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虛假宣傳亂象:擾亂秩序、侵蝕信任
近年來,借助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興渠道,一些商家通過“刷屏式”宣傳與“偽造評論”手段營造虛假繁榮景象。這類行為不僅誤導消費者,還直接扭曲了市場供需信號,使劣質產品依靠虛假流量獲得不當曝光,從而擠壓優質商品的市場空間。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機制破壞了公平競爭,動搖了市場信任的基石。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這類虛假宣傳往往針對認知能力較弱的群體,如老年消費者,誤導其購買對健康有害或價值嚴重失實的產品。這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直接侵害,也使整個消費環境陷入“信任赤字”。此外,虛假互動具有隱蔽性強、證據鏈脆弱等特點,顯著增加了監管成本,干擾了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的有效銜接。
要遏制此類亂象,亟需從制度建設、平臺治理和技術支撐三個層面入手,構建系統性的長效治理機制。
二、打擊售假行為:守護品牌與市場公平
除了虛假宣傳,另一個嚴重破壞市場秩序的問題是制假售假行為的泛濫。一些不法商家借助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冒用知名品牌的名義售賣假貨,不僅侵害了品牌商的合法權益,更對廣大消費者造成誤導與經濟損失。這種行為降低了市場整體信任度,打擊了正當經營者的積極性。
應對此類現象,首先要從法律層面強化震懾。相關立法應緊跟電商和內容平臺發展趨勢,細化對于售假行為的處罰標準,并推動“雙罰制”實施:既追究涉案企業的主體責任,也要依法追責相關個人的違法行為。同時,將違法記錄納入信用體系,對其商業行為形成全周期、全鏈條的監管壓力,從而構建“不敢售假、不能售假、不想售假”的治理格局。
此外,平臺必須履行審核與監管責任。通過算法篩查、用戶舉報等機制,識別高風險商家并及時采取下架、封號等措施。政府監管部門也需加強跨部門協同,形成多維打擊合力。通過集中整治重點領域、重災區域,提升執法震懾力,實現“有案必查、查必到人”的治理效果。
三、技術與共治:重構市場治理新格局
整治虛假宣傳與售假亂象,離不開技術賦能與社會共治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實現產品全流程溯源,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的每一環節都可追蹤可驗證,極大提升了商品真實性的可視化程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內容審核與虛假識別中展現出強大優勢,能實時識別評論刷量、圖文偽造等可疑行為,輔助監管部門提升工作效能。
在技術之外,更需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治機制。暢通消費者舉報渠道,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是調動公眾監督的重要手段;推動行業協會完善自律規范,形成行業內部的道德與信用約束;廣泛開展法治宣傳與消費教育,提升公眾識假辨假的能力。通過政府、平臺、企業、社會的協同發力,共同營造公開透明、誠信可期的市場環境,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破解企業內卷:走向創新驅動與生態共贏
除了治理市場亂象,推動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樣關鍵。當前,許多企業深陷“內卷化”困境,其本質是資源錯配、戰略趨同與創新乏力的綜合結果。在同質化競爭下,企業為爭奪存量市場不斷加碼促銷、壓縮利潤,最終陷入低效博弈,既損害了企業健康發展,也阻礙了整個行業的可持續演進。
要打破內卷循環,企業必須跳出“搶存量”的舊路徑,轉向“創增量”的新邏輯。這要求企業摒棄短期套利思維,重新確立差異化定位,聚焦于長期價值創造。在產品層面,不僅要追求迭代優化,更要勇于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和用戶共創機制;在組織層面,應推進扁平化管理,提高決策效率,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綁定員工與企業的長期利益;在市場競爭層面,應從單點突破轉向生態協同,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與產業鏈整合,形成更具韌性與話語權的競爭優勢。
五、結語:共建統一大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
整治虛假宣傳、打擊售假亂象與破解企業內卷,既是市場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制度前提。要實現真正的公平競爭與高質量增長,必須以系統治理為支撐,以技術進步為助力,以法治精神為保障,并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動能。未來,唯有在政府有力監管、平臺主動履責、企業自覺守法、公眾廣泛參與的共治格局中,才能營造一個“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營商環境,讓守法者受益、創新者受尊、消費者放心。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邁向現代市場體系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