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成為與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并列的核心生產要素。隨著國家對“數據要素×”行動的不斷推進,數據正逐步從“沉睡資產”轉化為“活躍要素”,深度嵌入社會運行的每一個場景,重構產業邏輯、提升治理能力、釋放公共價值。交通和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領域,其場景具有高度的流程復雜性、空間分散性和參與主體多元性,長期面臨信息孤島、效率瓶頸等問題。近年來,通過推動多源數據融合、打破部門壁壘、落地具體應用場景,數據要素在這兩個領域展現出顯著的高價值應用成效。本文將以“多式聯運與智慧物流”“畜牧產業大腦與精準施肥”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數據要素如何推動交通與農業領域的數字化變革,并進一步分析支撐這些高價值場景的體制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路徑。
一、交通領域
1.1構建智慧物流云平臺
在傳統物流體系中,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運輸方式各自為政,信息系統割裂,調度路徑不優,極大制約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如今,依托數據要素的整合能力,交通領域正在構建覆蓋全鏈條的一體化智慧物流平臺。例如,浙江省通過建設“智慧物流云平臺”,實現了公路、鐵路、水運等多渠道物流信息的匯聚,形成了覆蓋“查運蹤、查船期、查運價、查關務、查航空”的一站式服務門戶。這種平臺不僅提升了信息的可視化水平,更實現了多式聯運路徑的優化,顯著壓縮了時間和成本成本。
智慧物流云平臺的建設,使運輸資源實現“軟聯通”,平臺調度的路徑不僅考慮距離,還綜合考慮交通流量、班次頻次、天氣狀況、費用水平等多個維度,從而實現真正的“最優路徑”推薦。物流運輸不再依賴經驗判斷,而是轉向數據驅動的科學決策。
1.2實現路徑優選與成本壓降
智慧物流不僅優化了流程,還顯著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益。浙江四港聯動發展有限公司即為典型案例。該公司通過整合政務、港口、班輪、碼頭等100多個信息系統,打通數據壁壘,匯聚了超過1.1萬項物流數據,從而打造出支持全流程數據服務的智慧物流平臺。在該平臺上,企業可以從“訂艙、集貨、通關、出運”全過程享受數字化支撐,實現運輸計劃的最優排布。
數據的價值在于“用”。通過打破數據孤島,物流企業不僅提升了對物流鏈條的可視性,還能實時調整運輸策略,規避延誤、壓縮空載率,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據平臺反饋,典型企業可實現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運輸時間壓縮15%左右。
1.3普通人受益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數據驅動的物流優化帶來了看得見的便利和實惠。首先是收貨時間大幅縮短,從下單到簽收的全流程時間得以壓縮,尤其在跨省運輸中尤為明顯。其次,由于物流企業成本下降,價格傳導機制也促使運輸價格相對降低,部分電商商品價格也因此略有下調,惠及廣大消費者。此外,物流全過程的可視化追蹤功能增強了消費者的信任和體驗,讓“最后一公里”服務更加透明、可靠。
二、農業領域
2.1構建畜牧產業大腦
農業領域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信息斷點多、風險響應慢。以畜牧業為例,傳統養殖模式在疫病防控、供需匹配、資金支持等方面長期依賴經驗和線下操作,效率低且易受外部沖擊影響。浙江省“畜牧產業大腦”平臺應運而生,成為破解上述難題的關鍵一招。
該平臺整合了市場監管、銀保監、生態環境等8個部門的數據資源,實現了對養殖場從投苗、喂養、檢測、運輸到市場的全過程可視化監管與追溯。一方面,通過疫病預警模型提前干預,避免疫情擴散;另一方面,根據歷史出欄數據與市場價格波動預測,協助養殖戶調控產能,避免“豬周期”式價格暴漲暴跌。這種跨部門數據融合與平臺化治理,正在重構畜牧業的經營邏輯。
2.2精準施肥落地
除了畜牧業,在種植環節中,數據要素也正釋放出新的生產潛力。精準施肥作為典型代表,通過引入氣象、土壤、作物品種、生長階段等多源數據,智能推薦最佳施肥方案,避免過度投入與無效施肥。已有企業通過搭建數據模型,使得施肥環節產量提升達5.5%,且顯著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環境負擔。
這一方式不僅在生產端提高了投入產出比,也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現實路徑。精準施肥正逐步從示范區向更廣泛地區推廣,成為農業智能化的關鍵一環。
2.3農戶與消費者雙受益
從農業生產到市場銷售,數據要素的介入不僅降低了農民的經營風險,也保障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浙江“畜牧產業大腦”平臺已經累計為251個養殖場提供授信7.24億元,處置安全風險超過2萬次,幫助農戶減少損失超過6500萬元。而消費者則因全鏈條溯源系統得以放心購買畜產品,同時也因農業整體產能提升而享受到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與供應的充足。這種雙向利好構成了數據要素在農業領域中的真正社會價值。
三、高價值場景背后的邏輯
3.1打破壁壘
推動數據要素高效流通的首要任務是打破體制壁壘。當前,部分省份仍存在“數據各自為政”的問題,政務系統對接的50多個部門中,僅30%實現跨層級調用,導致大量公共數據沉淀于“信息孤島”中,無法充分釋放價值?!芭芷饋怼闭且灾贫葎撔聻橥黄泣c,推動數據在跨部門、跨行業之間的高效流通。
3.2技術賦能
在實現數據流通的同時,也必須守住安全與隱私底線。技術是這一目標的關鍵保障。當前,諸如數據沙箱、聯邦學習、區塊鏈等技術已在多個示范項目中應用成熟,使得“數據可用不可見”成為現實。
這些技術手段不僅保障了個人和機構數據的隱私安全,也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體系,讓數據流通、建模、調用等環節更加合規、透明、高效。例如,在某些智慧醫療和農業項目中,數據使用單位可在不接觸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完成風險建模與智能分析,真正做到了“安全與效率并重”。
3.3場景驅動與多方協同
高價值場景的培育離不開具體應用場景的引導。國家數據局目前已發布70個“公共數據跑起來”示范場景,涵蓋教育、醫療、生態治理、智慧農業等多個領域,極大地推動了數據要素的規?;瘧?。場景導向明確了需求,也倒逼數據資源配置與治理能力提升。
與此同時,國家數據局通過啟動“重點聯系示范場景”工作,與地方部門形成共建機制,推動“出數據、出應用、出模式、出產業”的目標落地。數據要素的社會價值也因此得到快速釋放,從試點示范逐步走向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