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私房菜,兒女最難以忘懷的味道。2025年1月29日至2月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 - 10)溫情呈現了十集美食紀錄片《媽媽私房菜》。這部紀錄片以“媽媽私房菜”作為情感紐帶,從家庭教育與孩子成長的視角,深刻傳遞母愛的偉大力量與家庭的脈脈溫情,為觀眾生動勾勒出一幅新時代家庭養育的美好畫卷,展現家庭這一人生第一課堂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
灶臺煙火暖人心,母愛深厚映真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獨屬于每個家庭的“媽媽私房菜”,恰似春雨潤物,悄無聲息地鐫刻在味蕾上的珍貴記憶。其背后,是那最能打動人心的母愛,也是家庭教育最溫暖的底色。
《媽媽私房菜》深入10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平實的鏡頭語言,細膩描繪出母親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映照出家庭生活的本真,更展現了母親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的智慧,蘊含著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讓我們于細微之處,領略新時代的母愛。
作家劉同是湖南郴州人,他在紀錄片中這樣描述母親鄺麗芳的廚藝:“我媽做菜有個原則,只要是我能吃得下飯的菜,她就會一直做?!?這看似簡單的堅持,實則是母親對孩子飲食習慣的關注,是用美食傳遞的默默關懷,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被重視、被愛。
北京美食店經營者宛霞,在餐飲界摸爬滾打了30多年,她感慨:“每當我受了委屈或者心情不佳時,只要能吃上媽媽做的飯,心里就頓時敞亮了?!倍愿袼实膵寢尷钚阌ν鹣几侵苯亓水數卣f:“想吃啥,跟媽說!”這簡單的話語,體現了母親與孩子之間親密無間的溝通,為親子關系的和諧奠定了基礎。
媽媽做的私房菜,不僅僅是滿足兒女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情感的慰藉,能讓兒女從媽媽的味道中汲取力量,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和溫暖。
媽媽菜中情繾綣,悠悠鄉情韻味長
家鄉,是每個人心靈的溫暖港灣,留存著兒時的歡聲笑語,承載著無盡的思念與眷戀。無論多么珍饈美饌,都比不上媽媽做的家常飯菜,因為那飯菜里,凝聚著濃濃的鄉情,更是孩子成長中最難以忘懷的味道。
北京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創始人之一杜佳楣,每次回湖南老家探親,媽媽許雪英都會做拿手的白辣椒炒肉,慰藉她的思鄉之情。同時,杜佳楣還親手教會了孤獨癥女兒烹制辣椒炒肉,這道家常菜,不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母女之間情感交流的載體,將家鄉的文化和情感傳遞給孩子,幫助孩子在特殊的成長道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情感寄托。
為了支持懷揣電影夢想的兒子汪偉,已過花甲之年的武漢媽媽李麗麗,毅然陪著兒子奔赴北京,加入了“北漂”大軍。李麗麗憑借精湛的武漢鹵味手藝,開起了一家小吃店。雖然小吃店的面積不大,卻滿是武漢的味道,在京漂泊的湖北老鄉們紛紛慕名而來。鹵味入口,香飄四溢,家鄉的味道瞬間在舌尖綻放。
陳欣檜是一名冰雪雜技演員,在冰上雜技的逐夢之旅中,陳欣檜的媽媽劉莉君始終是她最堅實的后盾。
陳欣檜在哈爾濱的冰面上奮力拼搏,劉莉君則不辭辛勞,在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穿梭往返。每次踏上行程,她的行囊都被家鄉的土特產塞得滿滿當當,每一樣都承載著深沉且熾熱的母愛。抵達團里,劉莉君便一頭扎進廚房,精心烹制的白菜卷肉,那是陳欣檜兒時過年的溫馨記憶,一口下去,母愛在味蕾間四溢;受傷時,只要憶起媽媽的美食,她便充滿力量,如傲雪寒梅,在冰上綻放華彩,向著夢想勇往直前。
妙手拂動廚香逸,繪就養教新綺章
“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奔彝?,無疑是人生的第一課堂,而“媽媽私房菜”則是家庭文化傳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
馬青驊年少赴異國追尋賽車夢,鉆研技術。背后是媽媽黃健芳始終的支持。面對兒子的人生起伏,她將擔憂藏于心底,化作春餅、糟鹵雞爪等一道道飽含深情的菜肴,這些美食如同情感紐帶,承載著媽媽滿滿的關心,默默陪伴成為馬青驊逐夢路上的堅實后盾,賦予他自信與勇氣。
歌劇演員扣京的媽媽陶敏霞,育子路上,她反思自身,及時糾正疏忽。每次從西安到北京,她都去菜市場采購,精心烹制糖醋排骨、西安特色柿子餅等兒子喜歡吃的家常菜,這些私房菜拉近了母子距離,助力扣京培養自我認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勇敢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媽媽私房菜》以美食為獨特紐帶,生動展現了兩代人思想理念的碰撞與交融。這部作品如同一幅細膩的畫卷,精心勾勒出當代青年的成長環境,深入洞察他們的精神世界。它不僅僅是對生活的簡單呈現,更是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度挖掘與傳遞。當光影與味蕾交織,情感與歲月串聯,在萬家燈火團圓的溫馨時刻,《媽媽私房菜》奏響一曲直抵心靈的溫暖樂章,讓我們在感受美味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和家庭之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