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孔子世家》書影
歷經晚周戰國之殘酷兼并、狡詐邪說(法家、縱橫家之言)賣身權勢獲強制推行、暴秦政權之焚書坑儒、摧殘學術、天下道術之破裂、良善人心之壞死、全國經濟崩潰、世家文化蕩然無存、民生之交瘁、民力之凋敝……愈發顯出儒家“仁政”思想燦爛奪目的人道光輝:晚周種種倒行逆施、吞噬良善之黑暗,皆導源于周室東遷以來,王室不振而諸侯妄自僭越;中國的大動蕩,致使四夷交侵,禍亂中原,中國文化可謂“不絕如線”;中華文明,歷經西周王朝350年燦爛建構、深厚培育和晚周各國550年的凌夷、破壞,百姓歷經殘酷紛爭,終幡然悔悟:圍繞《尚書》、《周禮》建構的古典憲政制度和圍繞孔子學說建構的道德精神秩序,才是中國長治久安之道,“仁者愛人”學說才是人類相安的真理所在;孔子思想歷經身后300余年的橫遭殘滅掩埋,終于大盛。
孔門道統之確立,以子路、子貢為表率的、積極從事政治實踐、以經世致用、干犯權貴、約束專權的憲政治理傳統(政統);以圣孫子思、子思再傳弟子——孟子為代表的憲政哲學、憲政道術傳統(道統、學統);以子夏為代表的學術、教育傳統;以顏回、曾子為代表的修身、齊家、維持鄉邦禮教的地方自治傳統(鄉土中國傳統)……編織成“古典中國”千絲萬縷之道德經緯、文化血脈,點點滴滴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階層,培育出中華文明的深厚精神、道德、人才土壤,一旦暴政(秦統治)出現松動、廢弛跡象,孔子門生迅速脫穎而出,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孔鮒受拜為陳涉博士;孔蓼參加漢高祖芒碭山起義等重大軍事行動;陸賈參謀高祖機密,以《新語》總結秦滅漢興的歷史大教訓,上奏朝廷,天下欽服,垂為“定論”;孔鮒學生叔孫通為漢廷制朝儀,幫助穩定了太子惠帝儲君之位;文景之治,儒學即立博士學官,董仲舒上漢武帝《天人三策》,一舉確立儒家憲政文治制度的偉大地位;五經博士參謀國策,漢廷文質彬彬,中國繁盛因此奠立矣!
觀孔門家族之學術傳承,即了然中國歷史發展之大勢所趨:《孔子世家譜》載,孔子九世長孫孔鮒,遭暴秦焚坑之禍,南下嵩山,隱居講學,弟子有數百人之盛;次孫孔騰(子襄)被漢惠帝征為博士,后官至長沙太守;三孫孔樹(子文)隱居不仕,傳承家學,兄弟子侄相互師友而治學,維持禮教不衰;其后裔孔臧、孔讓均博士起家,孔臧世襲孔蓼之蓼侯爵位,但為學術傳承計,孔臧辭公務繁忙的漢三公之一——御使大夫之高位,寧愿退居稍閑的太常,以便與從弟孔安國修治儒典。
孔安國果以治今古文尚書等儒典而巍然名世,弟子司馬遷,背其父司馬談服膺之道家學說,信從兩位老師董仲舒、孔安國之學說,毅然改宗儒家,司馬談自身也在臨終之時,認識到儒家憲政治理之于中國長治久安之要,遺言認同了兒子的改宗;董仲舒、孔安國、司馬遷,遂為奠定漢唐燦爛文明與中華古典憲政制度-觀念體系之三巨匠、三大師。
孔子儒學之命運,即中國命運之寫照:孔騰后裔六世,出了九位太學博士:長孫孔武后裔孔光,兩任漢宰相,官太師,封博山侯;孔霸為漢宣帝太中大夫,授太子儒經,元帝時官太師,封褒成君,爵關內侯;孔門累世公卿、儒學傳習,受尊為海內人望;漢廷文治政府憲政井井,朝廷上下多文質彬彬之士,中國教育學問之繁盛、道德風尚之淳樸、財政、經貿、軍事之強大,皆孔子儒家仁愛學說為之內在支撐也。
漢末曹賊集團卑鄙篡漢,中原大亂、骨肉離析,蠻夷侵華、衣冠南渡,孔子九代三支孔樹一系全部失傳(或死或散),孔鮒一系也全部失傳;孔安國一支也全部失傳(這支若存,今古文尚書學、今古文經學之傳承真相,勢必明晰可辨,宋元明清之今古文之爭、漢宋經學之爭等無謂、無用之爭,皆因之煙消云散,中國思想學術史將為之廓清,思之深痛也,峰按);孔武一支雖幸存,但二十代十六位孔子后裔兄弟中,唯有孔贊、孔乂兩支幸存??植赖氖?,西晉末年,五胡蠻族亂華,孔族隨大批衣冠士族南遷,孔門宗子定居建康、承襲爵位,而北方散亂的孔族后裔,也在北魏年間受封爵位,出現了南北宗對立的混亂局面。
孔門家族南北宗的統一譜系,遲至明初洪武年間才逐步實現,其間尚有“奪嫡”等混亂事件發生。
自近代西方壅蔽淺薄的“啟蒙-功利-實用主義主流史學”傳入中國以來,中國人逐步淪喪了鑒賞一種廣大深湛、精致優美的文明體系與文明精神的起碼能力??鬃尤寮覍W說,作為這一廣大深湛、精致優美的文明體系(中華古典憲政體系)的最大代表,橫遭全盤西化派史學的污蔑扭曲;中國人本來沒有單一的宗教信仰,在儒家思想被徹底批判、毀棄之后,中國人的精神苦悶,無從寄托;各種社會流弊與心理疾病,普遍泛濫于各階層、各領域,壅蔽大學與鄙俗傳媒交互為用,使暴發戶(土豪)心態長期占據社會決策層、管理層與平民百姓的價值取舍中。流弊叢生之處,人們漸次醒悟:“孔門世家”的高尚優美的生存境界與博大深湛的學術-文化傳承系統,遂成為全社會呼喚的一種彌足珍貴的道德精神、不計利害而以道德、人文技藝或藝術審美為終極追求的“貴族騎士精神”的偉大表率。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