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入歐美尤其是西方大都市的朋友或許都有一種特別情結和深刻印象,那就是粵語、粵菜、粵劇、功夫茶乃至繁體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事實上,不懂粵語不諳嶺南文化就像美國人不懂西班牙語很難進入美國高階一樣難入華人社交圈。早在清代,廣州十三行已是中國聯通世界、走向全球文化脈絡和經貿的橋梁。廣東風情與嶺南文化不僅主宰國際華人社會、在異域文化熙來攘往中熠熠生輝,而且以其開放、務實、兼容、創新特點含四海靈氣、納五洲魂魄,引領世界潮流,啟開東方文明風尚。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緣于學術活動、文化交流、招商引資和外事交往,筆者曾經多次涉足數十個西方華人街市。浙江溫州人的希臘奔走、湖北武漢人的西班牙聚集、上海人的日本往來以及福建人的全球流動雖然皆已形成氣候、產生影響,但在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中華文明的弘揚規?;?、系統化及發展流向方面,與鱗次櫛比的嶺南符號、廣州元素乃至中華文明傳統性與現代性交相輝映和潛滋暗長相媲美,嶺南文化似乎更加令人神往和充滿想象。
嶺南文化的歷史演繹和戰略構建豐富中華文明內涵
嶺南的“嶺”即五嶺,屬地理概念,即自然地理分界線,是指廣東南雄和江西大余之間的大庾嶺、湖南境內的騎田嶺及廣西境內的萌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五嶺之南即為嶺南,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及澳門地區。五嶺以南屬南亞熱帶,是嶺南文化區。據悉,歷史文獻最早提到“嶺南”一詞是東晉。依照文化留存印記,嶺南文化歷經先秦土著、秦漢到晚清及至當代三個階段。第二階段影響最深遠。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又是中國文化的強大根基,為人類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豐富了世界文明與文化的思想體系,其中嶺南文化的創新性、包容性、和諧性與可持續性堪稱文明互鑒、文化交流及人文合作之典范。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構成,嶺南文化以其完善的文化傳承及突出的創新特質已經并將持續助力中華文明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自從秦始皇統一嶺南,嶺南土著文化開始進入與中原文化和海派文化廣泛碰撞、系統交流及深度融合階段。東西結合、南北貫通、中外對話、古今傳承,在中原文化影響及國外文明輻射下,農耕、飲食、風俗、異域文化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構筑了具有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催生了折衷中西、攜手南北的嶺南風情。廣州曾作為中國唯一對外之地,其“一口通商”活化了商業、科技、宗教的對外交往。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歷次變革,皆有嶺南元素的參與和嶺南文明作為重要引擎的核心推動。不管是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還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不管是彭湃起義還是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嶺南精英的先知先覺,促進社會進步,引領中華文明從政治革新到經貿繁榮,從科教創新到藝體發展,在戲曲、音樂、文學乃至舞蹈競技,在與世界文明對話中魅力四射,優勢凸顯。
古代嶺南,天高皇帝遠。如今嶺南,中華文明之前沿。四十年前,蛇口半島的隆隆炮聲,迎來了開放的春天,為中華文明開新篇。港臺的融合、西方的參與,為嶺南文化的豐富與繁榮注入新鮮血液,插上騰飛翅膀。北方力量的進駐,內陸文明的加持,亦令嶺南文化一夜之間空前燦爛,多姿多元。嶺南文化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外國文明走進來提供了跳板、創造了條件。
嶺南文化之于漢民族形成和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貢獻非凡。作為中國政治和思想先導,諳熟中外文化的先行者孫中山很早就提出文化強、民族強及國家強。百余年后,“改良廣州為一世界港口”和“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會”構想皆已實現。40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經濟與文化再度騰飛。嶺南新文化、新生活及粵式新面貌發生新變革,進入新階段。廣府、海洋、佛教、客家、潮汕及紅色文化氣勢如虹,如日中天。
嶺南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價值與凝聚作用
《易經》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展現中華先民使命觀?!盎商煜隆奔锤淖兦倚纬墒澜缧轮刃?。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及后世儒家提出以文載道詮釋古人世界觀及治理方法論;“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引導百姓,“禮”影響庶民,產生歸服之心;“以藝通心”強調文化功能是內心世界的外化,藝與心系文與質、表與里關系。文藝聯通人性,溝通世界并實現人與人、群與群之間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動。
嶺南文化的開放性特質對政治、經貿發展和涉外法制建設產生強大影響,在凝聚共識、彌合分歧、抵御外來政治思潮和文化入侵上具有建設性作用和特殊歷史意義。嶺南文化具有粵港澳共同歷史文化基礎,其天然的親緣關系和相同文化記憶為港澳地區的民族責任和國家認同提供紐帶、方便互通。嶺南文化對港澳居民歸屬感潛移默化,一度與由亂港分子偷梁換柱建構的“本土意識”和意識形態“障眼法”,不共戴天。
2019年之前,學界通常從時代特征和國際環境解讀香港探根求源,忽視了從文化教育視角破解謎團。通過整合嶺南文化,凝聚共同力量,利用港澳、廣州及嶺南獨特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探尋文化交集、文明共識乃至靈魂家園。
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地區的共同創造,又是粵港澳高度融合的文化基點?;浉郯陌l展不能只靠內部整合,其未來成長空間迫切需要在全球格局中架構和發展。嶺南文化的不竭源泉和生發能量與灣區國際化進程共命運,同抑揚,協同發展,應當全面呈現港澳地區嶺南文化的全球流動、與異域文明先進文化比肩、強化對嶺南新文化創造的自信及在全球地緣政治博弈背景下的民族擔當和勇敢直面。
嶺南文化的建設與成長有益于中華文明的全球引領
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相形而言,文化輕快飄逸,秀美別致。有學者認為,嶺南文化傾向于實用主義、缺失厚重之感,因此嶺南文化被視為“輕質型文化”。人類發展史亦證明,文化單薄或在某種意義上抑制創新力積蓄與爆發。嶺南文化的先進性與可持續性雖有中原文化及海外文明的碰撞與交匯,但非遺立法等保護機制,對于在文化傳承與建設上克服實用主義短視行為和功利主義浮躁作風意義非凡。
文化與文明是人文社科的兩個范疇。廣義的文化分為物質、制度、習俗等層面,而文明則源于古拉丁文civis。一般認為,文明不僅在于追求衣食住行,而且勵志秀德,提升人類高尚境界?!拔拿鳌笔俏幕l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者有先后,有了人,便有了自覺與不自覺的文化創造,但并非有了人就有了文明。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達到的成果,也是文化發展之高級階段。
文化與文明目前具有多種研究類型,不同研究路徑和方法具有多種成果和發現。文明與文化軟實力之于人類進步及社會和諧功能凸顯,而對于國際關系研究議程,從社會學及人類學視角觀察仍然任重道遠。學理的發展變化具有頗多空間。不論是嶺南文化、中原文化還是閩南文化,皆在國家政經、科教及社會發展實踐中不斷內化與完善,而政策扶植、學術探究和產業開發為文化聚合推波助瀾。
文化作為政治經濟的反映,反過來在政經格局中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和諧,有益于國際社區構建,令中國文化及中華文明生根發芽,形成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地區和城市伴隨中國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的提升的主導與互鑒。嶺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文化頗具海洋氣質,而這種氣質在各國交往和國際貿易中流光溢彩,與國際社區接軌及發達地區互聯。
嶺南文化在開明政治、繁榮經濟和國內外多元文化映襯下有益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從而推動世界和平、踐行人類共同命運發展觀。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中國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下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亦在復雜國際背景和特別歷史階段孕育出了具有先進性的新思想新理念。不管是國際戰略構想抑或國家政策制定,惟厚植先進文化、弘揚人類文明,方生生不息,引領全球發展。(邢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