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設施完備,發展可期?!背潆娀A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先行官”,是推動交通強國建設的“硬支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加速器”。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2000萬輛大關,充電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然而,大功率充電設施與現有充電網絡“各自為政”、充電資源配置“冷熱不均”、無序投建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站在能源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點,如何破除發展壁壘、促進深度融合、優化空間布局,讓大功率充電設施與現有充電網絡“琴瑟和鳴”,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唯有堅持系統觀念、創新思維、問題導向,方能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棋局”中落好每一子、走活每一步。
一、破除壁壘:打造技術互通、智能協同、服務統一的融合平臺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贝蠊β食潆娫O施與現有充電網絡的協同發展,首要任務是打破技術藩籬,實現互聯互通。只有在技術標準、運營模式、服務體系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構建起覆蓋全面、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充電網絡體系。
(一)推動技術標準統一,打破“接口孤島”
推進技術標準統一化,筑牢協同發展之基。標準是產業發展的“度量衡”,是設施互聯的“通行證”。要加快推動大功率充電國家標準納入車、樁市場準入條件,開展車樁互配測試驗證,確保800V高壓平臺車型與現有充電設施無縫對接。統一充電接口協議,解決因接口差異導致的充電失敗率居高不下問題,讓“一樁多用、一車通充”成為現實。加快設備型式、計量檢測、通訊協議等標準制修訂,避免因標準不統一造成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借鑒特斯拉V4超充樁向非特斯拉車型開放的成功經驗,推動各品牌充電網絡互聯互通,讓技術標準成為連接不同充電設施的“金鑰匙”。
(二)強化智能一體運維,提升網絡協同效率
深化智能管理一體化,提升運營效率之本。智能化是充電網絡高效運轉的“大腦中樞”。要建設統一的智能運維平臺,實現設備狀態實時監測、故障自動預警、遠程診斷維護,將設備可用率提升至98%以上。推廣智能有序充電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充電行為,動態調整充電功率,實現“削峰填谷”。天津雙碳創新充電站通過智能平臺調控,充電時間縮短近70%,為行業樹立了標桿。探索“充電+儲能+光伏”一體化模式,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優化能源配置,提升電網穩定性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讓智能化成為串聯不同充電設施的“神經網絡”,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三)構建服務一體平臺,提升用戶體驗一致性
強化服務體驗無縫化,凸顯用戶至上之要。服務是檢驗協同成效的“試金石”。要打破品牌壁壘,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自建充電設施無差別開放,讓用戶不再為找“專屬樁”而焦慮。建立統一的充電服務平臺,整合各運營商充電樁信息,實現“一個APP走遍天下”。創新“充電+X”融合模式,將充電站與餐飲、購物、休息等功能深度融合,讓充電從“被動等待”變為“主動享受”。蔚來超充站配套建設的休息室、便利店,大幅提升了用戶滿意度,值得全行業借鑒推廣。通過服務的無縫銜接,讓充電體驗“如絲般順滑”。
二、促進融合:實現土地、電網、交通三維協同的資源統籌機制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背潆娀A設施建設必須跳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定式,從全局高度統籌資源配置,實現與國土空間、配電網、交通等規劃的深度融合,避免資源浪費和無序投建。
(一)納入空間規劃體系,推動結構性精準布局
科學對接空間規劃,優化布局結構之形??臻g布局是充電設施建設的“基礎圖紙”。要將充電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充電設施用地指標和空間布局。采用六邊形網狀布局模型,在主城區以1-2公里為服務半徑構建充電網絡,確保用戶10分鐘內可達充電站。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按照“每50公里一座快充站”的標準進行布點,重點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對利用率超過40%的熱點區域優先實施大功率改造,對利用率低于警戒值的設施暫停新建,引導資源向高需求區域傾斜。通過科學布局,讓充電設施建設“疏密有致、錯落有序”。
(二)打通電網協同機制,強化能源承載能力
精準匹配電網規劃,夯實能源保障之基。電力是充電設施的“生命線”。要推動充電設施布局規劃與配電網規劃“同步編制、同步實施”,確保電網承載能力與充電需求相匹配。針對大功率充電設施單站功率動輒超過480kW的特點,提前做好變壓器增容和線路改造。探索“光儲充”一體化建設模式,通過配建光伏發電和儲能設施,實現能源的就地平衡。湖北惠水超充站配建的儲能系統,可在用電高峰時釋放電能,有效緩解了電網壓力。建立充電負荷預測模型,根據新能源汽車增長趨勢和用戶充電行為,科學預判電力需求,為電網規劃提供數據支撐。讓電網與充電網“雙網融合、互為支撐”。
(三)對接交通運行大數據,構建車行路徑型設施網絡
深度融合交通規劃,構建出行服務之網。交通是充電需求的“源頭活水”。要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為骨架,構建覆蓋城際、城市、城鄉的多層次充電網絡。在“七縱四橫兩網格”高速公路網沿線,加密充電設施布點,確保節假日高峰期“充電不排隊”。針對公交、物流、重卡等商用車輛,采用基于運行線路的線狀布局,在起終點、中途站、物流園區等節點建設專用充電設施。結合城市交通流量大數據,動態優化充電站點位置和規模,讓充電設施與交通需求“如影隨形”。通過深度融合,構建起“車行到哪里,充電到哪里”的便捷網絡。
三、優化布局:由“盲目疊加”向“分層共建”的基礎設施新格局轉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辈煌貐^在經濟發展水平、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電力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發展路徑。
(一)多層次網格設計,支撐分層協同體系
立足區域特色,打造差異化發展模式。特色是競爭力的“獨門秘籍”。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電力充足,可率先布局大功率充電設施,打造“10分鐘充電圈”,引領行業發展方向。中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可探索“風光儲充”一體化模式,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充電成本優勢。東北老工業基地可結合產業轉型需求,重點發展電動重卡充電設施,服務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西部地區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景區、自駕游線路沿線布局充電設施,打造“最美充電風景線”。通過差異化發展,讓各地充電產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聚焦場景需求,創新多元化服務業態。場景是服務創新的“試驗田”。針對高速公路“即充即走”場景,重點發展單槍功率350kW以上的超級快充,配套建設司機休息室、便利店等設施,打造“高速服務區2.0”。針對社區“過夜充電”場景,保留7kW交流慢充樁,探索“分時共享、錯峰充電”模式,提高車位利用率。針對商業中心“目的地充電”場景,將充電與購物、餐飲、娛樂深度融合,讓充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安徽高速服務區投放的移動充電倉和充電機器人,為應急充電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場景創新,讓充電服務“千人千面、精準匹配”。
(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穩定市場預期與建設節奏
激發市場活力,構建開放型產業生態。市場是資源配置的“無形之手”。要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打破壟斷壁壘,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探索“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投資模式,通過PPP、特許經營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充電服務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通過分時電價、峰谷電價等手段,引導用戶合理充電。鼓勵充電運營商、設備制造商、互聯網企業等開展跨界合作,打造“設備+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特斯拉超充樁開放后日均使用率提升40%,證明了開放共享的巨大潛力。通過激發市場活力,讓充電產業“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三)構建區域統籌平臺,強化全過程監管體系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蓖苿哟蠊β食潆娋W絡與現有設施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民心工程、未來工程。各級政府部門要當好“引路人”,完善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投入,營造良好環境;充電運營企業要當好“建設者”,加快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技術創新;新能源車企要當好“開放者”,打破品牌壁壘,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生態;廣大用戶要當好“參與者”,規范充電行為,愛護公共設施,共同維護良好秩序。當技術標準實現統一、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發展路徑百花齊放,當“充電焦慮”成為歷史名詞、“里程焦慮”不再困擾用戶,我們必將迎來一個車樁相隨、綠色出行的美好時代。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書寫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