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于1月20日至24日在瑞士著名小鎮達沃斯舉辦,此次年會的主題是“智能時代的合作”,重點關注重新構想增長、智能時代的產業、投資于人、保衛地球和重建信任五大領域。來自全球各國、各領域的近3000名代表聚焦地緣政治危機、全球化“逆風”、氣候變化挑戰加劇、新技術重塑全球發展格局等共同挑戰,其中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將成為論壇的重要議題。
地緣沖突和“逆全球化”等成為全球的重要風險挑戰
近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在2024年保持了韌性,在多輪沖擊下并未出現全面經濟倒退,但當今全球仍面臨持續性的不確定因素。報告認為,未來的經濟復蘇面臨著諸多的持續性不確定因素。其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沖突因素可能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供應鏈中斷和經濟增長放緩,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則可能阻礙全球貿易和投資,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沉重,難以償還的債務限制了其投資能力,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會加劇糧食不安全和貧困問題,而技術發展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尤其是新技術可能會改變對關鍵生產要素的需求,進而影響相關投資。
在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中,研究人員把武裝沖突、極端天氣、經濟對抗、錯誤和虛假信息、社會極化列為今年全球面臨的五大風險。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薩迪婭·扎希迪表示,多個地區地緣沖突仍在蔓延,成為今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持續給全球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論壇1月16日發布《首席經濟學家展望》報告顯示,超半數受訪首席經濟學家都不看好2025年經濟走勢。分析顯示,貿易保護主義和全球經濟碎片化趨勢正在加劇,高通脹拖累經濟增長,各地區經濟復蘇將呈現不平衡特點。其次,還有來自不斷膨脹的全球公共債務。其中,美國國債規模截至2024年11月已突破36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到2024年年底,全球公共債務達到10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3%。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認為,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旦真的出現“脫鉤斷鏈”,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他援引IMF數據表示,“脫鉤”和高關稅可能使全球經濟萎縮7%,呼吁合作是應對共同挑戰的必由之路。
中國經濟頂風破浪,穩中有進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經濟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體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基本每1-2年就突破一個10萬億元的關口。十多年間,我國實現了從50多萬億元到130多萬億元的歷史性躍升,綜合國力在顯著增強。這些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貢獻率基本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出臺更多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政策,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進口市場。2024年貨物進口規模達到了2.6萬億美元,中國大市場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頂風破浪,穩中有進,持續向好態勢不斷鞏固,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堅實,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創造更多機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愈發凸顯,不僅是全球經濟的關鍵增長極,也對全球貿易、投資、供應鏈、國際合作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動能。中國信奉互利共贏的合作之道,在南南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開展了緊密合作,通過投資等多種方式,促進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數字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日前,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未來的世界經濟復蘇面臨著諸多的持續性不確定因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沖突因素可能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供應鏈中斷和經濟增長放緩。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8%,與2024年持平。IMF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維持在3.2%,低于2023年的3.3%,也低于新冠疫情暴發前的多年平均水平。風險與危機也帶來變革、催生機遇,在全球經濟動蕩變革中,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孕育,新亮點、新格局初現端倪。
數字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技術引擎??萍紕撔抡羁谈淖兘洕螒B,尤其是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應用,有望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生產效率,加快全球綠色轉型步伐,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呈現美國全面領先、美中兩強引領的總體格局。2023年美國以74.71的總分大幅領先,中國總分為52.69分,排名第二。美國人工智能(AI)產業快速增長,在微電子組件、軟件和最優秀人才三大領域處于主導地位,數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根據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美國AI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數千億美元,AI的應用正在迅速擴展,推動了這些領域的數字經濟增長。美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一成,規模已超過2萬億美元;2024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4)》顯示,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中國數字經濟進一步成長,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3.9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2.8%,數字經濟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6.45%。數字經濟進一步成長并賦能千行百業,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認為,如果妥善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十年全球生產力將增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