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走出一條符合“世界屋脊”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陳新光
    2025年09月10日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前,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走上了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平等發展、共同繁榮進步的光明大道,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深刻改變了高原貧窮落后面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跡。

    創造了跨越上千年人間奇跡

    西藏解放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濟社會發生巨變,創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交通超常發展就是西藏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的縮影。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分別達12.49萬公里、1359公里,國際國內航線達183條。隨著一條條新航線不斷開辟,一條條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雪域高原不僅初步建立了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還形成了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那曲“五城三小時經濟圈”。從極度缺電到藏電外送,隨著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張電網建成投用,西藏主電網覆蓋所有縣(市、區),所有行政村實現了光纖和4G網絡通達。

    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滋養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見證著雪域高原的滄桑巨變。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在60年發展歷程中,西藏全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元用了50年時間,而達到第二個千億元僅用了6年時間。2024年,西藏全區生產總值達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地方財政收入達277億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長12.9%,許多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長8.5%;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年均增長9.4%。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表示,2025西藏全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3000億元,達到第三個千億元目標。

    生態保護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生態是西藏的最大價值、最大責任、最大潛力。西藏所處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昔日的西藏,每到冬季,雅魯藏布江流量變小,大風一起,就將江邊的沙土卷得漫天飛舞。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積4325.62萬公頃,是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占全區國土面積的17.9%,森林覆蓋率僅11.31%,反映了西藏作為青藏高原主體區域面臨的嚴峻生態挑戰。多年來,西藏依法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通過防沙治沙工程、封禁保護區建設等措施,已實現沙化擴展趨勢逆轉,部分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是西藏自治區為應對高原生態挑戰實施的重點工程,也是西藏規模最大的營造林建設工程,已于2021年啟動,計劃用10年完成營造林206.72萬畝,工程完工后,年均可新增儲水約4980萬噸,年均固碳量22.91萬噸,年生態價值14.85億元。2021年,根據《西藏自治區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西藏荒漠化土地總面積較第五次調查減少1836平方公里,重點治理區植被蓋度提升3.2個百分點。為了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中央和西藏自治區編制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保與建設規劃。目前,西藏將超過60萬平方公里國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總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面積占37.95%。

    如今,世界屋脊不再是“孤島”,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不斷釋放、活力充分激發,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地市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覆蓋的省份。近幾年來,西藏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縱深推進南北山綠化工程,造林超過100萬畝,設立生態崗位44萬余個,年發放補助金超過15億元,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中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2024年,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404個。堅持“兩高一低”項目和企業零審批、零引進,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99%,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最高的地區。西藏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牧民健康體檢實現了全覆蓋,全區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5歲,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堅持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牢牢把握好五個重要原則

    人的全面發展,成為西藏現代化進程最為顯著的特征,體現在各族群眾從“被奴役的工具”到“掌握自身命運的主人”的轉變。當前的西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生態良好、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良好景象,這充分彰顯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已經展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西藏與全國一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國際人士對西藏日新月異的面貌“嘆為觀止”,在耳聞目睹西藏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外籍記者認為這是“中國之治”“中國奇跡”的縮影,也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創舉。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創造的人間奇跡再次證明,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是完全正確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藏實踐,要堅持以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根本遵循,重點領會和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原則。一是堅持根本政治原則。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則;二是堅持工作“主線”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三是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方面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團結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要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暢通的基礎上,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特殊問題。另一方面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因素體現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的特殊性與差異性,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時代對口援藏工作,堅持精準援藏系統援藏長期援藏,全面提升對口援藏綜合效益;四是堅持“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西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西藏實際,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堅持依法治藏。堅持依法治藏是西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西藏的具體體現和確保西藏繁榮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要求。要切實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確保在西藏實施的各項法律法規同憲法法律規定、黨中央決策部署精神相符合。要妥善處理涉民族、宗教因素的案事件,嚴厲打擊各類分裂破壞活動,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陳新光

    2025年9月8日

    【責任編輯:王文倩】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