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是關系到國家人才戰略實施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議題。北京市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面臨著復雜的就業形勢和多樣的就業需求。面對這樣的挑戰,北京市政協委員與參加政協的相關團體,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通過提出提案的方式積極建言獻策。政府部門也給出了針對性的答復,并采取了切實有效的行動,致力于解決就業難題。本文基于北京市政協7個提案典型案例以及提案主辦單位答復意見,分析首都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提升就業質量的多維路徑以及北京市政協提案典型案例的特點與啟示。
一、首都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學科專業與產業需求脫節。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與在京985、211高校的文科畢業生就業率明顯低于理工科相比,北京市屬高校理工科畢業生就業率整體低于文科,特別是部分基礎學科畢業生就業率低。此外,在京高校畢業生就業首選信息技術服務業,但市場仍存在較大人才“缺口”,而教育、衛生、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就業已基本飽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不足。何銀萍委員的提案提出,部分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企業、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失衡的現象。這種脫節不僅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也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難以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就業觀念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共青團北京市委與北京市青聯的提案提出,部分畢業生存在“懶就業”“慢就業”“緩就業”“不就業”等心理和傾向,且近九成畢業生“沒有職業規劃”或“規劃不清晰”。王波委員的提案提出,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面臨“技能缺失與家庭阻力”的雙重困境。一方面,他們思想觀念多元、自我意識強烈,普遍存在職業目標理想化、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抗壓能力差的劣勢,專業技能通常與企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部分家庭因擔心喪失低保待遇,默認甚至鼓勵孩子在家“啃老”,產生了“福利依賴”“等、靠、要”的思想。這一現象凸顯了社會保障政策與就業激勵政策之間的協同不足。
就業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部分留京學生可能經常性或不定期更換居住地點,與屬地聯絡人員階段性或長期性“失聯”,容易被排除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之外。北京市青聯的提案提出,重點群體就業“一生一策”的深度廣度不足,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缺乏精準的分層分類分眾指導。此外,從王波委員和王秀英委員的提案可以看出,低保家庭和女大學生等群體的就業支持措施有待進一步細化和落實。不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無法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求職指導和幫助,導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缺乏方向,難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錯失就業機會。
政策協同機制仍有不足。王波委員的提案提出,就業收入就被納入家庭收入核算范圍,可能導致低保家庭喪失待遇資格。也就是說,低保家庭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收入核算與低保待遇政策銜接問題,需要民政與人社部門協同解決。劉晗委員的提案提出,青年赴“一帶一路”國家就業缺乏系統性政策引導,信息平臺、培訓體系尚未建立,反映出跨部門政策協同的不足。政策協同的缺失使得各項就業政策難以形成合力,無法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制約了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
二、首都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的多維路徑
(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強化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
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針對學科專業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優化高校學科體系戰略布局,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與首都發展需求的適配性。何銀萍委員的提案提出,根據就業市場人才需求動態調整高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確保高校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緊密聯接,提高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匹配度。市教委在答復中明確表示,持續落實完善“灰名單”機制和畢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引導高校招生向本校優勢特色學科專業、新興交叉學校專業、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傾斜,進一步強化優勢特色。通過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高校能夠及時響應產業變化,優化專業結構,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深化校企合作與協同育人。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聯動。劉晗委員的提案提出,鼓勵國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企業、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養人才。市教委等部門積極響應,推動高校與企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如印發《北京高??蒲袆撔掳l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年)》等。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合作打造就業育人共同體,在2021年至2023年這三年間,遴選職場體驗基地236家,在推進校地合作、校產聯合、校企對接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深化校企合作能夠讓高校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將實踐教學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二)創新就業服務模式,提升就業指導精準化水平
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配齊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加強就業指導老師的選配。同時,為就業指導老師實現專業化發展提供暢通渠道,在職稱評定、榮譽表彰等方面給予傾斜。何銀萍委員的提案提出,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消除“水課”。市教委積極推進各高校落實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要求。每年對北京高校新晉就業創業工作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推動建設市級就業指導“金課”全市共享平臺。通過這些措施,北京市正逐步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之路保駕護航。
構建數字化就業服務體系。北京市青聯的提案提出,開發畢業生的“就業畫像”數據分析平臺,為畢業生就業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供科學支撐,助力就業崗位精準匹配。同時,依托畢業生“就業畫像”開展精準的職業規劃教育,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的生涯規劃路徑。市教委申報基于人工智能的就業創業服務系統信息化建設需求,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繪制學生畫像、崗位勝任力模型,開發人崗匹配模型,實現崗位信息、求職活動等智能匹配和推送。數字化就業服務體系能夠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打破信息壁壘,為畢業生和企業提供高效、精準的對接服務,提高就業效率和質量。
強化分層分類就業指導。針對低保家庭、女大學生等群體的就業需求,王波委員和王秀英委員分別提出了提案,建議加強對低保家庭、女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策支持,提高其就業本領。市教委等部門實施“一生一策”就業幫扶計劃,針對低保家庭、女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建立工作臺賬。面向低保家庭畢業生等困難家庭畢業生,推出“1131”幫扶措施(提供1次職業指導,推薦至少1個見習崗位,推薦至少3個就業崗位,推薦至少1次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結合女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就業崗位,搭建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平臺,為女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分層分類就業指導能夠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指導服務,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
(三)優化就業政策環境,強化跨部門協同機制
完善就業政策支持體系。何銀萍委員的提案提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系列幫助政策,鼓勵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更大強度、更高精度的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市教委等部門落實落細《北京市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若干措施》,推進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場地、融資、服務等難題。對用人單位招用畢業年度內本市高校畢業生,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長不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對小微企業招用本市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長不超過1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完善的就業政策體系能夠從多個方面為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支持,激發市場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降低畢業生就業創業成本,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構建跨部門就業協同機制。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提出,由市教委牽頭,市人力社保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政府配合,提高高校就業類課程質量;由市教委牽頭,市人力社保局、市國資委、各區政府配合,組織各區選擇示范性強的優秀用人單位。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成立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兩委,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團市委等相關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為了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環境,多部門各司其職,開展專項行動。市人力社會保障局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市教委規范招聘平臺信息發布,市市場監管局加強執法監管,市公安局提供幫助并加強法制宣傳。此外,市教育兩委成立委內畢業生就業工作專班,高校學生處抓主責,各處室密切配合支持,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具體落實有關工作??绮块T協同機制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實現就業政策的有效落實和就業服務的協同推進,為畢業生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就業支持。
三、北京市政協提案典型案例的特點與啟示
選題需緊扣現實痛點,強化問題導向。一份提案是否優秀的關鍵在于精準捕捉社會矛盾的焦點。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基于官方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并對62所在京985、211、市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研究分析,直擊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王波委員針對低保家庭畢業生可能面臨的“福利依賴”問題,以296名低保家庭畢業生的實際困境為切入點,體現提案選題對民生痛點的深度聚焦。這啟示提案工作需建立“數據調研-問題溯源-對策構思”的閉環邏輯,通過數據分析以及實地走訪等方式,確保選題兼具現實針對性與政策可操作性。
建議需注重系統性與可落地性,避免空泛論述。一份優秀提案的建議往往兼具宏觀框架與微觀舉措。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既著眼全局提出優化高校學科體系等宏觀戰略,又給出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等具體辦法,全面且具有針對性地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北京市青聯關于“就業畫像”的提案,既提出開發大數據平臺的頂層設計,又明確“一生一策”職業規劃、師資培訓等實施路徑。這表明提案工作需遵循“目標-路徑-保障”的設計邏輯,將宏觀政策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執行的具體舉措。
成效需建立跟蹤評估機制,推動閉環落實。提案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出問題,更在于推動問題解決。市教委已經采取了“畢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和“職場體驗基地評估”等創新機制。這些機制能夠將提案中的建議轉化為可量化的工作指標。對于低保家庭的畢業生,市教委實施了“1131”幫扶措施,通過臺賬管理和進度跟蹤,確保了政策的有效實施。這些做法都表明,提案工作需要構建一個“建議-落實-評估”的閉環體系,避免建議“一提了之”。
視野需立足國家戰略與區域特色,提升提案格局。首都高校就業提案的突出特點是緊扣“四個中心”建設與國家戰略。共青團北京市委的提案聚焦數字經濟、信息產業、支柱產業的人才缺口;劉晗委員的提案將青年就業問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相結合。這啟示提案工作應立足區域功能定位與國家發展大局,在選題中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戰略元素,提升提案的政治高度與社會價值。
四、結語
通過對北京市政協提案以及提案主辦單位答復意見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政府在促進首都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就業問題依然是一個復雜且嚴峻的挑戰,需要持續努力。未來,應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增強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建立專職就業指導教師職稱評定通道,提升就業指導水平;持續加大崗位開發力度,拓展就業渠道,尤其是針對新興產業和基層崗位;加強政策的協同性和連貫性,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持續關注就業市場動態變化,及時調整就業政策和服務措施,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就業形勢。只有通過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才能有效地推動首都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政協提案作為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是連接民眾意愿與政府決策的橋梁,其價值不僅在于提出好問題、好方案,更在于通過協商民主的好方式,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北京市政協委員與參加政協的相關團體所提出的提案,在推動首都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提案,政協委員與參加政協的相關團體能夠將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使“提案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國家就業戰略的實施貢獻“政協智慧”。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政協提案典型案例的科學內涵及價值研究”(編號:25JCC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