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邢云超  >>  正文
    深化新質生產力發展適從下的教育改革
    邢云超
    2025年04月23日

    中國式現代化明確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主要任務。新質生產力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為標識的高科技為特征,催生新產業和新模式,其內在動能依賴政策保障、技術更迭,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智力參與。深化教育改革,培育新時期新形勢下高科技人才的守正創新及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事業新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科研、人才及教育之間良性互動和彼此回應,深化科技體制、人才體制及教育體制改革以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的阻礙要素和疑難雜癥。創新是新質生產力根本宗旨,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內涵賦能教育,體現于教育變革、教育價值創造及教育公平公正具體實踐之中,同時,教育革新長效機制反向驅動教育深度融合先進性高質量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發展呼喚教育改革

    中國科技創新隨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科創新體系尚未完整建立,科創資源配置低效和分散。從理論到實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依舊慢節奏轉換。問題關鍵在于人力資源和人才培育滯后于科技創新與時代發展??平膛d國、人才強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要求勞動者素質、能力、態度、水平、意識有機整合,全面促進新型勞動工具正向作用于新型勞動對象之全過程。

    教育部3月27日召開教育強國行動計劃綜合改革推進會,旨在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推動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效能,在課程改革、教育數字化、人工智能展開試點,激發創新性、釋放改革效應、強化教育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支撐作用、探索產學研協同機制、學科專業優化機制及教育教學高質量監測評價機制,形成以點帶面、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經驗。

    1)優化學校學科結構完善校企聯合機制

    科技競爭是人才競爭,創新驅動是人才驅動,科技強國是人才強國??萍甲灾鲃撔屡c人才自主培育實現良性互動,教育需要發揮先導作用。高校及科研院所是教育、研究及科創樞紐,是孕育未來產業活水源頭,完善學科更新機制、激勵機制和創新科研組織機制、系統性深層次驅動創新人才高效培育、加強跨學科研究、疏通多學科“1+N”本碩路徑,促進高校與產業創新生態有機協同,勢之所趨。

    研究型大學的性質,是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競爭。利用大科學研究范式培養高質量碩士、博士,將“科研無人區”變為“育人主戰場”,讓“國之重器”成為青年才俊實踐基地。以打造一流學科、引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初衷,科研院所及高等教育機構應逐步建立由校內實驗室聯合科技企業及以研究機構為主體平臺、以社會機構為開發基礎的國家級別實驗室機制。

    構建卓越高等教育體系需要顛覆性技術的核心孵化器及關鍵領域創新策源地,深度參與和服務區域社會經濟,完善適配國家戰略需求發展機制,提高基礎教育組織化程度,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持,帶動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能。完善學科建設擴容,增設急需特殊賽區,凸顯“學科區域需要緊缺度,科研服務貢獻度及一流學科校際示范帶動度”多維度之特質。

    20世紀以來,學??颇坑山逃Y構主導。學科化模式便捷了K-12教育制度性,但學校問責制及書卷考試傳統范式,通過人為構建的學科界限或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對世界整體獲得感與多維視閾。約翰?杜威(John Dewey)上世紀曾經提出,綜合學習比基于單科學習更自然,“若教育反映學生所處跨學科世界,他們應接觸能夠跨學科邊際的內容,從而解決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的脫節與剝離”。

    跨學科教育是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融合多學科知識,深入探索事物現象及背后機理實現解決社會問題及技術創新的教育,而非單純學科的拼接形式??鐚W科主題學習是動態評判性過程,又是學生學習、實踐和創造的三體合一。通過自身的選擇及相關學科理解深度的不斷審視,在多元與統一張力中,自覺地面對知識局限和學科邊際,在環境創設與文化浸潤下,縱橫連接與全面整合,促進知識遷移。

    2)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豐富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明確38條重點任務,將“六大特質”和“八大體系”轉化為教育強國戰略圖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的戰略基點,增強教育綜合實力,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大國高技能人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拓寬教育評價路徑,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實施教育對外開放新戰略、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之教育集散地。

    擴大國際教育交流和放寬全球合作課題,凸顯中國思維未來引領及教育國際影響力。發起并參與大科學項目,建立全球大科學裝置及聯合實驗室,推進國際產學研建設項目,全面提升全球范圍內人才培養和聚集能力;科學規劃、正面引導高端技術人才進入國際高精尖院所研修,引入外國青年到中國高校交換學習,讓“送出去和引進來”成為國際交往、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及民間互動的橋梁和機制。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教育評價改革關乎教育質量提升和科技事業發展。教育成敗在于如何在新質生產力要求下對基礎教育品質、中小學生素養及高等院所研究成果進行客觀、及時、準確的評判與分析。在學生入學、中考及高考諸層級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年齡特征與時代需要的招生考試制度與高質量評價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在考核中的高效應用,形成全面、透明、科學、公正的客觀展示。

    2020年中國首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總體方案》,促進政策引導和專業引領,重新審視學科考試分數的定位和認知,構建科學、系統、可行且深度融入過程性與表現性評估系統。長沙市基礎教育“增值評價”,清華大學“體育評價”以及國務院學位辦轉發的“工程類博士學位研究生論文與學位申請基本要求”強調專業以創新、品質與貢獻為導向培養標準,以多元評價與分類評價新理念解決新問題。

    2023年北京新中考措施及成績呈現方案廣受好評,多科傳統科目由書面內容轉為考查題。道德與法治開卷考試,強調綜合能力應用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嫁接與活學活用,讓課堂知識走進生活,社會問題帶入課室。廣東、北京、上海多地發布高中招生改革新措施,高考改革對學生素養及思維品質提出新要求??荚嚪椒?、記分標準及錄取過程智能化亦提升了客觀、效能和公信力。

    教育部《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出臺后,深圳市福田區于2023年5月率先啟動“大數據背景下高中辦學質量評價項目”,以評價改革引領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2024年5月15日該項目被載入教育部官網,入選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5月22日該經驗在全國教育評價改革研討會上交流分享。廣東省高中辦學質量監測2024年借鑒該模式,為全國高中評價改革提供“福田樣板”。

    借鑒國際教育改革 營造寬松政策環境

    新加坡政府2025預算案向企業培訓委員會追加2億元補助金,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持續教育與培訓(CET)為國家優先重大課題,并為25歲以上國人提供500元技能創新補助金。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及氣候危機加劇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興起的背景下,讓專業人士和執行人員(PME)受益。教育部3月撥款委員會又提出加強下一階段技能體系考量因素,因應快速變革和系統挑戰,支持不同年齡層次創新。

    芬蘭百余年來強大的國民教育為芬蘭人民提供了巨大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其靈活互通的教育體系高達6%GDP占比,逾越西歐與北美平均值。芬蘭視教育為國家戰略,從小學至博士全免費教育。平等、優質的終身教育已是不可動搖的公民權利,芬蘭高中通往大學路徑與職高進入應用大學軌道聯姻。依據學業情況,學生可以申請跨軌調劑。教育當局制定政策與法規,區域機構負責監督與落地。

    為適應國際形勢變化,芬蘭推行教育革新,建立學校學習共同體,培育對社會有擔當的新型公民,學生價值觀、創新能力、文化素養、思維方式、社會情感通過合作共進得以孕育。芬蘭沒有統一教育評估模式,教師自身制定評價標準,教育成效通過樣品評價與分析,但學校間8%差異,遠低于OECD平均30%差距值。芬蘭高質量教育領跑全球,其教育哲學實現了“學生皆有權接受均衡教育機會”。

    相形之下,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近2000名成員于3月31日聯名,反對政府削減經費、限制數據公開及針對大學政治傾向的問責。俄亥俄州近日通過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華消極條款,對中美教育與交流施以局限;哈佛大學多個名校國際學生被拒簽,學校當局及學界聯盟不滿特朗普政府教育政策對學校及學術干預,反映了科研共同體對政治穩定、政策優化、研究自由的不安與焦慮。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科學研究的獨立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政治考驗。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科研自由和學術自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釁。美國政府對國際學生,尤其對來自亞洲國家科研人員的覬覦正在被經濟制裁和貿易戰硝煙助燃。政治傾向、族群對抗甚至以所謂“環境不確定性”的頻繁審查為美國校園及全球技術合作教育政策制定投射陰影,制造潛在宿敵。

    教育改革需要解鎖盲點走出誤區

    1)人文社科被取而代之缺乏理性與前瞻

    教育改革是新質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長期教育規劃要求改革新時期教材教法,避免急功近利和短視行為。多所高校近階段在全球科技浪潮席卷下,以因應西方技術封鎖和科技競爭為契機,大刀闊斧刪減學系、砍伐具有傳統優勢的人文社科。語言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宗教類學科以“無用”且易于觸碰意識形態的“不安全”被視為院校排名拖后腿、影響學校財政撥款及發展政績。

    大學“文科縮招”引起“文科危機”在全球具有普遍觀感。人文學科危機是事實上的“人的危機”,是單向度片面性的人的異化發展產生的危機,其表征,依照馬克思觀點屬于“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貶值成正比”。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而人文科學關注的則是“人”。兩極化發展必然致使“人為物累,心為形役”。然而,事實上,科學技術終究只是“物的世界增值”手段與工具。

    大學生近年來就業困難,理工科背景就業率及薪資待遇遠高于文科是客觀事實。語言與文學、新聞及管理多學科逐日冷遇,文科無用論偽命題再度泛起。重白領輕藍領、崇尚官本位熱衷管理專業及崗位一度風靡。大學擴招及教育產業化“產能過?!?,國際政經風云驟現,就業環境突變,專業設置潮落又潮起,學科領域的不斷細化,違背了人文的廣泛適應性與社會需求多變性,引起學界批評與質疑。

    未來社會青睞通才而非專才,人文社科作為所有職業的根基,有益于提升學生素養及眼界視閾。專業調整需基于學科發展趨勢、人才培養目的及辦學條件限制。新文科、新工科及新醫科理念驅動高校專業優化升級,但缺失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大學就成上世紀爭論不休的“知識販賣場地”。全球多所名校亦在數字與AI浪潮下正分解文學系,反對者卻呼吁“狄更斯和AI共存”聲援“莎士比亞之硅谷戰役”。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職業教育作為技術人才搖籃,同時也是科技創新和產業騰飛發動機?!凹涌鞓嫿ìF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國家戰略,對教育改革、政策調整、資金投入及法律保障有望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全面推動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教育協同下的助學、助教、助研和助管,但教育過程數字化改革又必然直面如何取舍和量化的兩難境地。

    2)新質生產力促教改需避開AI陷阱嫌疑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為教育發展改革提供技術托底。大數據、云計算等豐富教育手段,促進教育突飛猛進。在線教育及智能系統帶來教育情景性、時效性、學生參與性和管理多樣性。作為顯性要素,技術嵌入教育活動改變了傳統教育認知思維。人工智能和智聯網更新教育工具,有益于升級學生“因勢而新”綜合能力。教育時空界限及時代變革圖景日臻拓寬,令教育數字化勢在必行,奮起直追。

    教育本質因涉及哲學、社科及教育心理學復雜而深刻,人工智能難能因材施教、立德樹人,在知識投喂中以辯求真。喚醒靈魂、發現自我、從“洞穴”走向光明、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自然走向社會的全人發展過程中,作為社會結構再生產工具可以加速知識獲得和技能更新。死記與刷題、所謂標準化教育與填鴨式知識傳遞不利于開發個體潛能與創新思維,遑論人才素質、道德品質乃至家國情懷培育。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2月11日對全國K12公立學校9126位科學、數學和英語教師調查顯示,受訪教師多視AI為“虛擬助手、聊天機器人及自適學習系統”,不同學科老師使用出現不同頻率。其余兩科老師達到40%,而數學老師僅達到21%,這表明AI在美國基礎教育實踐中的評判性和不太被推薦;而參與受訪3831名校長中,用于行政事務的比重只接近六成。多數使用者擔憂數據隱私、運用方式及不確定性的倫理問題。

    直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教育如何確立改革戰略,見仁見智?!敖逃?人工智能”可否代替人類最終解決問題,抑或賦能人類培養學會解決問題的“人”,不僅關乎技術應用之倫理邊際,亦涉及教育教學導向問題。在人工與智能“人機耦合”參與教育過程中,孰重孰輕、如何對其加以辨析與分工,似乎亦成為科研人員與技術開發者職責所在,但更成未來教改中值得業界關注和探索的任務及課題。

    (第一作者:邢云超;第二作者彭偉林,系深圳市教育工作者,深圳市教育督導評估專家庫成員)

    【責任編輯:嚴玉潔】
    智庫專家,社會學學者,英語語言文學教授,現居香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