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國際政治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國際組織的蓬勃發展,迄今已有近萬家。二戰后成立的聯合國近八十年的活動表明,國際組織在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全球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增進各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福利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應有更多青年進入聯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這是主動融入全球治理體系的戰略選擇,也是國際社會對新興國家參與治理需求的體現。
國際組織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組織思想植根于18世紀與19世紀一些智者的著作,如圣西門倡導建立“歐洲議會”,本森倡導建立“國際法庭”,康德倡導“和平聯盟”等。中國的康有為在其《大同書》中也發揮了中國古代“大同世界”的思想。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兩個以上國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間團體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協議形式而建立的各種機構。國際組織分為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也可分為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全球性國際組織。當今世界許多國際經濟組織,在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推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事業以及維護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權益方面日益顯示出重大作用,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聯合國或國際組織工作,不只是一份職業,代表著國家,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更有利于本國利益的國際規則制定。為此各國爭相國際組織就職和國際組織落戶本國,以提高影響力。
以印度為例,憑借其語言和人口優勢已成為聯合國活動的積極參與國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印度就開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在不同時期扮演的外交角色有所不同,在反殖民化、反種族隔離、領導不結盟運動、聯合國維和行動等方面積極參與,從聯合國改革到世貿談判,從寶萊塢電影到板球世界杯,印度人在各類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都在加深。韓國《中央日報》文章分析認為,一個國際組織總部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于3到4家跨國企業。從2012年開始,韓國在政府層面確立了吸引國際組織的政策,以此為契機促進對外服務業發展、促進本國就業和擴大內需。2013年10月,由韓國主導創立、世界120多個國家參與的世界選舉機構協會在韓國成立,為韓國人才進入世界舞臺提供了機會和跳板,最為著名的就是第八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由中國主導創建的國際組織有國際竹藤組織、?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亞洲合作對話、?金磚國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東盟中心、國際調解院。目前,這十個國際組織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國際合作交流和發展。
中國在國際組織中雇員人數、職級與高額會費支出極不匹配
1971年10月25日,自從中國正式重返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半個多世紀里,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發揮著東方大國應有的責任,在聯合國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作為共有193個成員國的聯合國,作為一個龐大的多樣性機構,需要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職員及志愿者,國籍來自世界各地。如聯合國秘書處有11500人,聯合國兒基會9804人,世界衛生組織8351人,聯合國難民署7948人,聯合國糧食計劃署7362人。美國政府在推動其公民進入國際組織方面一直持積極態度。1964年,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發布備忘錄,認為“國際組織需要有能力的美國人,這符合國際組織和美國的利益?!泵绹鴩鴦赵河?010年成立了“國際組織職業”專門網站,為美國公民更好地提供國際組織職位需求信息。美國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長期的經濟強國,會費每年6.93億美元,占聯合國總預算的22%,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聯合國的美國員工達5670人,排名世界第一。聯合國官網公布,聯合國雇用的中國員工數量過去14年間翻倍,從2009年的794人,增至2023年的1647人,增幅達107%,員工數量在世界排名為17位。但近日,美國聲稱“聯合國里中國員工太多影響了聯合國”,這一說法引發軒然大波。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法爾漢?哈克回應“我不是那個提出指控的人,數字不會說謊”。這一回應揭示出美國指責的不合理,也引發了關于國際組織中各國員工比例與國家發言權關系的熱議。美國指責中國員工過多,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聯合國員工數量之爭和國際的博弈,實則是出于自身政治目的。近年來中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美國為維護自身主導地位,試圖通過這種無端指責來轉移焦點、打壓中國。
2021年12月24日,第76屆聯合國大會批準總額約為31.22億美元的聯合國2022年度常規預算,2022年-2024年,中國承擔聯合國的會費量約為4.38億美元,占比15.25%,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三的是日本,承擔2.3億美元的會費,占比約8.03%。
目前,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雇員人數及職級與中國高額的會費支出都極不匹配,導致中國在國際組織的話語權受到一定制約,國際事務主導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難以有效彰顯。如,非洲國家肯尼亞在聯合國的員工人數3660人,占比6.33%排名第三;印度在聯合國的員工人數2430人,占比4.20%排名第九;中國占比僅為2.31%,無論是員工人數和占比均在聯合國五常中排末尾。這表明中國的國際地位雖然持續上升,但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能力和影響力亟待提高。
期待更多中國青年進入國際組織工作
隨著全球化發展及全球治理呼聲高漲,國際組織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調整國家間關系、推動國際關系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能在國際組織中獲得更多崗位和更有影響力的職位,世界各國采取各種方法,以增加本國公民在國際組織中的數量,進而影響國際組織的工作。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人正逐漸改變著國際組織的人員結構,體現了建立國際新秩序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要求。在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治理的背景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論述,這幾年頻繁出現在聯合國文件中。另一方面,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國先后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F在特朗普進入第二任期,美國再次退出世衛組織,并拖欠聯合國會費,這給更多中國青年進入國際組織帶來機遇和填補空白,既是中國主動融入全球治理體系的戰略選擇,也是國際社會對新興國家參與治理需求的體現,更是中國持續保持國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百年基礎工程。要培養和教會當代大學生善于表達,要有開闊的視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為人類事業付出的意愿和奉獻精神。
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經濟總量和全球影響力增強,促使國際組織更重視中國參與。為此,在進入國際組織的諸多培養方式中,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基委)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實習項目,為許多中國青年提供了一條快捷通道,通過留基委選拔,即可獲得官方推薦,可以直達國際組織面試環節。同時要注重:一是要加強戰略人才的培養。盡管中國青年在國際組織中的比例上升,但高層職位仍偏少,需要加強戰略人才培養,創造條件使更多青年進入決策層;二是打造國際人才培養高地。高校要深化與國際組織的實習合作,在國家層面可擴大“國際公務員”選拔規模和頻率,同時鼓勵優秀有志青年赴發展中國家實習,積累一線的工作經驗;三是進一步強化和提高國際規則制定能力。美國一旦重返國際組織,是以“限制中國影響力”為目標,中國要早做準備,進一步強化國際規則制定能力。爭取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如新興領域的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的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