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 鵬  >>  正文
    人形機器人:資本熱潮后的“中期大考”,2025會否迎來量產元年?
    王 鵬
    2025年09月02日

    在人形機器人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的過程中,2025年無疑成為關鍵的一年。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A股“人形機器人”板塊已有40家企業披露半年報,其中29家凈利潤同比增長,36家實現盈利,占比超過九成。這一系列數字標志著行業正在經歷由資本驅動向應用驅動的轉變。與此同時,一個重要趨勢清晰可見:在這一新興賽道中,最先展現競爭力的,竟然是來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工控與精密制造領域的傳統制造企業。為什么傳統企業在跨界中更具優勢?2025年是否真的會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而未來十年的趨勢又將如何演變?本文將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分析。

    一、傳統制造企業的跨界優勢

    (一) 技術沉淀:電機、電控與精密制造的遷移能力

    人形機器人所需的關鍵技術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與傳統制造業的技術路徑高度契合。電機是機器人的“肌肉”,汽車零部件企業長期在電機的小型化與高功率密度方面深耕,已經能夠在有限體積內實現高效穩定的動力輸出。這些技術幾乎可以直接移植到人形機器人關節驅動系統中。電控是“神經系統”,傳統工控企業在數控機床與工業自動化上的運動控制經驗,為機器人提供了精準的動作協調與速度調節能力。精密制造則是機器人的“骨骼”,齒輪、傳感器與關節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影響機器人的穩定性與壽命。傳統精密制造企業在光學、電子和高端裝備領域的經驗,使它們能夠提供符合高精度要求的零部件。由此可見,傳統制造企業不僅有技術儲備,更具備將這些技術遷移至新賽道的能力。

    (二)生產體系:大規模制造與成熟供應鏈的優勢

    量產能力是人形機器人能否真正走向市場的關鍵。傳統制造企業在大規模生產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汽車零部件與工控設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精益制造模式,可以直接復制到機器人生產線上,從而保證效率與成本的平衡。同時,傳統企業的供應鏈體系已相當完善。機器人所需的電池、傳感器和芯片等關鍵零部件,往往通過長期合作的供應商獲得穩定供給。在此基礎上,部分企業還能與供應商開展協同研發,為機器人量身定制部件。這種穩定性和協同性,是新興初創公司在短期內難以具備的。

    (三)市場理解:客戶重疊與需求洞察的天然優勢

    相比初創公司,傳統制造企業在市場層面同樣具備顯著優勢。它們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制造業與科技行業,而這恰恰與人形機器人的潛在用戶高度重合。在制造業,機器人能夠替代工人完成搬運與裝配任務,緩解勞動力緊缺問題;在科技行業,機器人則可以作為實驗助手,提高研發效率。由于長期服務這些客戶,傳統企業對需求有著深刻理解,不僅能準確把握行業痛點,還能通過既有渠道更快進入市場。這種客戶重疊與需求洞察,使得它們在推廣與落地過程中具備天然優勢。

    二、2025: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臨界點

    (一)市場信號:訂單與合同金額的持續增長

    2025年上半年,國內披露的人形機器人中標項目數量已超過83個,合同金額累計約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數量和金額均實現大幅增長。這一趨勢不僅反映出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接受度在迅速提升,也意味著行業已從“展示樣機”階段逐漸邁向“商業應用”階段。訂單的增加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信心來源。穩定的市場需求,給了企業擴大產能與持續研發的動力,也為量產提供了現實依據。

    (二)盈利能力:行業進入良性循環

    從財務數據來看,行業盈利能力顯著增強。Wind數據顯示,A股人形機器人板塊披露半年報的40家企業中,36家實現盈利,占比超過九成,29家凈利潤同比增長。這表明行業正在從早期依賴資本輸血的狀態,逐漸進入“訂單驅動—盈利反哺—研發投入”的正向循環。企業通過盈利獲得資金,再投入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展,從而提升產品性能與市場占有率。這種自我造血能力,是行業能否跨入量產階段的根本保障。

    (三)小批量交付:邁向量產的關鍵一步

    2025年上半年,多家企業進入訂單“兌現期”,完成了小批量交付。這一過程不僅檢驗了生產工藝的成熟度,也為供應鏈穩定性提供了實踐驗證。通過小批量生產,企業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工藝不足,優化設備參數,并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協同關系。同時,客戶在使用過程中提供的反饋,成為推動產品迭代的寶貴資源。小批量交付不僅僅是一次生產嘗試,它更是量產的預演。正是通過這一環節,企業才能逐步解決大規模制造中的潛在問題,為全面量產做好準備。

    三、未來趨勢與產業挑戰

    (一)成本與標準:普及之前的雙重關口

    盡管2025年可能成為量產元年,但必須承認,機器人距離普及還有距離。當前,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售價依舊高達數十萬元,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應用。降低成本需要規?;a和供應鏈進一步優化。與此同時,行業缺乏統一的安全與測試標準,這可能在推廣過程中造成不確定性。只有在成本下降和標準確立之后,人形機器人才能真正走進更多行業和生活場景。

    (二)多場景落地:從制造業到社會生活

    未來十年,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將不斷拓展。制造業仍然是核心市場,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裝配、搬運等重復性勞動,提高生產效率。在物流行業,機器人能夠承擔分揀與搬運任務,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在醫療護理領域,它們可以輔助醫護人員完成基礎護理,減輕人力壓力。教育和家庭場景也將逐步打開市場,機器人可能成為陪伴與助學的工具。這些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將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全球競爭:中美對決下的戰略窗口

    國際競爭格局也值得關注。特斯拉、Figure AI 等海外企業正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中國企業必須在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上同時發力,才能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政策支持與資本投入將成為重要推力,中國在供應鏈和制造體系上的優勢,將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重要籌碼。未來幾年,中美之間的人形機器人競爭,或許將成為全球產業格局演變的縮影。

    結語

    如果說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的“秀場之年”,那么2025年有望成為量產元年的開端。傳統制造企業憑借技術積累、生產體系與供應鏈優勢,以及對市場的深刻理解,率先在這一賽道中跑出優勢。然而,這一“元年”更多是量產的起點,而非普及的終點。真正的大規模應用,還需跨過成本、標準、技術和社會接受度四道關口。未來十年,人形機器人極有可能像新能源汽車一樣,從被資本熱捧的新物種,成長為推動產業轉型與社會進步的核心引擎。而2025年,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分水嶺。

    【責任編輯:王輝】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數據資產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南昌理工學院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