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以來,“新常態”一詞在官方文件和各類媒體上頻頻出現,已經成為描述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標準用語。那么是不是只在經濟領域有“新常態”呢?我認為不是的,在外交領域同樣形成了新常態。在今后一段時間里,我準備推出一組論述中國外交新常態的文章,主要涉及總體政策調整以及這一調整背后的觀念調整問題。
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執政以來,在外交領域不斷深化改革,銳意進取,使整個中國外交工作面貌一新,成績斐然。特別是2013年10月下旬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有了方向性和原則性調整,甚至是吹響了中國外交全面改革的號角。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這標志著中國外交的主基調由此前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調整為“奮發有為”。從總體目標、工作思路、具體政策等方面看,中國外交目前已經進入了“奮發有為”新常態。
?
一、奮發有為成為中國外交的新基調
從語義上講,“韜光養晦”和“奮發有為”是反義詞,既無法并列也不是遞進關系,而且“奮發有為”要比“有所作為”更為進取。奮發有為新基調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新判斷。以前我們堅持“韜光養晦”是因為“你強我弱”,我們需要保持低調以便發展自己?,F在的中國今非昔比,已經不具備像以前那樣堅持“韜光養晦”的主客觀條件了。打個形象的比喻就是,那個以前躲藏在大樹后的大象再也藏不住了。因此,中國自身的變化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都要求我們調整外交工作的主基調,以一種積極有為的全新姿態處理國際問題。正是本著這一新基調,中國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規劃“一帶一路”建設、做好主場外交、穩定周邊局勢、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奮發有為新基調的提出,有利于中國在處理涉我利益問題時公開堅持底線思維。以前中國在處理主權領土爭端等涉我利益問題時當然有底線,但那時我們不提倡底線思維,以免給外界留下中國外交強硬的印象,以免與“韜光養晦”原則發生沖突。近兩年來,新一屆中央政府在處理南海、東海等海洋爭端時,堅持底線思維不動搖,同時創新性地運用“后發制人”戰略,既有效維護了中國的主權權益,也有力保持了地區局勢的穩定。
?
二、大國外交有了新思維
2013年6月27日,王毅外長在第二屆世界和平論壇午餐會上發表了題為《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的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出新一屆中央政府在繼承新中國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針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探索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根據王毅外長的演講,這條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可以說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構成。一個中心是指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這個中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兩個基本點是維護中國在世界上不斷延伸的正當權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大國外交一直是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此前的大國外交和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區別在哪里呢?這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本文以為,此前大國外交的前提是你強我弱,那是一種“針對大國”的外交;現在的大國外交的前提是我強你弱,這是一種“我是大國”的外交。今后,無論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還是弘揚新型義利觀;無論是參與國際熱點問題的處理,還是維護與改革國際體系,中國都將以一種全新的大國姿態現出在國際場合,維護我們的利益,發出我們的聲音,提出我們的倡議,落實我們的政策,幫助我們的朋友。
一年多來,中國政府按照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一是有針對性地處理與各大國之間的關系。例如,我們努力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雙方在軍事合作、貨幣互換、能源產業和軍備貿易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積極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防止“修昔底德陷阱”;在堅持底線不動搖的前提下,有效應對中日關系的嚴重下滑;利用金磚國家機制和二十國集團平臺,加強與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的務實合作。二是繼續把周邊作為外交優先方向,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三是大力弘揚新型義利觀,即政治上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為先,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例如,習總書記提出了對非洲合作的真、實、親、誠四字箴言,強調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贏性質,表示中國將不折不扣落實承諾,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重在幫助非洲國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多元、自主、可持續發展。四是更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處理,在埃博拉病毒防控、朝鮮、南海、東海、阿富汗、中東等問題上積極參與其中,提出建設性方案;五是繼續做當代國際秩序和公認國際關系準則的維護者,同時更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體系的變革與完善。例如,我們聯合一些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并積極籌備金磚開發銀行,一方面適應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試圖與現有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形成有益的互補關系。
?
三、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外交的總目標
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率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他在參觀后發表的講話中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F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此后,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一切工作的終極目標。
2013年10月下旬,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未來5-10年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指導原則如下: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偉大復興為中國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從性質上看,“兩個一百年”目標主要是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包含經濟、社會、軍事、政治、文化和國際地位在內綜合性目標,它要求中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至少也是兩個最強大國家之一。假設我們實現了“兩個一百年”目標,但中國的國際地位沒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那么就不能認為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偉大復興是一個更高更復雜更困難的奮斗目標。這就給我們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平衡的要求,可謂外交服務對象的升級版,即把外交工作服務于經濟建設升級為服務于民族復興事業。
偉大復興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指明了終點。自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宣稱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并曾發表過《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但是對于和平發展道路通向何方,終點在哪里,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明確宣示?!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斷的提出實際上指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是和平發展道路的終極目標。這就給國際社會發出了一個明確的外交信號,凡是愿意與我們共同實現“中國夢”的國家,就是我們的朋友;凡是極力阻撓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國家,就是我們的敵人。
?
四、實施周邊外交有新亮點
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立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那么用什么戰略落實上述基本方針并體現“親、誠、惠、容”理念呢?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至此,旨在經略周邊并體現“親、誠、惠、容”理念的“一帶一路”概念正式出臺。
此后,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密集調研和規劃,力圖將這一概念充實為具體的戰略規劃。一年之后的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提出了有關該戰略的五項重點內容:第一,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中國愿通過互聯互通為亞洲鄰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第二,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優先部署中國同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第四,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第五,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未來五年,中國將為周邊國家提供兩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
就經濟意義而言,“一帶一路”將構筑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就戰略意義而言,它是建國以來首次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也是構筑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拓展我西部(包括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戰略縱深的杰出戰略構想。
?
五、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有新舉措
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美國加州舉行史無例的安納伯格莊園會晤,習主席就兩國探索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之路提出“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十四字箴言。盡管美方在相互尊重這一點上與中方還有較大的距離,比如美方不能尊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尊重我在涉疆、涉藏和人權問題上的立場,不能承諾不向臺灣出售武器,等等,但雙方在防止對抗和沖突,致力于合作共贏等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多的成果。
在安全領域,雙方正在探索一種旨在防止意外沖突的消極安全合作架構。這一努力的最新成果是在2014年11月的“習奧會”上,兩國元首宣布中美兩軍已就“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障嘤霭踩袨闇蕜t”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中國國防部新聞局表示,這兩個互信機制是兩國元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兩軍關系長期穩定發展的機制化保障,也是加強對彼此戰略意圖了解、增強戰略互信和管控危機、預防風險的重要措施。中方愿與美方一道,以此為契機,繼續深化軍事交流、增進互信、加強合作、妥處分歧、防范風險,共同努力推動中美新型軍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在經濟領域,雙方正在探索一種能夠適應彼此現實利益和未來發展需要的合作框架。從近兩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清單上可以看出,雙方在經濟領域進行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都是空前的。根據中國外交部公布的今年11月兩國元首會晤的主要共識與成果清單,雙方在經濟領域達到多項共識,比如雙方承諾促進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雙邊及國際貿易和投資,同意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深化二十國集團框架下的合作,完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雙方將繼續把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作為雙邊經貿關系的最重要事項,以達成一個全面、高水平且體現非歧視、公平、開放和透明等原則的雙邊投資協定。另外,美方還做出兩點承諾,一是在出口管制改革過程中給予中國公平待遇,鼓勵和便利高技術物項對華民用出口。二是公平和平等地對待中國投資者(包括國有企業)。
在全球治理領域,雙方致力于合作共贏的態度更加明顯。比如今年11月公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了各自在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同意共同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于2015年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并加強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務實合作。另外,兩國還將在應對非洲埃博拉疫情、增強非洲能源能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等方面加強合作。
????中國外交進入新常態不意味著中國外交進入一個平穩發展時期,相反新常態是指一個改革不斷深化、理念不斷更新、戰略不斷升級的積極有為時期,因此把握好、利用好這一新常態對于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有效縮短與世界最強大國家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