放,難能學以致用。大批優才專才囿于各種局限涌入地產和保險等專業要求不高的服務圈。香港人口瓶頸要解決,但搶人才則需要兼顧國際背景和全球視野。放開“一線”抑或控制“二線”,惟專才善用和賦能,才會避免潮起潮落“一窩蜂”。
由治及興譜寫新篇 不辱使命助力國家
“科技+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9月2日在港舉行?!皠撔隆焙汀叭瞬拧币咽菬嵩~。香港擁有吸引全球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各類高端要素流入條件。香港科研機構具有國際化優勢,與國際項目互補性強。在國際政治紛擾、地緣博弈激烈環境下,只有直面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識變、應變、求變,主動對接國際標準與規則,才能不辱由治及興使命,繁榮香港經濟,與國家同頻共振,為助力國家現代化發展譜新篇。
9月10日星期二,美國眾議院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如若參議院表決通過并交由總統簽署成法,料將導致在華府、紐約及三藩市三個香港駐美經貿辦被強制關閉,對香港在美國乃至全球合作及經貿利益產生巨大沖擊。即將進行的美國大選,兩黨候選人辯論中13次提及中國,分別以關稅和科技為議題展示其21世紀霸權世界的信心及制衡中國的能力。然而,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和思維,以人類共同命運為出發點,在亞非及中東,廣泛聯系,全面實踐。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冀望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香港有責任回應國家期盼,開拓國際空間,尤其著眼非洲、中東和東南亞,把自己打造成歐亞大陸區域經濟核心樞紐及“一帶一路”中轉站。比如港府繼新加坡、雅加達和曼谷后計劃短期內吉隆坡設立經貿辦,擴大地區合作,維護貿易多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支撐和條件。香港律政司長林定國9月22日開始訪問文萊,越南及馬來西亞,加強香港與東盟聯系,推廣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同日財政司長陳茂波率團訪問英國和西班牙,通過十多場對接會尋求與歐洲合作。
過往40年香港從國家經濟改革中受益匪淺,但作為國際都市和金融中心,應該舉目全球放眼世界,而非聚焦一地,“做容易事,賺輕松錢”。香港正面臨改革轉型需要,針對周期性及結構性問題,亟待利用國家全面開放之機會,深化新質生產力國際參與,打造香港特色“智能微工廠”及致力提升“香港制造”競爭力,利用香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國內及世界優勢之能,突出香港發展科創之國際影響和對外觀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及香港制度優勢,香港不能抱殘守缺,而是順勢而為。
中國與國際結算銀行近期建立了人民幣流動性安排,方便緊急情況下支持央行提供資金。智利、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央行承諾向國際結算銀行瑞士總部儲備池提供20億美元,香港借此可為強化中國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和電子人民幣推廣發揮功能,采用國際財務報告ISSB準則,做好迅速擴容金磚國家或建立支付系統的角色扮演?!皣H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3”報告云,全球43個參評大都市中香港赫然位列第四,凸顯香港聯通世界“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特點。深化香港新質生產力之國際參與因之既是大勢,又屬必然。(邢云超)
?原載:9月27日,香港《中華時報》 & 中華新聞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