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石睿鵬  >>  正文
    石睿鵬:桂林文化抗戰 用文化力量捍衛家園
    石睿鵬
    2025年09月18日

    在都德的《最后一課》中,法國小鎮的孩子們在課堂上聽老師含淚授課,因為從第二天起,普魯士軍隊將強迫學校用德語授課。這一情節生動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摧毀一個民族,首先摧毀其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它承載著歷史、語言、傳統和價值觀,維系著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正因如此,侵略者往往通過文化侵蝕來削弱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意志。

    當阿爾薩斯的小學生噙著熱淚用法語誦讀完課本的最后一個音節后,法蘭西的文化魂魄在普魯士軍隊鐵蹄下被踏得粉碎?!蹲詈笠徽n》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在中國西南邊陲廣西桂林找到了更為磅礴的回響。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938年的漓江之畔,詩人艾青蘸血帶火的詩行劃破夜空,掀開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壯麗的篇章之一:從1938-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戰中,百萬軍民不僅筑起血肉防線,更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資源、建構戰時文藝體系、開辟全民族文化動員路徑等方式,鍛造出堅不可摧的文化長城。

    桂林作為抗戰時期的文化重鎮,成為了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全面抗戰爆發前,桂林是一座僅有7萬人口的小城,抗戰爆發后,桂林人口激增至50萬。先后有柳亞子、夏衍、茅盾、田漢、歐陽予倩等1000多位文化人士,100多個進步文化團體齊聚桂林。面對侵略者的文化侵蝕,桂林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以書籍、報刊、文藝創作等形式,堅守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精髓。當時桂林有書店、出版社200多家,出版200多種雜志,每天平均出版新書期刊在20種以上,在國內、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廣泛發行。這種文化上的堅持,不僅使中華文化在戰爭中得以延續,更為民族的復興積蓄了力量。

    在桂林文化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1938年秋,廣州、武漢相繼淪陷,抗日形勢日趨嚴峻。黨中央將桂林確立為“連接延安與海外,輻射大西南的戰略支點”。黨的領導為文化抗戰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強有力的支持。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桂林出版發行,成為指導全國抗戰的重要文獻。這不僅增強了抗戰的理論指導,也通過文化的傳播,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抗戰熱情,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桂林文化抗戰是一次全國性的文化統一戰線實踐。各界知識分子、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在黨的號召下,團結一致,共同抵御外侮。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們在桂林匯聚,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力量。1944年西南劇展,湘、粵、桂、滇等省33個劇團演出了170多場戲劇,真正實現了“把舞臺當炮臺,把劇場當戰場”。這種團結不僅增強了抗戰的凝聚力,也為戰后中國的文化復興奠定了基礎。

    桂林作為文化抗戰的中心,不僅是國內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面對日軍持續空襲,桂林中小學利用百余處天然巖洞堅持辦學,被國際友人錄制為反法西斯紀錄片。1939年,反法西斯同盟桂林支會成立,吸引大量法、英、美、蘇等國的記者、作家和文化人士,這些國際友人通過演講、報道、文藝創作等多種形式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傳播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事跡。桂林的文化活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抗爭決心和文化自信,為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發揮了積極作用。

    桂林文化抗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文化的群眾化。通過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文化工作者將抗戰精神傳遞到普通民眾中。無論是街頭演出、抗戰歌曲,還是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都讓文化成為激勵民眾抗戰的重要力量。這種群眾化的文化活動,不僅增強了民眾的抗戰意識,也為文化的普及和傳承創造了條件。

    桂林是中國的抗戰文化中心,也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國際新聞社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間通訊社,主要任務是發表通訊和國際事件的評論。稿件通過香港分社寄往南洋、歐美和非洲等地,對海外150多家華僑報社供稿。不僅如此,該社英文的《遠東通訊》,還用航運發往海外。

    抗日戰爭時期的桂林有一批外國或涉外機構及組織,有數量眾多的國外文化名人。這些文化名人以各種方式記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向全世界傳達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氣節,1939年2月,蘇聯國家電影制片廠攝影師、莫斯科《消息報》特派駐華記者卡爾曼來到桂林,拍攝新安旅行團及廣西學生軍第一團的訓練和生活片段,期間,得知在日軍炮火下桂林兒童堅持在巖洞教育,他大為感動,拍攝了巖洞教育的紀錄片,向全世界傳播中國人民在戰火中弦歌不輟的奮斗精神。1940年8月25日,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到達桂林后,積極投身抗日文化運動,發表演說,在桂林廣播電臺對境外廣播。她的《中國的戰歌》,介紹了廣西學生軍的英勇善戰,高度贊揚了桂林的抗戰文化。

    桂林文化抗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次全國文化抗日統一戰線的生動實踐。通過保存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鼓舞了抗戰必勝的決心。桂林文化抗戰精神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對抗戰時期的貢獻,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時代,桂林文化抗戰所體現的文化自信、團結精神和愛國情懷,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新時代的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繼承和發揚桂林文化抗戰精神,增強文化自信,跑好時代接力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者:石睿鵬,中國日報社廣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舒靚】
    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