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論語新解》
孔子學說,作為中華古典憲政秩序與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核心,在《論語》最后一章“堯曰”的首節,予以重要揭示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匆嘁悦?。(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苡写筚l,善人是富?!m有周親,不如仁人?!傩沼羞^,在余一人’?!保ā妒涀⑹琛ふ撜Z注疏》第265頁,北大出版社1999年版;錢穆《論語新解》第45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一版,2012年第16次印刷。峰按:錢穆先生巨著《論語新解》由三聯書店初版于2002年,短短十年間,重印16次之多,大陸讀者、學界之饑渴慕義,由此可見一斑也。)
孔子《論語》二十章,至此可謂“曲終奏雅”也:堯命舜,舜命禹;堯舜二帝以“天命(天之歷數)在帝躬之仁(中者,衷也,仁也)”之憲政哲學,宣告天下:不施仁政、令四海困窮者,天下可群起而誅滅之;湯伐桀,周誅紂,理由盡在:帝王權貴階層之廢弛憲政,不思“萬方無罪,罪在朕躬”,歸罪臣民、任人唯親、私蔽政權,對賢臣、善人不予簡任、推舉之政權,天下必群起而攻之!巍巍憲政之高、百姓好惡之明,皇皇如天;孔子“天下大同”之憲政理想,在《論語》最后一章,再予重申,以示鄭重也。
“堯曰”首章下半段,將中華憲政制度之正大光明之道,予以鮮明揭示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保ā妒涀⑹琛ふ撜Z注疏》第266頁,北大出版社1999年版;錢穆《論語新解》第457頁,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一版,2012年第16次印刷。)
孔子告訴天下萬民:謹慎地授予權力、推行政策,審慎地制訂、貫徹各項法律制度,修治那些廢弛的官僚體系,四方大政(仁政)就得以妥善地施行;興起那瀕臨滅亡的國家或族群、繼承那瀕臨斷絕的世家文化、推舉那隱居的賢德之人,則天下萬民必然歸心。仁政所重,在百姓、經濟、喪葬與祭祀等禮樂制度;寬大則得民眾之心;誠信則百姓竭力服侍之;恭謹敏銳地處理政務,則事功卓著;公平合理,則天下悅樂。
沒有比孔子所言更能精辟概括出古今政治大道的了。尤其值得關注者,在孔子“興亡繼絕”之語,政治含義可謂包容廣大:一切國家、族群、文化,都要興起之、傳承之、發揚之,不強求一律,而務在兼容并蓄、含弘廣大,這樣對待一切人群、一切文明,則天下太平、萬民安樂、萬邦來朝矣!
自大學自修始,余反復研讀《論語》而拜服之;執教高校,乃指定北師大中文、傳播兩專業“傳播學概論”與“人文思想與文化傳播”兩必修課之各年級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以及在職研究生班的各層次學員,以錢穆《論語新解》為“指定教材”和期中作業、期末閉卷考試的主要內容,由我逐章加以講解,大約用全部課程三分之一即12-16課時以上,將《論語》逐章重點講解一遍,使青年學子切近而深入地體會儒家圣學之廣大精粹,力矯現當代學校教育體系之淺嘗輒止、道聽途說、瑣碎無聊、自誤誤人等諸般惡習,使之煥然明了“民族精神”、“經典智慧”為何物,迄今已悠悠十五載矣!
余讀博期間及留校任教期間,從北師大港臺書閱覽室,意外發現大批錢穆著作的港臺印本,節衣縮食,將現有錢穆著作一一復印、反復研讀,久之,毅然與當代中國知識界的卑俗、淺薄分道揚鑣;再參酌辜鴻銘、梁漱溟、陳寅恪、柳詒征、熊十力、馬一浮等民國學術思想大師之巨著,尊其為“民國七賢”而私淑之,欣然了悟“道在是矣!”,遂決計另辟蹊徑,不再理睬近現代中國主流知識界偽造的所有命題、結論或“權威意見”,以經史子集與西方文藝復興哲學為學術原點,寄望另造民族新生之精神契機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