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如何有效推動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鏈”成為各界關注的核心議題。在這一背景下,科技展會作為集展示、交流、交易于一體的重要平臺,正被賦予全新的戰略意義。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簡稱“北京科博會”)以“開放引領協同發展,創新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充分展示了科技展會在打通“科研—產業—市場”鏈條中的關鍵作用。本文將以本屆科博會為例,探討科技展會在創新成果轉化中的平臺價值,分析面臨的現實挑戰,并展望其未來發展路徑。
一、成果轉化新平臺:從展示到連接的多維升級
(一)展示新技術:全鏈條式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作為國家級科技產業博覽會,北京科博會系統呈現了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應用示范的全鏈條式科技成果。不僅有AI芯片、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硬核技術”的集中亮相,也涵蓋了數字政務、智慧文旅、教育科技等貼近生活的“軟性創新”。這種多維度展示,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研究機構或企業內部的創新成果獲得了集中曝光的機會,為投融資機構、政府平臺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方提供了直觀而系統的對接場景。
(二)促進多邊對接:構建技術合作與投資洽談機制
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靜態展覽,本屆科博會通過設立成果發布會、技術對接會、圓桌論壇等形式,構建了動態的技術交流和商業洽談機制。如“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成果對接活動”不僅展示了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發成果,也促成了高校與企業間的合作意向落地。中外創新對話、中日韓技術轉移合作論壇等國際化平臺,更在全球視野下推動技術、市場與政策的多邊溝通,增強了科技成果的跨境流通能力。
(三)賦能產業落地:推動協同創新與場景轉化
科博會不僅是“展示場”,更是“測試場”和“孵化場”。展會推動以城市為載體的場景應用和試點實驗,例如北京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多項項目就在展會期間對接落地。通過“科創+應用場景”機制,一批智慧交通、低碳建筑、AI教育等示范項目實現了從“樣品”到“產品”、從“設想”到“市場”的轉化,展現出科技展會在推動協同創新和快速試錯中的價值。
二、平臺價值提升中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下,科技展會迎來提質擴容的新機遇。其作為連接供需雙方的橋梁角色越來越突出。一方面,展會能夠集中展示最新技術成果,為科技資源供給端提供曝光和對接渠道;另一方面,政策引導、產業基金和創業孵化等資源也開始有機融合進展會體系,逐步形成集“展示+交易+孵化+轉化”為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也愈加重視借助展會招商引資,布局未來產業集群。
(二)挑戰:轉化機制與后續支持仍存短板
盡管展會在“首發、首秀、首談”方面成效顯著,但成果從展覽走向實際產業化仍面臨一定瓶頸。首先,許多中小型科技企業與高校院所面臨知識產權評估、技術價值判斷等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影響交易效率。其次,科技成果轉化常常需要持續的資金、政策和人才支持,而展會作為階段性活動,缺乏系統的后續跟蹤與轉化服務機制。此外,在跨國技術合作中,涉及的數據安全、貿易合規、技術標準等問題也構成一定的外部障礙。
三、未來發展方向:從會展平臺到創新基礎設施
未來,科技展會將不再是單一的展示窗口,而是逐步演變為融合展示、交易、服務、協同為一體的“創新基礎設施”。
一方面,要通過數字化手段延長展會生命周期。例如,通過構建線上成果對接平臺、虛擬展廳、AI推薦系統等手段,讓展會“7天展覽”變為“365天運營”。另一方面,展會應與科技園區、孵化平臺、創投機構等建立深度聯動機制,實現從“看得到”到“買得了”、從“談得攏”到“落得下”的閉環轉化。同時,需加強展會的數據治理與國際規則對接,提升其在全球科技交流網絡中的制度話語權和規則引領力。
第二十七屆北京科博會以其豐富的內容設置與多元的合作形式,體現出科技展會在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中的新角色與新使命。在數字經濟全面提速、產業融合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科技展會不僅是展示創新的舞臺,更是連接科技、市場與政策的樞紐平臺。未來,唯有不斷強化其“基礎設施”屬性,提升成果轉化效率與服務能力,方能更好承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創新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