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是開辟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設者們所展現出的崇高精神,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公路》雜志社聯合制作的五集紀錄片《世界屋脊之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于2024年12月23日至27日在科教頻道播出。該片分為《開辟天路》《跨越天險》《相聚雪域》《堅韌之力》《福澤萬里》五集,每集30分鐘。傳承“兩路”精神,汲取奮進的力量!
《世界屋脊之路》采用紀實拍攝的手法,以“兩路”精神為核心,展現70多年前,川藏、青藏公路建設者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臥冰雪、戰高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感人故事,他們在“世界屋脊”,筑就了穿越“生命禁區”的偉大工程。為此,3000余英烈相繼犧牲,雪山為證,歷史銘記,精神不朽!
一、彰顯“兩路精神”,生動塑造筑路英雄群像,致敬“兩路”開創者。
20世紀50年代初,11萬筑路大軍,跨怒江天險、攀橫斷山脈、越巍峨昆侖、渡通天激流,不僅建成了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還創造了人類筑路史上的奇跡,同時還在共和國的史冊上留下不朽的精神豐碑。
重巒疊嶂,千年冰雪。復雜的地質條件,極端的高寒缺氧,使這方邊陲之地在漫長歲月里被人們形容為“只有藏地雄鷹才能飛過的地方”。該片用鏡頭刻畫了筑路者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的英雄群像,生動講述了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精神。
彰顯實干苦干加巧干。如在征服康藏路上第一險峰雀兒山時,面對巨石組成的山體,第五十三師第159團三連六O炮班班長張福林,被大家譽為“大炮手”。他摸索出“藥室爆破法”,在山體里面開了一個“室”,然后“室內”四周又打了一些炮眼,最后40公斤炸藥炸掉700多立方,超過國家當時的標準功效的260倍??上У氖?,張福林在一次施工中被巨石砸中,壯烈犧牲在這片天寒地凍的高原上。
彰顯災難面前不氣餒。該片不回避巨大災禍,面對亞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冰川融水爆發,新修的道路沖垮了,橋梁沖毀了,解放軍五十四師的一個排和一個技工工區的十幾頂帳篷被吞沒了,幾十名戰士和工人全被山洪沖走了。悲慘,悲壯,這是修筑康藏公路的一場大災難,損失慘重。后方筑路指揮部和技術人員召開了著名的加龍壩會議,并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集思廣益確定對整條線路重新勘察設計。最終穿越14座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橫跨10多條洶涌奔騰的江河,康藏公路如期建成。
彰顯官兵一致,不懼生死,甘當路石。慕生忠將軍給彭德懷匯報工作,他講即便全中國的駱駝死光,已經無法再保障西藏的后續糧食供給了,所以探路和修路必須要提上日程了。1954年春天,在踏上筑路征程前,44歲的慕生忠,在蘭州拍下了一張目光堅毅的照片。此后,他在一把鐵鍬的木把手上刻下了“慕生忠之墓”幾個字。他說,如果我修路死在哪里,就埋葬在哪里,就用這把鐵鍬當我的墓碑,我的頭一定要朝著拉薩的方向。
彰顯一代又一代接續修路。第一代修通了“兩路”,第二代維護好“兩路”。路修好了,可是塌方泥石流,隨時都可能把道路沖毀。為了掌握拉月塌方區的詳細情況,李樺告別懷有身孕的妻子,和鄒大龍等20余人組成了一支科學考察隊,深入拉月地段進行專題考察。李樺所在的科考隊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塌方。巨大石方量的塌方,最終掩埋了考察隊的9名隊員,李樺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李樺只有31歲。第三代在前輩巨大犧牲換來的教訓中,啟迪了科學新思路:洪水、泥石流、滑坡難以預測,單純的封堵并不能解決問題,合理的疏導就成為保護路橋的關鍵。后來建設的最新單塔懸索橋,通麥特大橋主梁距離地面近40米,橋跨長度256米,近7000平方米的中空,最大限度地為泥石流、洪水等留出了通過空間,進而保證了大橋和公路的安全。
二、用細節生動反映筑路大軍的拼搏故事,彰顯“兩路”帶給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細節是紀錄片的血肉,是靈魂,是構成紀錄片的重要要素。要用感人的細節和趣味性的細節講述矛盾沖突點;同時也需要用代表人物特點的細節去塑造人物并豐富情節。該片在細節上下功夫,讓每個細節都令人難忘。
“小細節”見證“大歷史”。如征服絕壁千仞的二郎山,筑路者們在沒有立足之地的懸崖峭壁上懸空鑿炮眼,稍有不慎,就會被滾石砸中,唯一的保護措施是每人腰間系著的一根長度在2到7米之間的繩子,風一吹來,人會喪失平衡,或掉落懸崖之下。他們用的是鋼釬和大鐵錘這些簡易的工具,稍有不慎,就會砸到手或腦袋。但是,他們不怕苦不怕死,革命熱情高漲,硬是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如期通車!歌曲《歌唱二郎山》反映的就是他們充滿革命激情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
“小物件”反映“大情懷”。片中有四幅素描畫稿,作者是葉祖镕。他是踏勘隊中負責地形圖測繪的成員。在隊長余炯帶領下,深入無人區進行勘測,與筑路大軍幾近失聯數月。別人都以為他們犧牲了。后來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他們找到了兵站,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了寶貴的勘測報告。這四幅素描畫,高原上的高原、雪山頂的埡口、絕壁間的天梯、險峰中的窄路、踏勘隊沿途經歷的各種地形,見證著在生死之間,踏勘隊員的樂觀豁達、無所畏懼。
用鏡頭聚焦了公路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幸福感,如那曲牧民益西拉姆一家,每天把擠出的牦牛奶賣給奶站,得到500多元收入。而奶站把新鮮的奶通過高速公路運輸,很快運送到拉薩,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而過去路不好走,牦牛奶沒有人收購。如今有了高速公路,靠養牦牛脫貧致富,給益西拉姆一家和當地藏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又如墨脫縣,過去不通車。門巴人缺少日用品,日用品都是背進去,必須翻山,翻雪山,而每年翻雪山,門巴人都死了不少。修通了墨脫公路特別是高等級隧道和高速公路的開通,讓墨脫人的生活進入了新時代。
三、努力踐行“四力”,“叫好又叫座”,打造紀錄片精品。
《世界屋脊之路》視聽語言豐富多樣,張弛有度,畫面飽滿,是一部匠心打造的精品之作、一部配置優質資源的破圈傳播之作。
一是節目組努力踐行“四力”,深入西藏、四川、青海、重慶、貴州、陜西、海南七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跋涉2萬多公里,重現了那段鮮為人知、感人至深的筑路往事。
二是通過浩瀚的資料收集、整理和遴選,讓珍貴的歷史影像再現。如在大渡河大橋修建之前,進藏大軍的汽車渡河時,車頭乘坐著皮劃艇,車廂被戰士們扛在肩膀上,到了大渡河對岸,大家再組裝成一輛完整的卡車。還有戰士們腰拴繩索,在峭壁上奮力打鋼釬的珍貴鏡頭等,多維度地還原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設的壯麗史詩。
三是擅于使用同框對比和沉浸式體驗。如用同框畫面,展示高原峽谷上從簡易橋、鋼木混搭懸索橋到高等級的懸索大橋,給人以對比強烈的直觀感受。每一座現代化橋梁的畫面,壯美到令人窒息,每一幀都可以作為屏保。沉浸式體驗“怒江72拐”,最低海拔3100米,最高處海拔4658米,短短12公里,卻包含了72個連續的“之”字形,體現了筑路人匠心獨運的巧思。而隨著高速公路橋隧的修建,“怒江72拐”將成為歷史,帶給人無限感慨。
四是每一段采訪和口述都感人肺腑。片中采訪了60多位親歷者或后代家屬,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回憶了自己或父輩建設“兩路”的過程和難以割舍的情緣。如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原軍長張國華的女兒張小康女士回憶父親時動情地講到:“他一生都在秉行國家的需要,黨的需要,就是他的選擇?!蹦杲贇q的樊志華老人說,他至今對當年筑路的經歷記憶猶新。那是在雀兒山的寒冬時節,氣溫低至零下三四十度,隊伍中不少人因缺氧和高山病倒下,甚至有隊友永遠留在了那片冰雪之地。
主旋律的紀錄片實現了“叫好又叫座”,該片收視率和觀眾反饋都非常好。23-27日5天累計總計觀眾規模達2337.3萬。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網客戶端、央視社教、央視科教,以及中國交建、中國交通報、《中國公路》雜志社、中國西藏網等融媒體矩陣各平臺賬號共發布《世界屋脊之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節目相關短視頻286條,閱讀總播放量超849萬次。網友們紛紛留言:“感謝先輩們為西藏的建設和發展寫下不朽篇章?!薄爸戮?0多年前的筑路英雄,兩路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笨偱_紀錄片《世界屋脊之路》跨越70年時光,追溯歷史足跡。紀錄片以宏大的敘事、細膩的呈現,直抵人心,帶領觀眾穿梭于歷史的影像之中,感受川藏、青藏公路從無到有、從艱難到輝煌的壯闊歷程。其精良的制作,踐行總臺“滿屏皆精品”的目標,成為值得典藏的彰顯“兩路精神”的國家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