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下考古成功邁入深海,總臺再次獨家推出CGTN出品的紀錄片《深海遇見絲路》,記錄我國水下考古人員在中國南海1500米深海驚現巨大沉船遺址——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并對海下文物進行了研究性打撈。這兩處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明確為明代正德年間和弘治年間,不僅是我國深??脊诺闹卮蟀l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為航線航路、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對闡釋我國海洋文明特質,推動文明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記錄中國水下考古成功邁入深海,彰顯最新深??脊懦晒?。
中國水下考古自誕生以來,工作范圍僅限于淺海,考古隊員的下潛深度只能到40米左右。近年來,隨著我國自主研發“大國重器”的科技進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橫空出世,作業深度達到4500米,成為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重要里程碑,也讓中國水下考古邁入深海成為可能。
2022年10月,我國深??脊耪{查團攜“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我國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西北距離三亞約150公里,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海海域發現兩處規模龐大的古代沉船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該片詳細記錄了中國水下考古人員的深??脊啪薮蟪晒?,他們拍攝了十多萬張照片,這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國深??萍寂c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我國深??脊胚_到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鏡頭以現在進行時態記錄了考古隊員清洗出水的一件干支紀年字款的紅綠彩碗?,F場群情興奮,大家欣喜若狂。因為這只碗內底部繪有紅綠彩繪仙人醉酒圖,外腹部有紅綠彩繪嬰戲紋,外底以紅彩雙方框書“丙寅年造”款,坐實了一號沉船的年代為明正德年間!
2023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對外發布消息:我國南海發現兩處明代沉船,分別被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和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年代比較明確。其中,一號沉船文物以陶瓷器為主,散落范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十萬件;二號沉船則發現大量原木。該成果被列為2023年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
二、記錄打撈深海寶藏的過程,權威訪談還原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繁華盛景。
鏡頭聚焦這次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認為,現場的文物數量巨大、品類豐富、檔次很高。有很多是填補空白的,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景德鎮是一個連接世界的瓷都”,從16世紀起,中國瓷器所引發的全球工藝和貿易交流,創造出一種全球流行風潮。在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發展非常繁盛,行銷世界。從一號沉船遺址提取出水文物,在實驗室進行了脫鹽保護處理,并陸續陳列于中國南海博物館。出水的紫釉玉壺春瓶,青花人物罐等瓷器,顏色鮮艷,造型端莊優美……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色彩斑斕的琺華器?,m華,是一種以陶或瓷土為胎,施藍、綠、白、紫等各色中溫釉,采用瀝粉之法勾勒紋樣輪廓,二次燒成的器物?,m華貼金鏤空孔雀牡丹紋大罐,體型碩大、雙層,外層鏤空內層為實心內膽,主體紋飾是孔雀牡丹紋,牡丹花的花蕊和孔雀都貼了金箔,顏色艷麗,裝飾非常華貴,天下獨一無二。
甘淑美是英國東方陶瓷學會理事,她認為,這些是首次在沉船中發現的琺華瓷器。目前,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琺華器多為傳世品,考古發現的歷來罕見。一號沉船出現批量的琺華器,可謂驚艷天下。
該片采訪多位中外專家,探尋歷史之謎。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來,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貿通道,廣袤的海面上,貨船商賈往來不絕。南海西北陸坡的兩處沉船,它們來自何方?又要去往何處?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一號沉船裝滿景德鎮燒制的瓷器,其中有不少是外銷高定精美瓷器,始發港可能為廣東或福建沿海,從海南島東部穿南海西北陸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貿易中轉地馬六甲。二號沉船可能在馬六甲裝載烏木等珍貴原木后,經過越南中南部,穿過南海西北陸坡海域,再經海南島東部,返回廣東或福建沿海港口。原木被截成一定長度,呈黑色,質地較硬,為柿科柿屬的烏木,該樹種自然分布地區為斯里蘭卡、印度南部、安達曼群島以及尼科巴群島。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鄧啟江認為,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專家們認為,中國在明代造船業十分發達,已掌握水密隔艙造船技術。隨著“鄭和下西洋”,中國絲路商船遠達西域,回程裝滿西域的香料、珠寶、木材等,開創了人類歷史上“和平之使”的海洋文明史。從人類文明史來看,一號沉船遺址滿載如此巨大體量的外銷瓷貨物,反映了在歐洲人主導的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以中國為中心的南海貿易航線,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環,在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片充滿了人文關懷,不回避航海就會遇到大風浪強臺風等風險,兩艘商船先后遇險在相鄰海域沉沒,書寫了人類悲情的航海史。但是,保存良好的遺址,也為后人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實證。
該片具有國際視野,采訪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他認為:“當今中國高超的深海探測技術,能夠以如此水平的精度和細致程度進行探索,達到了非常高的國際標準。因為這些環境并不容易探索,這樣的技術可以幫助許多其它國家,促進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南南合作,以保護我們的水下文化遺產,這將使我們向前邁進一大步?!?/p>
三、體現“四力”的采訪,紀實的美學追求,匠心精良制作,打造典藏精品。
團隊努力踐行“四力”——腦力、眼力、腳力、筆力,十年間多次深入南海一線,同時走訪多個研究機構,拓展國際視野,采訪權威專家和當事人,不回避熱點問題,讓每一個鏡頭每一段同期聲都有國際傳播的價值。
客觀紀實美學呈現:一是“好看并有趣”是該紀錄片創作的一大特色。好看——極致震撼,是該片畫面之美產生的核心張力,有趣——是該片故事化敘事呈現的特點。讓每個故事都落在有趣的看點上。如馮萬麗的工作就是制作海底全景圖,以便研究和精確提取水下文物。她如癡如醉,做夢夢見自己是一條魚,近距離在水底觀察這些文物。二是創造蒙太奇語境下南海碧藍詩意意境之美,增強真切感。三是強化沉浸感。尋訪人在“深海勇士”號艙內、在海南水下考古博物館、在實驗室等有意義的場景,采訪專家、當事人、見證者,用心提問,挖掘真實細節。
CGTN紀錄片《深海遇見絲路》體現了總臺電視紀錄人鍥而不舍的匠心精神,十年間用鏡頭全景記錄南海的方方面面,用國際主流敘述呈現暖心的故事,用紀錄片這種國際通行的語言,在與世界對話中展現獨特的優勢,全媒體矩陣融合傳播,從而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具體播出時間:12月28日總臺CGTN全語種和全新媒體平臺及海外平臺重磅播出,敬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