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章林  >>  正文
    世界歷史坐標中的中國抗戰
    章林
    2025年05月13日

    當我們從世界視野來審視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年之際,從世界視野下審視這場偉大的戰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歷史貢獻。

    一、日本對中國覬覦已久,中國軍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

    鴉片戰爭的炮聲不僅震撼了中國大地,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沒落的清王朝在殖民主義國家的沖擊下,其內部的腐敗和無能暴露無遺,逐漸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鄰國日本則從中汲取了教訓。經過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國際地位,也為其后來的對外擴張奠定了基礎。日俄戰爭后,日本對外擴張侵略的狼子野心進一步膨脹。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火打劫,借口對德宣戰,奪取了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借地。此后,日本又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宣示了它要鯨吞中國的巨大胃口。

    1927年6月,軍人出身、組閣不久的田中義一召開所謂“東方會議”。田中在會后向天皇呈遞的《田中奏折》中,狂妄叫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前所未有的經濟大危機,日本經濟也瀕臨崩潰。為擺脫危機,日本趁歐美各國忙于內部事務、無暇東顧以及中國陷入內戰、民生凋敝、國防空虛之機,開始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然而,日本法西斯軍人并不滿足于吞并中國東北,他們秘密組織恐怖團體,通過暗殺活動清除妨礙他們進一步侵略擴張的絆腳石。在“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后,日本的政黨政治宣告終結,軍部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隨著法西斯主義的不斷蔓延,日本整個國家的政策和行動都開始以軍事擴張為核心,最終走向了窮兵黷武的不歸之路。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劃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本軍國主義者極端輕視中國的抵抗意志,認為“只要表示一下強硬態度,中國立即就會屈服”。陸軍大臣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證:“中國事變用一個月就可以解決?!?/p>

    令日本始料未及的是,此時他們即將面對的中國,已不是一盤散沙,而是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爆發,中國軍隊展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決心,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從上海前線回日本的西村敏雄少佐向參謀本部報告說:“中國軍隊的抵抗極為頑強”,“中國居民同仇敵愾,斗志高昂”。1938年3月,中日兩軍在臺兒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根據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斗詳報》記載,中國“全部守軍頑強抵抗到最后”,日軍“睹其壯烈者亦為之感嘆”。對于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抗戰,日軍更是感到極度的恐慌和不安。

    1938年,日軍挑起張鼓峰事件。一貫自認為“不可戰勝”的日軍,同蘇軍一交火,就被打得一敗涂地。事后,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對此次事件進行了反思和總結,他認為:“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所恃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蘇聯者,亦以日本對華用兵故?!?/p>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后,日軍在戰略方向上圍繞北進和南進問題,搖擺不定。最終日本軍部以“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現在正用于中國”為由,決定暫時放棄北進蘇聯的計劃。即便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釘在中國戰場上,寸步難移?!?/p>

    中華民族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上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為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終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認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敗于美國,而且更慘地敗給了中國。正確地說,敗給了中國人民?!边@是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的公允評價。

    但是,日本不少右翼分子卻從根本上缺乏“敗給中國”的意識,更沒有對發動侵略戰爭的絲毫反省。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歷史都不是任人隨意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只有抱著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態度去對待歷史,才能被世人所尊重。反之,如果我們對歷史持有偏見,試圖扭曲或忽視事實,則注定要遭到世人的唾棄。

    二、蘇聯與中國患難與共,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堅不可摧的戰斗友誼

    在對付具有強烈擴張性的日本軍國主義這一問題上,中蘇兩國有著共同的利益。

    蘇聯一方面為極力避免蘇日沖突,保持中立立場;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種場合揭露和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從1931年9月23日到10月28日,蘇聯《真理報》相繼發表《日本帝國主義在滿洲》《瓜分中國》《滿洲的被占和日本無產階級的反帝斗爭》和《滿洲的繩結》等社論和署名文章,指出日本占據滿洲為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壓迫,目的是把中國變成另一個朝鮮。

    此外,蘇聯也給予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力所能及的支持。1932年12月,蘇炳文將軍指揮的一部分抗日義勇軍因軍械無法補充,交通被日軍阻斷,進入蘇聯國境后,蘇聯立即予以安置。此后,蘇聯又嚴詞拒絕了日本引渡蘇炳文的要求,幫助他安然返國。

    蘇聯與中國共產黨之間長期保持了合作關系。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出席大會。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在大會上作了《法西斯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斗爭的任務》的報告,提出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陣線是制止戰爭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代表團于8月1日公布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和國民政府的投降賣國政策,呼吁停止內戰,號召一切抗日黨派、團體、階級和階層實行抗日大聯合。

    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矛頭直指蘇聯。面臨東、西兩面夾擊威脅的蘇聯,開始重新審視遠東問題。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中蘇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直接給予中國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和援助。與此同時,中國抗戰也在客觀上給蘇聯提供了支持。

    這一點,斯大林的認識十分深刻。1940年,他叮囑時任蘇聯駐華武官崔可夫:“我們駐華全體人員的任務就是要緊緊束縛日本侵略者的手腳。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2015年,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塔夫羅夫斯基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說:“蘇聯紅軍在二戰中沒有陷入兩線作戰,由此得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并最終贏得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所有這些,我們都不能不銘記中國的巨大犧牲、感謝中國的卓越貢獻?!蓖瑯?,對于蘇聯人民在中國最困難時給予的援助,中國人民也沒有忘記。蘇聯與中國在抗戰期間患難與共的戰斗友誼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三、美英自食其果后亡羊補牢,與中國結盟共同擊敗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英法美等國主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消除帝國主義的固有頑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20世紀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1931年,整個世界的社會政治一片混亂,經濟形勢也一片哀鴻。就在這時,日本露出它的猙獰面目,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國聯成立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英國人李頓為團長的國聯調查團,負責調查中日沖突。

    1932年10月,李頓調查團提交了一份報告,認為解決東北問題的途徑是實行“國際共管”,通過“國際合作”實現東北“自治”,企圖改變日本獨占中國東北的現狀,以維護列強在東北的利益。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實質上反映了美英等國對日本采取的欲抑又縱的綏靖政策,大大助長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野心。1933年2月25日,國聯正式通過了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第二個月,對報告書不滿的日本退出國聯。

    1936年11月,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日本法西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斗爭開始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然而,美英卻無視這一世界性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國建立反日國際同盟的主張,仍然企圖以犧牲中國利益來安撫日本法西斯。這不僅致使日本法西斯勢力迅速坐大,侵略擴張的戰火迅速蔓延,而且極大地混淆了國際社會對法西斯本質的認識,嚴重地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的綏靖政策宣告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1940年6月,巴黎陷落,法國戰敗投降;1940年9月,德國開始對英國倫敦進行狂轟濫炸;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全面卷入對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總體格局終于形成,中國一直倡導的結盟主張得到迅速發展。此后,從《聯合國家宣言》到《中蘇美英四國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中國在致力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鞏固與維護的同時,自身的國際地位也不斷得到提高。

    中國不僅一直呼吁世界上所有反法西斯力量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法西斯,更是身先士卒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中國長時間獨自同兇狠、強大的日本法西斯抗爭,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最為艱難的1942年,美英不約而同地關注中國戰局。羅斯福擔憂“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鼻鸺獱柾瑯討n心忡忡地講,如果“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

    令人遺憾的是,戰后由于西方冷戰思維,使得西方學術界很少提及中國抗戰,更有甚者還加以貶低和歪曲?!侗贿z忘的盟友》一書作者拉納·米特指出:“中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是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睔v史的進程是無法進行假設的,然而,如果設想一下,沒有中國軍隊和人民的持久抗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走向和最終結局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丘吉爾曾經把二戰命名為“非必然的戰爭”,稱“從來沒有一次戰爭比這次戰爭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倍鹬晕茨鼙恢浦?,主要是因為當時各國沒有及時認識到法西斯的危害,對法西斯采取綏靖和縱容態度。二戰勝利成果來之不易,二戰教訓依然歷歷在目,我們必須時刻牢記二戰的歷史告誡,防止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卷土重來。

    四、周邊國家和國際友人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同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中國作為一個飽受殖民侵略之苦的半殖民地國家,總是設身處地地為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著想。當時,中國成為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反法西斯力量的庇護所和集結地,為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

    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中國極力主張要充分考慮其他弱小國家和民族的愿望,適時給予南亞、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殖民地國家獨立地位,表達了其他弱小國家與民族的心聲。對此,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致書中國政府:“韓國之獨立及全世界弱小民族之完全解放,全賴貴國對日宣戰及獲得光榮的最后勝利而完成?!?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開幕。在會上,中國代表團一如既往地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反對強權政治、強調國家平等和種族平等,強調國家主權和獨立,中國這種獨特的作用,是其他三大國所難以替代的?!?/p>

    與此同時,周邊國家許多反法西斯戰士也向中國伸出誠摯的友誼之手,支援中國抗戰。由金日成等領導的朝鮮抗日武裝在中國東北地區配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以金若山為首的朝鮮民族革命黨和以金九為首的韓國臨時政府先后建立“朝鮮義勇隊”和“韓國光復軍”,協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中國軍隊開展對敵斗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越南人民和胡志明領導的印度支那共產黨,長期活動于中越兩國邊境地區,同中國人民一起并肩戰斗。由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組建了印度援華委員會,開展了廣泛的援華活動。

    加拿大、新西蘭、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的友好人士或反法西斯戰士也給予中國抗日戰爭支持和援助。他們中有加拿大人白求恩、布朗、夏理遜、麥克盧爾以及文幼章;新西蘭人貝特蘭、艾黎;奧地利人魏璐詩、羅生特、傅萊;德國人米勒、拉貝、希伯、葉華;日本人野坂參三、鹿地亙、池田幸子、綠川英子、山田和夫、成倉進等。此外,還有一支由波蘭、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等國的白衣戰士組成的“國際援華醫療隊”,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他們的名字銘刻在圖云關“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碑”上,他們的功勛永垂不朽。

    中國的抗日戰爭最終以日本法西斯的徹底覆滅和中國的完全勝利而結束??箲鸬膭倮?,使中國“從一個軟弱的戰爭犧牲者,轉化為一個世界大國”。但是,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大國不是某個國家的良知發現和突發慈悲的恩賜,也不是國內某一集團、某一人的單獨作用,而是整個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英勇抗戰、流血犧牲取得的。同時,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谷諔馉帟r期,由于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弱國,同美、英、蘇三大強國差距很大,因此中國雖然是世界公認的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但“并不就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改革開放的實施,中華民族開始富起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開始強起來,展現出更加自信和強大的國際形象。今天,我們的責任就是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晗】
    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