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魏建國  >>  正文
    魏建國:中國制度優勢成就企業出海新格局
    魏建國
    2025年03月10日

    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崛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現象。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MG在歐洲市場2024年交付量超過24萬輛,而在意大利已經超過3%的市場份額,整體排名達到第13位。這是中國汽車在歐洲取得的最好成績。而在德國商場的海信電視,在匈牙利街頭行走大巴上處處可見的聯想電腦,和泰國曼谷的泡泡瑪特旗艦店,中國企業正以創新力和文化勢能打破“代工枷鎖”,重塑全球商業版圖。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林雪萍在《大出海:中國制造全球出征的關口與突破》,從“月亮看地球”的視角,描述了中國品牌在全球所取得的成就。而這一成就的背后,不僅源于企業自身的戰略突破,更得益于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為其開辟的“護航航道”。

    然而,當下也正是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氣氛越來越濃重,烏云翻騰的時刻。美國政府高舉關稅大棒,也使得中國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外需不振,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等。

    值此中國企業出海、進入高度全球化的深水區,企業亟需系統性的方法論支撐。林雪萍的《大出海:中國制造全球出征的關口與突破》正是這樣一部“出海寶典”。林雪萍先生基于對100余家國內外和200多位親歷者的調研,提出“三個空間突破”(地理空間、認知空間、價值鏈空間)與“兩種能力構建”(組織國際化、供應鏈屬地化),為中國企業提供從戰略到落地的全景路線圖。

    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強國,連續15年居世界首位。這得益于中國在產業政策的連貫性和前瞻性,彰顯了制度性的優勢。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1300萬輛,占全球總產量的70% 以上。這一壓倒性的優勢來自中國多年來深耕新能源汽車的布局。2008年借著北京奧運會期間,就開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試點。而從2009年則開始“十城千輛”的試點工程,并從2014年開始鼓勵車企轉型的“雙積分政策”。這些持續疊加的政策,與美國、日本、歐洲的電動汽車政策搖擺不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洞蟪龊!芬粫岬搅嗣绹苍趯W習中國的產業政策,但執行起來則有很多不確定之處。2022年美國出臺了《芯片科學法案CHIPS》,總金額約2800億美元。這被看成是向中國產業政策看齊“抄作業”最認真的一次。然而CHIPS進展的并不順利。而在今年特朗普政府在3月份國會演講中稱,CHIPS法案 “非常糟糕”并考慮推翻。這種政策不連續性,與中國產業政策對于行業發展的持久性和深度承諾。

    隨著中國企業出海的加速,有些人會擔心在海外處于水土不服的劣勢。但其實中國一貫扶持實業的制度基礎,依然可以為海外提供動力。企業能夠在一邊在海外打拼的同時,也能在國內繼續獲得持續迭代的優勢?!洞蟪龊!芬粫治隽酥袊圃煸诤M饨⒐S,但依然可以在本土獲取養分,從而保持技術的領先代差。美國在極力推動中國光伏工廠落地本土。但光伏產業所具備的高速升級的特點,使得美國工廠的發展,依然落后于中國本土的快速進化速度。換言之,中國制度優勢,能夠滋養中國企業的根部,使得出海的工廠依然可以從中汲取養分。

    《大出?!窌邪咐龢O具啟發性,重點提到了“真出?!焙汀凹俪龊!钡膮^別。與簡單的降低成本、躲避地緣政治風險不同,“真出?!逼髽I在海外會重新構建企業競爭力,充分利用當地國的資源來獲取全球價值。只有真出海,才能把中國通過在國內構建的能力,與中國外貿優勢充分結合在一起。

    2025年中國的外貿將呈現2個前所未有的新特點。第一,民營企業正成為我國企業出海的絕對主力。 目前,民營企業的進出口規模已占據全國外貿的半壁江山,預計2025年這一比例將從55%進一步提升至6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在近期國家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推出多項支持政策后,民營企業迎來了真正的“黃金發展期”,其進出口占比有望突破以往任何時期的紀錄?!洞蟪龊!芬粫杏涗浟舜罅康拿駹I企業在海外靈活多變和扎堆作戰的形態。例如浙江青山在印尼建立的“青山工業園”,杭州華立集團在泰國羅勇的產業園,都為中國企業在海外重新連接一片,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間基礎。這種方式,跟日本企業出海,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第二,跨境電商或成為改寫全球貿易規則的關鍵力量。 作為中國外貿的一匹“黑馬”,跨境電商當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5%,未來五年內這一數字預計將翻倍增長至10%-15%,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并且跨境電商為中西部的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提供了“一鍵出?!钡臋C會——通過海外倉布局、高效的物流體系以及數字化購物模式,既能繞過國際供應鏈的“脫鉤”風險,又能讓中國產品直達全球消費者,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洞蟪龊!芬粫刑岬搅松钲诳v騰跨境電商的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商,作為一個初創企業擁有兩架波音737貨機,并在美國建立了200萬平米的海外倉。中國對跨境電商的深度支持政策,體現了中國制度可以聚焦某種新商業形態的專注優勢。而這種優勢,則進一步鼓舞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大膽布局的行動。

    《大出?!分兄攸c提到的“供應鏈屬地化”戰略,在全球化布局中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優勢。寧德時代在德國建廠時,將中國電池技術與歐洲研發資源結合,形成“技術+本地化”的創新模式。這種“以中國為樞紐,輻射全球”的產業鏈協同,使中國成為技術擴散的核心節點。而河北電解槽公司派瑞氫能,則與瑞典Metacon公司簽訂了代工許可和制造協議,由后者在瑞典本土生產派瑞氫能設計的氫電解槽電堆。雙方通過“技術授權 + 本地化生產”的方式,核心電解槽由派瑞提供技術圖紙,開啟當地供應鏈的屬地化。而Metacon在希臘50MW的綠氫的項目中,電解槽由派瑞生產,但瑞典公司在希臘工廠組裝。中國大力發展氫能的優勢,已經開始外溢,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繼續開疆拓土。

    《大出?!芬粫嵝盐覀?,在當下全球新建工廠不斷興起的時代,中國的重心要從從“捍衛世界工廠”轉向“全球供應鏈的領導者”。而這種轉變,固然以中國企業為主體,但整個過程卻離不開中國制度優勢的托舉。供應鏈的齊全性,確保了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自主可控。體量巨大的單一市場則為企業提供了抵御外部風險的“戰略緩沖帶”。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品牌出海的“護城河”。未來,隨著RCEP、CPTPP等協定深化,中國企業將在國家護航下,進一步將供應鏈“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結合,實現從“代工追隨”到“品牌定義”的跨越。

    也要看到的是,全球大變局也需要中國對外部環境做出靈活的安排。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碰到很多新的困難。例如大量外派海外的管理者的孩子教育問題,使得中國在海外建立中文國際學校變得緊迫起來。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在海外開展更多的靈活金融業務,以便支持中國企業的發展?!洞蟪龊!芬粫刑岬搅恕敖⑾到y級的能力”,就是尋求各種新的行業性力量,來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舞臺上與其他跨國公司放手一搏。這方面日本提供了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實戰經驗。從1985年開始,日本主動推動企業出海。日本政府進行頂層設計,通過大量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的活動,在海外給日本企業給與了巨大的支持。例如日本國際學校在中國,就非常普遍。這為日本高管在中國進行經營管理活動,解除了后顧之憂。日本能夠在海外“再建一個日本”,與日本主動進行制度調優有著密切關系。

    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的發生離不開制度、產業與文化的共振。中國憑借制度優勢的強力動員、產業鏈的深度協同、數字經濟的超前探索以及文化勢能的全球釋放,正將第四次工業革命從“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大出海時代,中國制造要實現從‘客場適應’到‘主場定義’的跨越。當全球產業版圖因中國而重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必將在東方的土壤上綻放光芒。

    《大出?!芬粫?,正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與指南。它提醒我們:中國品牌的全球化,不僅是商業的遠征,更是一場由國家制度優勢引領的深刻變革。唯有讀懂這場變革的邏輯,才能在全球市場的驚濤駭浪中,翻開中國企業出海的新篇章。

    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

    【責任編輯:陳秋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