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明光,此刻輕柔地照耀著房間里的擺設,在色彩、形狀、聲息、氣味間嬉戲。
深藍色的巨幅蠟染、唐吳道子所繪《先師孔子行教像》是整個房間的靈魂。
依稀還記得十年前、2006年的盛夏,我或仰臥、或俯伏于地面平鋪的涼席上,品讀1265年出生、700余年來最偉大的詩人但丁之不朽巨著《神曲》,不禁哲思、詩興飛揚,簡直扶搖九萬里以上!
重操自大學畢業、步入被大學教師們反復加以鼓吹的“光榮工作崗位”、實則鳥事成堆、因而被迫擱置的畫筆,連續繪出鉛筆畫《孔子作猗蘭操》以及《荷馬史詩》、《神曲》多幅插圖,這組畫與英國“先拉菲爾派”著名畫家萊頓的《繞線》、阿基里斯等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風格的雕塑,成了房間中的精靈。
高及屋頂、擺滿圖書和古典音樂光碟的書柜、書桌、繁茂生長的盆栽綠色植物、液晶電視和一對落地音箱,似乎都在拱衛著一盆枝葉橫斜的水晶草,水晶草兩側是兩套莫扎特誕辰250周年紀念專輯的進口原版音碟、每天的精神食糧;水瓶中供奉的一枝綠葉,多情地伸出蔥翠的手臂,朝向近旁圖畫中滿身披戴鮮花的維納斯,臨風而立、衣袂飄蕩的維納斯,正把深情目光投向畫外,朝向鐘情的美少年阿多尼斯……
蒙田
不知為何,我突然“福至心靈”,就像普魯斯特開始寫作《追憶逝水年華》一般,安德烈·莫洛亞形容馬塞爾·普魯斯特獲得了“神啟”,驀然“福至心靈”,動筆寫作《追憶》;這“蒙?!钡臓顟B,亦即杰克·凱魯亞克所謂的Beat,這是天主教神學概念,亦即“蒙?!?,而非誤譯的“垮掉”;自從??陂_始,每晚入睡前閱讀蒙田傳記,被偉大圣哲的精神感染,直至昨晚,在北京寓所,深夜伴著遠遠傳來的鞭炮之音(2016年春節尚未過去),逐字讀完、逐頁批注了這本394頁的精美傳記《蒙田別傳》(眼下這是罕見的美德之一,在傳媒泛濫的當代氛圍里,絕大多數人早已習慣于瞥一眼標題,就大放厥詞、滿嘴胡扯),我突然“福至心靈”,一如大學時代全書讀完《草葉集》、《論語》、博士畢業后全書讀完《十三經注疏》、《神曲》那樣,身心煥然,有廣大清明、自由新生之感,遂定計:在近日開辟、陸續發表于中國日報中文網“天下專欄”的《孔學源流》系列學術隨筆之外,再向現代思想教父、隨筆這一文體的創立者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致敬,寫一組蒙田式的文學“隨筆”,這組隨筆偏重對西方文化的品鑒、感悟與評論,揭示西方文明與中國古典文明之間血肉相連的關系。
尼采
從我居住的高層陽臺望去,東南天際正綻放一抹燦爛的朝霞,我立即聯想到尼采的作品《朝霞》以及《權力意志》譯文集開篇的驚悚標題《我為什么如此智慧、如此聰明》,當時也正在讀博的室友,看到這個驚悚標題,低聲告誡我:“咱可不能這樣寫……一定要符合學術規范……你若自詡聰明,那些老先生的位子,如何擺?他們一定會悄悄搞死你!”
認真研讀尼采之后,你只能同意尼采的自我判斷:他確實有天縱之聰明,窺破、戳穿了西方哲學的數千年迷霧,他對蘇格拉底形而上學、教會神學傳統的全盤否定和尖銳批判,使其無法在瑞士巴塞爾大學繼續任教,那些“老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威位子,必須把他趕走!連一度是好友的布克哈特(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聞名,但創見不多)也與之絕交;法國作家丹尼爾·哈列維所著《尼采傳:獨立獨行者的一生》描繪眾叛親離、病魔纏身的尼采,獨自攀越阿爾卑斯山的恩加丁山峰,大雪漫山,我似乎就在尼采身邊,與之一起攀爬、受苦……恰如詹姆斯·喬伊斯的《逝者》所描繪,某個中產階級主婦,某次歡宴之后,在丈夫身邊,忽然憶起自己的初戀情人,此刻的風雪之夜,那深愛的、真正的情人,已長眠地下,雪花自天際緩緩飄落,掩埋了一切生者和死者……
從蒙田到尼采,還有叔本華、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波德萊爾等現代賢哲,都勇敢地直面了一切人類價值(尤其是近代啟蒙價值、現代世俗意見、主流判斷)的有限性、可疑性、虛構性、易變性,蒙田秉承古希臘晚期、希臘化時期哲學家斯多噶、皮浪、恩皮里可和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愛比克泰德、塞涅卡、伊壁鳩魯的偉大智慧(這才是能與中國晚周諸子比肩的智慧,卻被近代啟蒙價值主導的“西方哲學史”所忽略),這一智慧揭穿了“人類”為了生存,也為了派遣無聊,不惜杜撰出各種世俗努力的理由、意義,杜撰出各種形而上學、神學的胡思亂想、宗教虔信、巫術、原教旨主義的世俗烏托邦等欺人之談,實際上都是過剩情欲沖動的投射物,并無真實存在,人生的自由在于:“擺脫這一切!”
陽光,穿透一切空洞的存在物,照射出宇宙本體性的虛無之美、那浩瀚無垠的一切神秘。
尼采以“永劫回歸”來宣泄心頭的渴望:這虛無之美,會不斷重復、回歸,就像命運一般堅韌!
恍惚覺得,眼前的一切,將無窮無盡地持續下去,就像經典作家豪爾赫·路易·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的作品所揭示的那樣:凡被創造出來的事物,都將無限期地,以不同形態,持續下去,永不消失!
物質或靈魂,以奧秘的方式存在,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它們都會“從頭再來”,無數次投生于人世,因為這“世上的一切”,太美了。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