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尋找旅行者一號》后,王童又推出了以“太空詩”為主干的詩集《東方的星空》。該詩集秉承了王童“太空詩”的鮮明特征。
這本詩集中收錄了作者分別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長詩《尋找東方紅一號》及《延河》詩刊上的《圣洛朗的眼淚》,兩首長詩同原發的《尋找旅行者一號》恰構成王童太空詩的三部曲。
除這三首長詩外,王童其他發表在各報刊上的太空組詩等組合到本書中,都化成了一道亮麗的太空風景線。這些詩有的曾被航空航天口的百名教授及科學家交互朗誦過,并收入大學考研科目,有的曾被譯介至歐美和五種少數民族語言推出。
在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推涌著星辰大海上下求索的日月間,王童的“太空詩”契合了這一上天入地的壯志豪情。在這激情中融進了現實與科幻,神話與想入非非的意象。有評論家稱王童的詩有一種“瘋狂的想象力”并不為過,這在當下詩壇實屬難得。
《尋找旅行者一號》詩集曾再版過,這本《東方的星空》也同樣受人矚目。王童的這些詩是詩也是預言,是但丁《神曲》和屈原《問天》新聲的回聲。人類已進入了宇航時代,王童的“太空詩”也印證了這一時空歲月。
除“太空詩”外,收入集中其他類型的詩,也體現出了王童哲理與時政性的特點,可以說王童的詩是獨特的、思想性的,并融進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在這人工智能變幻莫測的時代,王童的詩已超前地預感到了未來。莫言先生繼《尋找旅行者一號》后再次為該詩集題寫書名,應說是對王童“太空詩”的褒獎。
圖書在版編目 (CIP) 數據
東方的星空 / 王童著. --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24. 12 -- ISBN 978-7-5212-3247-9
Ⅰ. I227
中國國家版本館CIP數據核字第2025EU8955號
出版發行: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 次:2024年12月第1版
印 次:2024年12月第1次印刷
目錄
上弦篇
1尋找東方紅一號
2東方的星空
3嫦娥的眼睛
4你好,火星
5天和人
6夢的對接
7寰宇中的航天城
8神舟穿越
9牽夢
10太空中的絲路花雨
11出艙去
12六個人的會師
13致鄧清明
14干杯,酒泉
下弦篇
15圣洛朗的眼淚
16第五顆星
17火星藍莓
18嫦娥的快遞.
19我美麗的烏托邦平原
20太空奏鳴曲
21泥土中的星星
22飛翔的粽子
23暴雨之上
24飛回地球的一盞華燈
25地球的夜景
26幻滅與再生
27撞擊
28機翼
人世篇
26辭舊的樂聲
27天下第一槍
28神谷峰上的鳥鳴
29圣火之下
30漁舟唱晚歸
31神靈的運河
32擎起火把節
33亭樓下的謐境
34旋轉的北京
35 5路公交車
36地鐵
37明天我要去武漢
38抒懷漢陽
39啟航的海港
40科爾沁的彎月
41海韻短歌
砥礪篇
42天地的神農氏
43不朽
441926年的扶貧
45吳堡的兩個人
46貝多芬在歌唱
47赤子之死
48傅雷.傅聰
49歸來的骸骨
50紅藍
51東方的橋
52日從前海出
53有一個日子
54都市里的界碑
55致冬游者
56勝利
57雙春
58 鳳凰的翅膀
59受虐的鳳凰
60棄兒
61當鄭欽文遇見李娜
覺醒篇
62詠廬山
63沉睡的故城
64雪粉刷著大地
65雪瀑上的春天
66天壇雪
67青海的符號
68致去天國的人
69漂浮的莎士比亞
70棄兒
71大地的墳塋
72致死神
73他們
74北進的象群
75我是開國農民
76蔬菜的盛會
77爬起來
窺望篇
78默克爾的三色旗
79致戈爾巴喬夫
80破裂的傷痕
81至暗時刻
82向她致敬
83福島的罪孽
84 想起阿連德
85上帝的心臟
86滾動的菠蘿
散曲篇
87觀燈
88圖蘭朵旋律中暢想冬奧會
89冬奧幻想曲
90縱情世界杯
91觀月
后記
天穹下的人
點評擷萃
王童簡歷
王童,中國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新聞出版支部主委、洛陽師范學院客座教授。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及散文詩歌等百萬多字。作品多次獲獎。散文獲冰心散文獎,豐子愷散文提名獎,漂母杯散文獎,作家文摘散文獎,中國最美游記獎。詩歌獲第四屆中國長詩獎、魯迅詩歌有影響力詩人獎。國防大學軍事文學獎,李白詩歌獎、大家文學詩歌獎、李白杯詩歌獎,中國新詩百年全球華語百名最具實力詩人;科普創作文字類詩歌獎;前海詩銅獎;猴杯詩歌獎等。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作品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詩作被百名教授同題朗誦并收入研究生考研課題,有作列入高考語文課本。除在文學上有造詣,王童的攝影作品也令人矚目?,F是北京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圖片社特邀攝影,《中國攝影家》雜志會員。攝影作品曾獲第二屆中日友好7寫真獎、入選第30屆奧賽、意大利四國巡回展、馬來西亞淡馬錫國際攝影沙龍巡回展,《中國攝影家》全國藝術大展獲獎收藏;AIP亞洲國際攝影藝術2024年度大賽人文銀獎和人像銅獎;入選文化部中國文化旅游攝影協會攝影優秀佳作;第二屆新時代全國旅游攝影大賽銀獎等。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攝影家》等眾多報刊發表作品多幅。出版有攝影散文集《天上的中軸線》《香味四溢的瀑布》。收入照片300多幅。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最佳編輯獎。
王童和他的“太空詩”
唐曉渡
王童肯定算得上當今詩界的一個“異數”,異就異在他的“太空詩”一再呈現的狂想特質。數年前讀到他的詩集《尋找旅行者一號》,幾個呼吸間就被裹進了那攪動著長句式的狂想旋風,讓我一時分不清,這樣一本狂想之書到底是出于一個狂想的人,還是狂想本身找到了語言的形體?如果說我傾向后者,其原因倒不在于人/詩不能互質,而在于那種跨文明、越古今的汪洋恣肆猶如另類的飛行,不僅給孤獨的心靈帶來了解放的巨大快意,也帶來了橫無涯際的遐想和思慮。
宏闊的視野,巨大的激情,飛騰的意緒,疾馳的語速——隨著此后王童創作“太空詩”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拾,其汪洋恣肆的狂想風格也一以貫之。尤其是見載于《延河》詩刊的《圣洛朗的眼淚》和近期刊于《人民文學》的《尋找東方紅一號》,于意、藝兩端明顯延續、拓展、呼應了《尋找旅行者一號》,合而言之,可視為他的“太空三部曲”。把此類圍繞英雄傳說和重大歷史事件而上天入地、貫通八方的長詩視為某種“類型史詩”并不為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再被點明的“尋找”主題。璀燦的星空、迷離的歷史;不死的英雄、傳說中的神靈、可能的外星文明;勃勃的雄心、不竭的勇氣、同樣浩瀚深邃的背景和前景……除了這些,王童在他激越的狂想中還在尋找什么呢?《尋找東方紅一號》中言及的柏拉圖“洞穴理論”隱喻了史前文明,兩相對照之下,是否凸顯了人類的生存哲學和發展大道?詩由此大大溢出了自身而又從根本上回到自身。
一般讀者讀王童的這類詩,最初或會產生所謂“知識障”;而一旦破解那些障礙,則會有豁然歸一的閱讀快感。這里的“歸一”和《說文解字》中“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所屬皆從一”,或道家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內在相通。王童曾在《美文》上就《圣洛朗的眼淚》發表創作談,其中說到班固所言“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又舉《水滸》與《紅樓夢》開篇都征引神話故事為例,以為“女媧補天遺下一塊石頭成了《石頭記》。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游走在江湖打家劫舍,替天行道,皆遺有此類印跡”,可見他對“一”作為世界和詩歌共享的創生原理,確有自己的感悟和自覺意識。天地、寰宇、三界;過去、現在、未來,據此而在他的持續探究中混而不分,成為可供其倏忽出入的同一自由時空。
王童“太空詩”的選材角度足夠奇特新穎?!秾ふ衣眯姓咭惶枴方枳粉櫚l射的“地球檔案旅行者一號”展開了新一輪的“天問”,牽動著生活、思想、藝術、戰爭、歷史諸多側面;《圣洛朗的眼淚》借獅子座流星雨的天象而融入“天人合一”的理念;《尋找東方紅一號》更是將“尋找”的終極目標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詩的浪漫魂魄和氣勢,令人不由想到郭沫若的《女神》,尤其是《天狗》和《鳳凰涅槃》,想到他的新編歷史劇《屈原》中的名篇《雷電頌》,其中激蕩著《天問》《離騷》的主題回旋和變奏。郭沫若和屈原也可以被視為不同程度的狂想詩人嗎?也許吧。前提是這里指涉的,不僅關乎個別詩人、個別作品的風格,也關乎所謂“新詩”,以至“新中國”的文化原型和道途血脈。當然,無論是屈原還是郭沫若,其狂想在具有開創性質的同時也都不得不為其各自的歷史條件所拘;而王童的“太空詩”,則借助現代航天科學的日新月異,以其語言圖像中在在都是的“現代性”標識,刷新了狂想的歷史地平和天空:
你看見了玉兔奔跳的身姿,你聽到了安泰俄斯咆哮的聲音/旅行者一號已抵達太陽系邊沿,哈勃望遠鏡發現璀璨的太空城市,后繼的量子衛星突破暗物質的屏障如影隨形。
(《尋找旅行者一號》)
我的羅漢金身是個宇宙,腦纖維腦神經輻射掃描出了九天的輪廓,它們舞動著,旋轉著,聚集起,胚胎誕生。
(《圣洛朗的眼淚》)
我握住時空的經緯,讓天空垂掛在我的脖頸上。天空成我觀海的窗口,天空融進我飛行的夢想。我觀望著星辰大海的奔涌,游弋進了龍門開啟的江河中/魚躍上了姮娥漫步的寧靜海邊。夢境疊替進顱腦的圈層,一串飛旋的精靈四處飄散。巡天的礦燈嵌在我的腦殼上,照亮深邃的穹隆礦脈/開采出了炭燒樣的恒星系。
(《尋找東方紅一號》)
王童在其“太空詩”中營造的此類大開大闔、如夢如幻的情境,突破了常規意義上的認知閾限,打碎了知識之間的系統區隔,奇思疊出,異彩紛呈,而又隱藏著種種觸類旁通的可能性:眾多神祇的降臨,令人想起《山海經》里的巫妖魔王;屢屢浮現的三星堆迷津,意指更揭示了其心跡的深沉。試將“太白霜月沉入海底,五行山下的孫猴子,期盼著山崩地裂,坑中的焚毀,渴望烈焰里的涅槃”(《泥土中的星星》)和“酒泉的酒是從天而降的甘露,酒泉的引子是陶成道煉丹凝成的酒釀。盛酒的方樽遠地2368千米,橢圓形的酒杯傾角68.44度,開啟噴射出的瓊漿去開懷暢飲。酒場的狄康師傅指揮著他的弟子們,飛鏟著古井中的醪糟,讓曲香飄散四野”(《尋找東方紅一號》)這樣的詩句并置一處,不唯可在比較中見其異曲同音之妙,亦可經其內心期盼,發現其與中國古典如李白之《夢游天姥吟留別》、李賀之《秦王飲酒》等“游仙詩”之間的一脈所系,秘響旁通。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連同“衛星”一詞所凝聚的相關歷史記憶,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難以忘懷的。就此而言,王童詩中那座矗立于天地之間的古琴,在彈奏出東方紅音符的同時,也不斷撥動我們的心弦,構成了某種復雜的音畫對位、余響不絕的共振效果。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當然是激情燃燒歲月的產物,其間融入了幾代人的奮斗,實現了多少自古以來多少國人的飛天夢想。它標志著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已搭起了九天攬月的天梯,曾經的睡獅將真正實現由農耕文明而工業文明的歷史性躍遷,其步幅之陡,甚至令自己都有點猝不及防。至于這對以現代性為其合法依據的新詩來說意味著什么,則需要詩人們經由反復的挑戰和應對的歷練后才能給出自己的回答。
王童以三部曲為代表的“太空詩”或多有不足,但無疑是迄今最直接也最耀眼、最響亮的應答之一。這里,一再標明的“尋找”主題與其說暗含了曾經的猶疑和迷茫,不如說表明了什么才是詩歌方式的沉著和適時:一方面,繼“東方紅一號”后持續積累,近年來更是突飛猛進的航天成就,在不斷強化前者仍悠然在軌的啟示的同時,也不斷醞釀、激勵著王童創作“太空詩”的動機;另一方面,要駕馭如此的巨型題材,需有待一系列個人和非個人要素的彼此生成。若不能基于自性善從當代詩歌以至百年新詩在敞向未知世界的持續變革中充分汲取,并經由反復鍛煉形成足夠成熟的意識和技藝,則極易導致空洞浮華甚至失重坍塌。就此而言,不妨說王童的“太空詩”,實出于歷史/詩/人彼此遭遇的某種機緣際會。如果說從中可以聽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曾席卷全球的未來主義思潮的某種回響,那也毫不奇怪,因為未來主義正是其時科技爆發和“工業化”加速互為推動,并深刻影響文明進程結出的最初思想果實。這些伴隨著資本的擴張、危機的醞釀、戰爭的轟鳴和革命的狂熱,由其孕育和催生的果實雖不免青澀,卻引發了人類社會、文化、藝術諸領域的劇烈震蕩和根本變革,不僅留下了一系列耀眼的節點事件和名字,而且留下了至今尚可咀嚼回味的巨大精神遺產。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可以把王童的“太空詩”列入同一精神譜系;然而在任何意義上,它們都絕非馬雅可夫斯基或阿波里奈爾的隔日雷鳴。所謂“未來主義回響”,更準確地說,是指王童將其作為某種元素,某種維度,融入了其一心營造的那個令屈原和但丁混而不分的浩渺星空,那種過去、現在和未來彼此融入的審美奇境;而無論他的語態有多么開放和國際化,其重心都不離當下和中國。這不僅體現于他的詩中出現的眾多航天員和宇航科學家,也體現于他令神話、傳說、歷史、現實相互交織的運思方式。組詩《嫦娥的眼淚》(《人民文學》,2021)將“嫦娥號”奔月、“祝融號”登陸火星、“天和號”核心艙等當代太空探索成就化入傳統神話,其中的一節詩句典型地表現了他的這一運思特征:
我相信嫦娥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她的眼睛閃爍著群星,她的眼睫圍繞著地球的山林,她的瞳孔透視著浪漫的柔情。/屈原在天問,山頂洞人在問天,三閭大夫揮灑著新的篇章。長征五號壘起穿越火焰山的天梯,紅軍團跋涉到了遙遠的天涯。
有同仁認為王童的長詩很有聶魯達之風,大概是指二者在運思上的洶涌澎湃、氣勢宏大和修辭上的泥沙俱下、不擇而流暗合相通吧?這其實也是放眼大時代,懷有大夢想、大激情者很容易趨同的品質。不過,二者的不同之處亦一眼可辨。概而言之,聶魯達所執著的是一個大陸未曾實現的夢想,基調中更多痛楚和沉郁;而王童則因當代中國實現了“飛天”的千年夢想而發現了太空詩這一“新大陸”,基調中更多驚喜和昂奮。確實,設若沒有當代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異軍突起,沒有作為其知識背景或狂想基石的現代物理學、天文天體學,以及大半個世紀以來人類航天實踐所提供的豐富積累,或許就不會有王童的“太空詩”。我聽說他最初發表在《詩刊》上的《神舟穿越》一詩,不僅曾被百位航天航空領域的科學家們在不同場合朗誦過,還被列進了相關大學的考研指南,可見王童的詩與其致力書寫的這個大時代,和堪可象征這個時代的高端領域聲氣相通的程度。
王童的“太空詩”從審美的角度大大拓展了通常的認知模式。地球因之變得更小,歷史因之變得更短,而我們的視界和胸襟因之變得更為闊大開放。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閱讀時,即便在有所不適的情況下也會感到蕩氣回腸的原因。與此同時它們還包含了某些有趣的冷知識、冷視點。比如在他的詩中反復出現的秦始皇身影。除了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大一統象征外,這個秦始皇還擁有另一重身份,即人類歷史上罕有的曾與外星人相會者。此傳說來自《拾遺記》記述的同宛渠人促膝談心一節,霍金因此稱這位千古一帝很可能還活著,令人遐思。如果說這里多少還有點怪力亂神的味道,那么,另一處想象秦始皇7年巡游的座駕為哈雷彗星,卻自有科學根據。觀察到哈雷彗星早就見載于中國古籍,前后達29次,秦始皇7年正是其中之一。這顆地球人唯一可以憑肉眼就可以看到的彗星上一次臨幸是在1986年冬,我曾有幸目睹。但見它拖著長長的彗尾,像一道龍影靜靜地貼在冷冽的星空,王童差它作秦始皇的座駕,倒也兩不相負。我們當然也會想到,這個外觀美麗卻質量稀薄的天體回歸地球視野的周期大約是每76年一次,而新詩自“五四”時期誕生迄今,也不過100年多一點,換句話說,只相當于它在軌道上運行不到一周半的時間。如此在同一的時間尺度下,將這各自發生在遙迢深空和現實大地的美學事件兩兩比較,是否可以讓我們的寫作在攸然獲得信心加持的同時,也對虛無的奧妙有更多的領略?由此還可以導向另一重天上人間的視角轉換:
我仰望著你,地球,就如我推開月色的窗口,就似我從觀海亭等待日出。你是我的月亮,你是我的恒星,你的引力已從我的體內彌散。我仙在醉酒,我神在紛飛,我在縮短你同紫薇的距離。
(《地球,我望著》)
最后提一句《尋找東方紅一號》的版本問題。之所以提到,是因為見刊的版本和所曾見過的電子完整版有相當出入。當然兩相對照,也可以說不是問題。無非尺短寸長,各有所適而已,其航天情結的內涵則是一致的?!皷|方紅一號”隱喻著東方復興的主題,是王童內心追求的另一個在軌“空間站”。緣此,王童詩歌探索的腳步必不會就此終止,而他的詩路也將越拓越寬。
2023年8月1日
點評擷萃
王童的詩氣勢宏大,修辭華麗,聶魯達式的寫作??吹贸鲎髡叩膰湍挲g。
著名詩人、美國艾奧瓦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西川
讀王童的詩有兩個突出的印象。一個是狂野,天馬行空,狂放不羈。他的詩立刻使我想到郭沫若的《女神》。另二個是對中國精神的想象與再創造,這個是近三十年詩人中少有的精神面向。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當代文藝評論》主編,著名作家徐兆壽
詩又認真讀了兩遍。作者心游萬仞,想象馳騁,在人類文明的疆域和成就之上一覽眾山小,且佳句連連,不同凡響。人說的有聶魯達之風,的確如此。氣勢上應不讓之。不同之處是聶魯達長詩的歌聲里頗有痛感,是一個大陸的未曾實現的夢想。這和《尋找東方紅一號》不盡相同。
著名詩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陸健
王童是新時期中國長詩寫作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是一位有著宏大敘事野心和長詩題旨規劃的詩人。他的《太空三部曲》打通了人與宇宙之間的幽秘通道,接駁了人性、詩性與未知世界之間的迢遙距離。他以長詩寫作踐行者的超拔能量,塑造了當代詩人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昂揚創作激情,展示出他超乎尋常的文學理想和長詩寫作能力。他以飽滿的家國情懷,樹立起詩之大者的信仰之碑?!短杖壳肪褪撬陙硭伎既祟惷\與科學發展之間辯證關系的一個戰略收獲,為中國長詩在另一維度抒情的可能性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典范。
著名詩人、中國長詩寫作倡導者,中國詩歌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張況
昨夜拜讀您的長詩《尋找東方紅一號》,十分震驚,寫得太好了,以我們這個歲數還有如此繽紛的想象,真令人驚訝,另外您的天文學知識也是驚人的。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幾乎完美,是這么多年無人可達到的詩壇高峰。
新華出版社編審、著名詩人李成
你這些詩完全可和那些大詩人的詩媲美,很有聶魯達的詩脈。
著名作家、英國筆會文學獎獲得者徐小斌
一支詩筆,點天探地;一硯濃墨,尋古論今——已過不惑之年的詩人王童,性情詩魂亦如他的名字,將童心、童趣、童思、童味竟能完整地保存,讓詩的路更加純真有趣,更加天馬行空。
著名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中山大學研究生導師胡紅拴
《尋找東方紅一號》長詩的意境瑰麗宏大,語言流暢,適合長時間的靜心閱讀。詩人是個通家,通曉航天科技、東西方神話、哲學、文學、宗教、美食、歷史、書法繪畫、音律等多領域文化,各類學科知識的覆蓋面大得驚人,因此具備了駕馭優秀長詩的能力。
著名詩人、評論家樊樊
王童的長詩《尋找東方紅一號》用20個章節,近千行的容量來講述自己是怎么樣尋找東方紅一號的。作者從兩個我的不同狀態里引出宇宙仍在大爆炸之中,時間和空間同時存在,宇宙無限擴延,在這樣的背景下,流星雨、火山、地震、金星、土星等等這些物象、事象在他眼睛的晶體里五彩斑斕地趕來,讀者不得不感慨,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帶來的意象。
著名詩人梓榆
史詩級的震撼,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著名詩人婁彥玲
《尋找東方紅一號》是新時代航天史詩的一座文學高峰。從整首長詩雄奇瑰麗的藝術追求而言,完全可以與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等相媲美。
著名詩人崔子川
《尋找東方紅一號》是突破三維空間的奇幻之旅。
著名詩人、世界詩歌網評論編輯正空
《尋找東方紅一號》是宏闊的航天史詩,磅礴的太空交響樂。
著名詩人、文藝學專業碩士陳莉嬋
《尋找東方紅一號》是一首穿越時空,對接屈原《天問》的滂沱巨制,顯然,這是首有向度的史詩。詩人王童以歷史為基石,克服了現代詩歌中那種高蹈式的虛無感,通過富有理性的激情,謹慎把持是當代中國航天發展在人類探索宇宙進程中絢爛的一筆。
著名詩人苗紅年
詩人能夠隨意雜糅融合,縱橫八荒,收放自如。詩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為主線,以空靈縹緲的詩句和虛實相生的手法,胸懷蒼穹,視野開闊,展開奇思妙想,激情四射,節奏鏗鏘,詩意曠遠,給人們展示了一幅壯麗的飛天畫卷。
著名詩人張天國
王童的詩,由上古神話楔入,而進東西方文化互相解構鑲嵌,如契約般精準夯筑,從哲學歷史到藝術觀,彼此經略交相輝映,仿佛將整個世界置于掌中而顛覆沖蕩,反駁了冥頑之力卻蜃樓一夢般蝶變種種詩歌元素和觀念中所謂陳規陋習而斥之于譏誚的不憫及神性。
著名詩歌理論家、詩人唐明
晚上一口氣讀完《尋找東方紅一號》,酣暢淋漓,包羅萬象,天人合一,是少有的實時性作品。加上《尋找旅行者一號》和《圣洛朗的眼淚》。這些作品必將成為經典,期待單行本出版,我會在國際相關的場合推薦出去。
著名詩歌理論家、詩人、電影劇作家、翻譯家曹誰
中國在發展,時間不停歇。王童一邊“為再生的崛起干杯”,一邊記錄著碧落坤靈間的音響,就像他在長詩句中所吟的“我活不到二百年/我會延續億萬個光年/我將重新開辟又一個歷史的源頭/我去書寫一輪又一輪的春秋偉業”。這可以是一位宇航員的壯志,也可以是王童一樣的每一位詩人的心聲。
著名詩人、翻譯家齊鳳艷
王童作品結構宏大,構思迷幻,元氣旺盛,詞語節奏如波濤洶涌,我相信任何一個閱讀者,從中都會獲得美妙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詩人大多是喜歡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從中國的屈原到西方的但丁,莫不如是。王童把他的詩集命名為《尋找旅行者一號》,我想更多的可能是暗喻隨著詩人的步伐,探尋外邊繽紛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浩瀚與奇特,追求美的意境、詩的絢麗。這乃是“天空的美學”。
著名軍旅作家、評論家尹小華
王童的詩展示了天地間的大美。讀者跟隨著他的詩筆走向,穿越古今中外、日月星辰、天上人間、風花雪月,閱盡數千年來的神話傳說,洞看天馬行空的歷代神思,欣賞到一幅幅人間不斷叩問蒼穹寰宇的壯美圖景,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圖騰。從而在美的分享和賞析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著名軍旅作家、書畫家,陸軍少將馬譽煒
王童的詩氣勢恢宏、包羅萬象,非一般功力可以駕馭。著實欣賞。它涵蓋的內容寬泛,且有潛入深處的哲思,值得反復消化品味。
挪威著名華裔詩人東方衛京
詩人王童的詩作,有李賀之奇詭,如天馬行空之思維,有李白之飲馬天地豪情之氣。天人合一之。激昂,能以文人感情的觸角,興浩瀚的宇宙對話,王童應是詩壇第一人。
臺灣旅法著名詩人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