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為全球殘疾預防貢獻中國方案
    陳新光
    2025年08月26日

    2025年8月25日是全國第九個“殘疾預防日”,其主題是“預防傷害致殘,守護美好未來”。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面執行《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提出五大專項行動,構建了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的預防體系和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三級防控策略,殘疾預防工作已從“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先”,從單一干預轉向系統治理,為全球殘疾預防貢獻了中國方案。

    從人權角度認識殘疾預防的重要性

    長久以來,人們對殘疾的認知局限在個體層面,主要通過醫療手段進行個體的殘疾康復,在上世紀60~70年代,殘疾被重新定義為一種社會問題。1978年9月12日,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旨在保障和促進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這是殘疾預防的綱領性文件之一,也是第一次將初級衛生保健作為實現“全民享有健康”目標的主要戰略宣言。1981年11月12日,在英國約翰·威爾遜爵士的建議下,英國衛生和社會保障部在利茲堡發表了《關于殘疾預防的利茲堡宣言》,指出通過利用現代知識和技術,大多數殘疾的損害都可以預防,呼吁世界各國果斷采取改善初級保健狀況、控制遺傳性和退行性疾病等實際措施以預防殘疾的發生。1982年12月3日,聯合國大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這是一項促進殘疾預防、康復和機會均等的全球戰略,強調必須從人權的角度看待殘疾問題。正是由于認識到殘疾預防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宣布1983-1992年為“聯合國殘疾人十年”。在《行動綱領》中,殘疾康復的內涵也發生了轉變,傳統的康復服務通常是由專門機構向殘疾人提供的治療與服務,《行動綱領》則強調應向殘疾人提供綜合性公共服務。

    社會對殘疾和殘疾人的認識隨價值取向變化而發生變化,殘疾預防與康復理念的轉變根源于全世界對殘疾概念認識的轉變。2006年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首次將殘疾定義為“一個演變中的概念”,強調“殘疾是傷殘者和阻礙他們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的各種態度和環境障礙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WHO)通過決議《殘疾,包括預防、管理和康復》,將殘疾定義為“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的總稱”。決議提出要普遍提高公眾對殘疾預防重要性的認識,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對殘疾進行早期干預,關注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殘疾風險的預防和發展。殘疾人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和健全人一樣擁有公民權利,要基于充分的康復支持實現殘疾人平等充分的社會,參與促進殘疾預防在全社會的推進。2019年6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頒布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康復:行動指南》,提出了衛生保健體系六大組成部分和四個階段,共涉及12個步驟,對殘疾預防采取了三級預防措施,構成連續統一體,有效指導世界各國采取分階段的公共衛生措施,促進了本國預防殘疾工作的發展。

    中國殘疾預防是“健康中國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0年末,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中國殘疾人總人數為8502萬人。專家推測,到2050年,中國殘疾人口總規模將達到1.68億。殘疾預防的醫學理論基礎是源于國際功能分類(ICF)模式轉變,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模型的確立,該理論框架將殘疾預防劃分三個層面:一是身體功能與結構層面,要求早期疾病篩查與康復介入;二是活動參與層面,強調社會環境適應性改造;三是環境因素層面,重點是公共政策與無障礙設施建設。三個層面的建立標志著殘疾預防將從單純關注病理損傷轉向整體功能評估,從單純病理治療轉向功能恢復與社會參與的綜合干預,從中可以看到現代預防醫學重要性日益凸顯,也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維度認識到,加強殘疾預防是減少殘疾發生、控制殘疾發展、保障殘疾人基本權利、保護人民健康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會戰略。2016年8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行動計劃》指出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遺傳性、先天性殘疾尚未有效控制,慢性病、精神障礙、意外傷害等導致殘疾的風險在顯著增加,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殘疾預防工作力度十分緊迫、必要。2017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將每年8月25日設立為國家“殘疾預防日”,旨在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推動殘疾預防事業加快發展。

    殘疾預防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億萬家庭福祉與社會可持續發展。2017年2月7日,國務院發布《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并自當年7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規定了殘疾預防工作的基本原則,要求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區和家庭為基礎,堅持普遍預防和重點防控相結合,建立出生缺陷防控到慢性病管理等多項專項計劃。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相應構建了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的預防體系,實施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三級防控策略和法律實施體系,確立縣級以上政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衛生、應急等15個部門職責,中國殘疾預防工作已從單一干預轉向系統治理,顯著降低了殘疾發生率。

    實現從殘疾康復向殘疾預防與康復的轉變

    近年來,我國通過政策引領、多部門聯動和科技創新,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體系,殘疾預防工作已從單一干預轉向系統治理,《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執行進展順利,任務完成情況良好,部分任務指標已實現2025年目標值,實現創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完善全方位防控舉措,提升殘疾預防整體水平。新增“婚前醫學檢查率”“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等14項任務指標,提高了“產前篩查率”“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基層規范管理服務率”“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等8項任務目標的指標值;二是進一步突出人人盡責、共建共享,發揮好每個人在殘疾預防中的主體作用;三是進一步突出對“一老一小”和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服務。在主要任務指標和具體行動中,提出了新舉措和新要求。例如,將“65歲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務率”“公共建筑無障礙設施建設率”列入任務指標;又如提出“建立篩查、診斷、康復救助銜接機制,不斷提升兒童致殘性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康復能力和效果”“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銜接的專業化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改善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質量”等;四是進一步突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殘疾預防工作高質量發展。例如,我國不斷健全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機制,全國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數已超2300萬人。中國殘疾預防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成效,為全球殘疾預防貢獻了中國方案。

    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殘疾預防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億萬家庭福祉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殘疾人約200萬,其中50%以上由后天傷害導致。但大多數悲劇其實可以通過預防避免。加之,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與慢性病的高發率也給殘疾預防工作帶來新壓力。今后,需加強基層醫療能力、智能輔助技術應用及跨區域協作,推動殘疾預防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型。尤其是殘疾預防方面的科技創新需要更多支持,康復人才培養、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等方面也需要到進一步加強。殘疾預防是一項事關全民福祉的社會系統工程,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需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讓我們攜手并肩,傳播知識,傳遞愛心,為有效減少、控制殘疾的發生、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陳新光

    2025年8月25日

    【責任編輯:王輝】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