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 鵬  >>  正文
    銀行網點轉型養老金融 打造“銀發時代”的服務新引擎
    王 鵬
    2025年05月13日

    中國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1%。這一轉變不僅重塑了社會結構,也對金融服務體系提出全新命題。傳統銀行網點在“去交易化”“去柜臺化”的浪潮中,面臨流量稀釋、客戶遷移和功能邊緣化的多重挑戰。然而,人口老齡化所釋放的“銀發經濟”潛力,卻為銀行網點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本文將圍繞“銀行網點養老金融轉型”的核心議題,從價值重塑、差異化打法到系統能力構建三個維度,系統梳理轉型邏輯、實踐路徑與競爭戰略,結合典型案例,探討在銀發浪潮中銀行如何實現價值共生與品牌重塑。通過深度策略剖析,期望為銀行業轉型發展提供可落地的參考樣本。

    一、銀行網點轉型的核心邏輯

    1.1網點空間的服務再定義

    傳統銀行網點以“存取款+理財銷售”為主,難以匹配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當前,銀行正積極推動網點場景重構,建設集“政策咨詢、金融規劃、健康管理、產品體驗”于一體的養老服務綜合體。例如,某國有大行為提升服務溫度,在核心城區網點設立“銀齡金融角”,配備養老金計算器、養老政策查詢屏、輪椅坡道與低位柜臺,為客戶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體驗。

    1.2金融健康的跨界融合

    養老金融的本質是跨越“財務安全”與“生活質量”的融合式服務。部分銀行已聯合三甲醫院、體檢中心在網點設置“銀發健康驛站”,開展免費健康檢測服務,并結合客戶健康狀況推薦合適的保險、康養產品。例如,某股份制銀行在與本地醫療集團合作后推出“體檢即贈醫療險”的服務包,提升了老年客戶的參與意愿和忠誠度。

    1.3適老場景的細節打磨

    網點不僅是金融交互空間,也逐步承擔起科技普及與生活適配功能。一些網點設立“智能設備教學區”,通過數字助理幫助老人學會使用手機銀行、反詐App;還有的設置“適老家居體驗區”,展示防滑地磚、緊急呼叫系統等智慧居家改造方案。例如,某城商行在網點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老年客戶可通過VR眼鏡沉浸式體驗未來“智慧養老社區”生活場景,激發了金融服務之外的情感鏈接。

    二、銀行養老金融的三大護城河

    2.1客群分層運營

    養老金融并非一刀切,而需根據客戶生命周期、資產狀況精準匹配策略。高端客戶方面,銀行傾向于打造“財富傳承+品質養老”的一體化方案。如某股份制銀行推出的“全球頤年計劃”,針對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客戶,結合家族信托、全球養老社區入駐權與私人醫生巡診服務,構建綜合性的金融+生活方案。普惠客戶方面,重在降低門檻與增強可得性。例如某地方城商行聯合政府推出的“養老消費券計劃”,鼓勵客戶通過定期儲蓄獲得政府補貼券,用于日常養老消費,形成金融引流、政企協作的新模式。

    2.2技術賦能與生態拓展

    科技力量是養老金融效率提升和服務可擴展的底層驅動。利用AI智能投顧,銀行可為老年客戶自動生成個性化養老資產配置建議,替代傳統“憑經驗”式銷售。借助大數據風控技術,銀行可以建立老年客戶行為畫像,監測異常資金流向,提升反詐與安全服務的及時性。推進開放銀行平臺建設,銀行不僅提供金融產品,也聚合健康、康養、旅游等垂類服務商,實現“一站式養老生活入口”。例如,客戶在銀行App中可直接預約醫院體檢、租賃康復設備或購買旅游套餐,增強了平臺黏性。

    2.3品牌塑造與信任建設

    在養老金融領域,信任即品牌。銀行亟需通過專業化能力、公益化活動與權威化背書增強客戶粘性。專業方面,銀行正在培養持有“CFP+養老規劃師雙認證”的服務人員,并提供“1對1”上門定制服務,打通高接觸式服務路徑。公益方面,與公安機關聯動開展“反詐知識進社區”活動,設立“銀發課堂”,客戶參與可獲得積分獎勵和紀念徽章,有效提升客戶參與度與品牌口碑。權威方面,銀行可聯合老齡委、行業協會發布《養老金融白皮書》,強化其在行業標準制定中的主導地位,提升外部公信力。

    三、打造可持續的養老金融生態

    3.1生命周期延伸

    養老服務不是單點服務,而是一個以老年人為中心、覆蓋上下代際的立體系統。在代際關系延伸上,銀行可推出“孝心賬戶”產品,允許子女代理父母賬戶管理,設定固定金額劃轉、突發醫療支出自動通道等服務功能,實現跨代管理的靈活性。在生活場景滲透上,銀行可聯合老年大學、旅行社推出“分期養老消費”產品,支持課程學費、康養旅游、家政服務分期支付,緩解一次性開銷壓力,拓寬金融服務邊界。

    3.2精準服務的底層能力建設

    要實現長期可持續運營,銀行必須以數字化驅動為基礎,實現產品與服務的持續迭代。通過客戶畫像構建,將老年客戶細分為“保守型”“享受型”“傳承型”等多類,實現定向推薦與差異化服務策略。建立敏捷開發機制,形成“客戶反饋-產品優化-快速迭代”的閉環。例如在客戶反饋“養老理財流動性不足”后,某銀行在90天內上線了“可部分贖回”型理財產品,提升客戶滿意度與資產留存率。

    3.3監管協同與行業共建

    養老金融涉及資金安全、服務倫理與公共利益,必須在監管框架內進行穩健創新。銀行可與監管部門試點“養老理財轉讓機制”,允許客戶在持有期滿一年后轉讓理財產品,提高產品流動性并避免因失能而資金被動鎖死。發起成立養老金融服務商聯盟,聯合銀行、保險公司、康養機構制定服務評級標準與適老化改造規范,推動行業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態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蔓延。

    【責任編輯:嚴玉潔】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數據資產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南昌理工學院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