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人民城市,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陳新光
    2025年07月25日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城市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此后,從《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到《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再到《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為城市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引領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時隔十年,面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諸多挑戰,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發展形勢科學判斷,提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新目標,為踐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譜寫人民城市新篇章,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統籌全局、科學施策,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各級政府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在住房保障建設方面,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2016年至2024年年底,全國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835萬套,幫助1億多群眾實現了安居夢。同時,現代城市作為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在運行中消耗大量自然資源,也是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系統思維謀劃布局城市綠色發展,推動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推動城市更新可持續健康發展。

    以人為本,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都是為了人民。1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萬余個,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國已建口袋公園4.8萬個、城市綠道12.78萬公里,超過360個地市級以上城市(含直轄市的區縣)實施了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很多城市實現了對燃氣、供電、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運行狀況的智能感知、動態監測和預警處置;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2019年以來,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加裝電梯超過13萬部、增加停車位380萬個,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所3100萬平方米,讓越來越多居民實現了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跨越;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我國已建成千兆城市207個,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個人和法人辦事實現“一件事集成辦”,城市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城市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溫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人民城市建設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地標?,F代城市是生產力發展與社會分工的結果。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城市在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根據聯合國人居署2023年報告提供的數據,1800年,城市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2%,到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過50%,2023年達到56%。當前,世界城市只占地球表面不到2%的面積,卻貢獻了80%以上的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既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也是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載體,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先例。我國城市人口規模大、資源約束強,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走西方城市發展的老路,必須走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2015年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并要求“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是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精髓要義,即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載體,人民群眾是城市建設的主體和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現代城市建設起步較晚,1949年末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一化三改”(即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和國民經濟恢復發展,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誕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2024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城市數量達到694個,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29個,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1個,有超過9.3億人口生活在城鎮。城市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活力釋放、韌性彰顯,全國GDP過萬億的城市已經達到28座。2023年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77.0萬億元,貢獻了61.1%的國內生產總值,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具備相當實力,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市發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陣地,繪就了一幅宜居、韌性、智慧、人文交相輝映的城市新畫卷,引領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變革和偉大成就,為全球城市化進程貢獻了中國方案。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城市之間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基礎條件等各不相同。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一重大判斷不僅深刻揭示了我國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內在規律,也為未來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從國際經驗和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鎮化率30%至70%一般被認為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區間。我國已進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同時必須看到:從地方債務管理到財政金融舉措,過去城市“攤大餅”式增量擴張時期形成的一些政策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出現“千城一面”、產業同質化等問題;城市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活動高度密集,社會風險與安全風險也相對集中;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在做好地震、洪水等城市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都需要加強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治理全過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生命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人民城市理念貫穿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宜居、韌性、智慧”三個目標,再次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強化法治化是推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五個轉變”和“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新目標,深刻闡明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構建縱向、橫向和社區“三位一體”協同高效的城市更新制度體系,為新形勢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以城市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構建人民城市發展新格局,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實際行動,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著力提高落實各項任務部署的能力,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責任編輯:嚴玉潔】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