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章林  >>  正文
    從章得象為官經歷看封建社會官僚政治的特征
    章林
    2024年11月18日

    章得象(公元978—1048年),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北宋時期政治家、詩人,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在長達四十六年的政治生涯中,章得象贏得了朝廷內外的廣泛尊重,從未遭受貶謫。宋仁宗評價他“清忠無所附”,時人稱贊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為人莊重 任職勤勉

    章得象家族世代居住在泉州。高祖章仔鈞曾在閩地做官,任建州刺史,家族因此定居在浦城。據《宋史》記載,章得象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曾夢見自己登上高山,遇見一位神人,神人將一只玉象贈予她,這便是取名“得象”的由來。章得象出生后不久,他的父親又夢見家中官員所用的笏板堆積如山。這些夢境和預兆,為章得象的出生和日后在官場上的顯赫成就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閩地的居民普遍身材較為矮小,因此,一旦出現身高超出常人者,往往會被認為是高貴且有福氣的象征。章得象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聰明才智,喜歡看各類書籍,對詩詞歌賦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于讀過的書都能過目不忘,理解透徹。章得象長大后不僅身材高大魁偉,聲如洪鐘,而且相貌堂堂,為人莊重,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和堂兄章得一兩人經常一起學習,相互切磋,共同進步。他們的才華和學識受到父老鄉親的高度贊譽。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章得象參加科舉考試,并成功進士及第。章得象最初被任命為邵武軍歸化縣大理評事,不料家中突遭喪親之痛,尚未就任便回鄉守孝。守孝期滿后,章得象改任江西信州玉山縣大理丞。在玉山縣任職期間,章得象重教化,尊師道,崇儒術,厚風俗,使當地風氣為之一變。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有意舉行封禪泰山的盛大典禮。章得象因其出色的才能和政績,被大臣們舉薦,調任山東兗州任簽書兗州觀察判官。次年,宋真宗如期前往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大典。封禪大典之后,章得象因其“辦治勞劇”,升遷為太常博士通判明州(今浙江寧波)。隨后,他以屯田員外郎和都官員外郎的身份,出任臺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海市)、南雄州(治所在今廣東南雄市)、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等地的知州。

    在地方任職的近二十年里,章得象為官清廉,興修溝渠,引水灌溉,地方治理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宋真宗在位期間,為了選拔賢能之士,命令文武百官推薦有才德之人。章得象因政績的顯著和清廉的名聲,受到翰林學士劉筠、龍圖閣直學士呂夷簡、知制誥張師德等多位朝廷重臣的聯名推薦。不久之后,章得象應召參加朝廷的選拔考試。憑借著出眾的才學和能力,章得象被授職方員外郎,直史館,負責記錄和編纂國家的歷史文獻,自此成為京城官員。

    章得象初入京城為官時,便以其溫厚正派的個性和忠于職守的工作態度,逐漸在官場中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因此被派往京東地區擔任安撫使,負責維護當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京東地區,章得象憑借出色的治理能力,不僅成功地安撫了民心,還有效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固。因此,他被委以三司度支判官的重任,負責管理國家的財政事務和參與政策的制定。此后,章得象歷任祠部郎中,改刑部曹,負責糾察在京刑獄。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章得象被提拔為翰林學士,負責起草詔令。在翰林院的歲月里,章得象以勤勉和敬業而聞名遐邇。他對待每一份詔令都極為認真,無論是皇帝的敕令還是對大臣的任命,他都一絲不茍地完成。據說,在他任職期間,起草的詔令多達數百上千篇,充分展現了他的勤勉和工作效率之高。

    章得象任職翰林學士期間,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勤勉工作,贏得了宋真宗的賞識,以至于在章得象的親人不幸去世時,宋真宗特地下詔“奪服”,要求他繼續留在職位上,不允許辭官回鄉治喪。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顯示了皇帝對他的極高信任和期望。此后,章得象在官場平步青云,從右諫議大夫升任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兼任侍讀學士。

    清廉自守 不徇私情

    章得象在翰林學士院任職期間,適逢宋真宗趙恒駕崩,年幼的宋仁宗趙禎繼位,由劉太后臨朝聽政。在這一時期,宦官仗著太后的寵信,在朝中日漸囂張,為所欲為。太后常常派遣宦官到翰林學士院傳達旨意。面對這些宦官,章得象總是保持著正直廉潔、不畏強權的態度,從不阿諛奉承、迎合權勢,有時候甚至一言不發,以沉默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展示出他光明磊落、忠貞不渝的品格。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章得象升遷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八閩第一位宰相。宋仁宗在任命章得象為宰相時,特別提到了他過去的種種表現,對他說:“在太后臨朝聽政的那段時期,群臣的忠奸善惡,我都默默地記在心里。你清廉忠誠,不依附任何權貴,也從未有過私心的請求。今天重用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彼稳首诘倪@番話,不僅透露出對以章得象為代表的清廉正直官員的贊賞,同時也是對那些依附權貴官員的不滿和警示。

    在封建時代,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家族的榮耀往往被視為個人成功的象征。一旦家族中有人飛黃騰達,便會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形成錯綜復雜的家族網絡。這種家族網絡不僅容易滋生腐敗,而且往往會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造成嚴重的政治弊端。章得象在中書省擔任宰相的八年間雖然“位極人臣”,卻能始終將克己奉公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他不植私,不援黨,即使是同族鄉親、內外親屬,也未曾因私交而得到提拔任用。史書稱“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進?!?/p>

    章得象的侄子章望之,曾希望能夠通過舉薦“賢良方正”的途徑,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但為了避嫌,章得象堅決地制止了這一行為。章得象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他沒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為親屬謀取私利,而是選擇了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當時的官場樹立了一個清廉自守、不徇私情的典范。

    然而,章得象的清廉并非意味著他在工作中無所作為。相反,他在任內期間,積極推薦賢能之士。如浦城同邑人張泌,就是在他的舉薦下,得以進入朝廷,并進獻了《經國遠獻十篇》,而后官至刑部尚書。章得象這種唯才是舉的做法,不僅為國家發掘和培養了人才,也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大公無私和任人唯賢的獨到眼光。

    深厚有容 居位自若

    章得象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氣度非凡。他早年的才華和風范得到了楊億的高度評價。楊億認為章得象是棟梁之材,有輔佐王公的才能,因此毅然決然地向朝廷推薦了他。談及推薦章得象的原因,楊億曾說:“閩地士人往往為人輕佻、心胸狹窄,而章公卻氣度深宏有雅量,這是他最為可貴的地方?!?/p>

    從處理政務上,可以看出章得象的能力和氣度。他曾因京西路水災受命前往安撫。在深入民間了解災情后,他建議減免稅賦并由政府貸糧,幫助災民度過荒年。由于治辦及時,措施得力,從而成功地避免了饑民大批逃荒和死亡,農業生產也很快得以恢復。此外,章得象在處理軍政大事時,同樣表現出了深謀遠慮和政治智慧。例如,在西夏散布謠言,企圖在皇帝和官員之間制造不和時,他保持冷靜,不動聲色地派人前往察看,最終成功拆穿了敵人的陰謀,維護了君臣之間的信任與和諧。

    宋仁宗銳意進取,致力于天下大事,積極任用了韓琦、范仲淹、富弼等賢臣,讓他們與章得象共同管理和謀劃當時最急需辦理的事務。在這樣一個群英薈萃、各抒己見的集體中,章得象卻顯得尤為低調和穩健,他很少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更多的是傾聽和思考。然而,章得象這種謙遜和謹慎的態度,卻遭到了御史孫抗的多次質疑與彈劾。面對這些非議和指責,章得象“居位自若”,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心態,從不與人計較個人得失,依然如故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充分體現了他對于公正和包容的堅持。

    此外,章得象作品不僅彰顯了他深厚的文學造詣,而且透露出一種從容不迫的氣質,以及對世間萬物的深刻理解和寬容態度。他的詩作如《題山宮法安院》《題延慶院》《玉光亭》等,不僅展現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也折射出他的人格特質——深厚有容。

    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年事已高的章得象連續十次請求辭去官職,希望將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有為的后來者。面對他的堅持,宋仁宗不得已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以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外任鎮安軍節度使。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章得象被封為郇國公。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章得象調任河南府判官,代理司空一職直至退休。同年六月,章得象因病而逝,享年71歲。根據北宋的慣例,退休官員去世,皇帝通常不會親臨祭奠,但宋仁宗卻破例親自前往吊唁章得象,顯示了對其特殊的尊重和哀悼。章得象去世后,被追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到了皇祐年間,改謚號為“文簡”,以紀念他的政治成就和個人品德。

    在閩地流傳著一句古老的民謠:“南臺江合出宰相?!闭碌孟蟮某霈F恰好印證了這一預言。章得象作為八閩大地孕育出的第一位宰相,他以其深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和寬廣的胸懷贏得了宋仁宗的特別信任和世人的贊譽。宋仁宗曾這樣評價章得象:“器懷中裕,風度外高。遍歷仕涂之華,雅通治道之要。自進登于宰席,仍總決于樞庭。有經遠之術可以懷異俗,有厚生之功可以阜齊民?!笨梢哉f,章得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宰相應有的風范和擔當。

    封建社會官僚政治的特征

    在封建社會的政治舞臺上,官僚階層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行為和決策對社會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北宋時期的章得象作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官員,其為官經歷為我們分析封建社會官僚政治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人才選拔的局限性與多元性。章得象通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進入仕途??婆e制度在封建社會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一定程度上為底層民眾提供了晉升通道,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然而,科舉考試內容往往局限于儒家經典等,注重書本知識和文學才華,忽視了實際治理能力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考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章得象在地方任職時因政績和名聲受到朝廷重臣舉薦而有機會進入京城任職。舉薦制度可以補充科舉考試選拔的不足,但舉薦制度也容易受到人際關系、門第出身等因素影響,可能導致權力尋租和任人唯親現象的發生,形成官僚集團內部的利益勾結。

    官場生態的復雜性與多變性。章得象在京城任職期間,與其他官員共同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如與韓琦、范仲淹、富弼等賢臣共同謀劃事務。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夠深刻體會到官僚集團內部的競爭關系。例如,御史孫抗曾對他提出質疑,并對他進行彈劾,這反映了官員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聲譽等資源而相互競爭的現象。然而,盡管存在競爭,章得象也深知官員之間需要合作,共同應對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處理政務、應對外敵,還是應對其他各種挑戰,官員們都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合作。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使得官場生態變得更加復雜和多變。

    官員道德與政治行為的關系。章得象以其清廉自守、不徇私情等品德受到贊譽。他的行為符合封建社會對官僚的道德要求,如忠誠、正直、廉潔等。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規范對官僚的行為產生了一定的約束作用。官員們需要在道德層面上維護自己的聲譽,以獲取社會的認可和皇帝的信任,從而在政治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權力。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視角來看,章得象的道德行為背后也有其階級利益的考量。通過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他不僅能夠贏得民心,還能夠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確保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此,封建社會官員的道德行為不僅僅是個人品德的體現,更是其政治智慧和階級利益的體現。

    (作者簡介:章林,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副教授;李思琪,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晗】
    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