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四字弟弟,是在某年春晚的舞臺上。
我不看春晚,家里人看春晚時我會在旁邊陪著,抱個電腦敲敲字。但那三個小朋友的組合實在過于耀眼,配樂也很有喜慶感,一出來就能吸引到大家的目光,連我這個本來沉浸于自己碼字世界的人也忍不住探出頭來,好奇地看一眼。
我也不是很關注娛樂,看的影視也不多。后來再見到四字弟弟是在《長安十二時辰》里,感覺還有幾分青澀;再出現則是《滿江紅》,不少人對這部片頗有微詞,但我想至少對四字弟弟來說這部電影是個成熟的標志,他的戲路不再是單一的青澀風少年感,而是達到了收放自如、可萌可狠的境界,是個大進步。
然后就是《小小的我》了。四字弟弟的演技已經有很多公號夸過了,我也有個朋友家有腦癱患兒,說話走路與劇中的少年劉春和簡直一模一樣。那種想表達而口部肌肉不聽使喚的無力感、想移動而肢體肌肉不聽使喚的憋屈感,都在四字弟弟塑造的人物中被表現得惟妙惟肖。猜想他應當是長期接觸過多位腦癱患者才能有這等表演張力,如今愿意為一部劇如此投入的明星不多了,值得敬佩也值得珍惜。
事實上,就憑愿意投入公益性電影這一條,四字弟弟就邁出了演藝生涯的重要一步。如果說以前他只是個靠演技和知名度吃飯的明星,那以后他就能成長為靠公眾的認可與口碑影響世界的影帝。
明星影響力到了全國人民無人不知、甚至世界人民也多有印象的地步,更上一個臺階的關鍵就不在于粉絲量的增長或者一兩個爆款作品了,因為他們需要的不再是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對一張臉來說,能被八億人認出來和被十億人認出來,哪有什么本質區別。
對于粉絲上億的明星,提升自己質變的關鍵在于經營并維護自己的形象,給世人展示自己的內涵,讓世人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通過作品認識一個更有關懷、更有擔當、更有能力的自己。
公益無疑是一條最好的路徑。公益直接把高高在上的明星與弱勢群體無縫連接起來,向世人展示這位明星對境遇不如意群體的關懷,拉近了明星與普通人的距離。當一位身價數億的明星愿意去演最底層、最弱勢的人,社會的高層和中下層終于有了共鳴,被一種共同的情感紐帶牢牢聯系在一起。
公益事業也歡迎明星。通過明星的影響力,公益人的努力能被放大到讓世界看到,也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多少人為腦癱患兒東奔西走,影響力不如四字弟弟一場電影。
所以,明星參與公益這事兒是雙贏。
所以才有了劉德華關注被拐賣兒童的《失孤》,那是影響了中國社會、與公安部打拐政策相配合的神作。
所以才有了徐崢的《我不是藥神》,那是推動了政策出臺、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劃時代作品。
所以才有了郭富城的《臨時劫案》,他在劇中飾演的梅藍天兩顆大齙牙很是喜感,整部劇在任賢齊和林家棟的努力下也充滿笑料,但我們都知道喜劇的內核是悲劇。老天王其實笑里藏刀,他在冷笑著拷問香港房價為什么這么高?為什么高到連搶銀行買房都還要貸款?他知道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壓力在哪里,他也在竭力解決這一問題。
朋友家的腦癱患兒今年21歲,一米七八的大個子,皮膚白皙細嫩,要不是出生時醫療事故導致的無妄之災,本該是個有著大好前途的有為青年。感謝明星為他這個群體發聲,期待他們將來能收到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