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講授中國近現代史時,若想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需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結合青年學生的認知習慣和興趣點,通過互動形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這段重要歷史。本文以抗日戰爭史為例,從問題導向、場景體驗、專業聯結三個方面,介紹如何讓這段承載著民族集體記憶的“歷史”成為“對話”,而非單純的“知識”。
一、以問題導向激發探索欲
在講授抗日戰爭期間的軍事戰略時,我們必然會提到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這兩種戰場形成協力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兩個戰場的不同,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為何國民黨軍隊短時間內喪失大片國土,而八路軍新四軍能在敵后扎根?”通過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和分析片面抗戰路線與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之間的差異,以及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當今社會,一些“抗日神劇”對歷史的描述往往過于夸張和扭曲,這不僅誤導了公眾對歷史的認知,也影響了對真實歷史事件的理解。為了糾正這種偏差,講授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真實的游擊戰有多艱難?日軍的三光政策給根據地帶來了哪些災難?”等問題,幫助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抗日戰爭的艱巨性和殘酷性。
在講授抗日戰爭史的過程中,將歷史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興趣。例如,當我們討論犯下空前嚴重罪行的甲級戰犯時,可以結合日本靖國神社問題,引導學生追問:“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當代中日關系?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歷史仇恨?”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關系到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推動未來的和平與合作。
二、用沉浸式體驗重構歷史場景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在抗戰時期不同群體所面臨的艱難日常和他們所做出的貢獻。例如,讓學生們模擬“西南聯大師生在空襲中堅持上課”的場景,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師生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育的堅守。讓學生們模擬“敵后根據地軍民召開減租減息大會”的情景,學生們則能體會到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通過圍繞設定的議題進行辯論,學生們不僅能夠在查閱歷史資料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能夠在辯論中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圍繞“假如你是1937年的北平學生,會選擇留在淪陷區繼續斗爭,還是奔赴延安尋求新的希望”這一議題,引導學生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并感受到在歷史關鍵時刻作出抉擇的復雜性和艱難性。
通過組織歷史情景劇的表演,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例如,通過讓學生們扮演楊靖宇、趙一曼、左權等英雄人物,通過模擬與當代人的對話情景,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先烈們所展現出的英勇無畏和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偉大精神。
三、結合專業建立歷史聯結
對于理工科學生,可以重點講解抗戰時期的技術差距,如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與當時中國“小米加步槍”的軍隊之間的顯著差異。通過對比分析,探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這種探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歷史,還能夠啟發他們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技術為人類服務。
對于文科學生,可以重點講解抗戰時期的宣傳策略,如漫畫、傳單、標語的設計和制作。通過分析這些宣傳材料的創作背景、設計思路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中的傳播效果,學生們不僅能夠學習到歷史知識,還能夠理解宣傳在戰爭中的實際應用。這種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媒體資源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為社會帶來更加積極的效果。
對于商科學生,可以重點講解抗戰時期的經濟狀況??谷諔馉帟r期中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挑戰,特別是侵華日軍實行的“以戰養戰”政策,對中國的傳統經濟結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影響。同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實行的自給自足經濟模式,是如何幫助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通過這些歷史案例的分析,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們的歷史意識,還能夠提升他們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歷史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點堆砌,更是無數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犧牲與抗爭。大學生們所抵觸的并不是“嚴肅的歷史”本身,而是“僵化的敘事”。他們渴望的是更加生動、更加具有互動性的歷史學習體驗。因此,我們需要將“歷史”從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對話”,而非“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將抗日戰爭史轉化為可探索、可體驗、可聯結的“話題庫”,讓歷史從書本中“走出來”,在學生心中“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