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學源流之——私學要目(續二)
    毛峰
    2016年03月13日

    《十三經注疏》

    續前:

    第三部:《十三經注疏之周禮注疏》。

    第四部:《十三經注疏之禮記正義》。

    第五部:《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著)。

    第六部:《十三經注疏之儀禮注疏》。
     
    峰按:《尚書》與《周禮》乃中華文明觀念與制度體系即中華古典憲政之“大憲章”。其中,尤以《尚書》開首六篇文獻《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和《禹貢》最為根本、緊要,中國凝成一個治理完善、穩固團結的大一統國家,端賴此“大憲章”;其文明觀念與憲政制度的奧妙,皆在此六篇重要政治文獻中,獲得揭示,孔子《尚書大傳》曰:“堯典可以觀美”,統率此下六篇以及全部《尚書》、《周禮》、儒家憲政哲學與人道哲學的集大成之作《禮記》(小戴禮記和大戴禮記)諸篇,也是中華文明全部觀念與制度之美的最強有力、最精妙透徹之指點與揭示。

    孟子曰:“充實之謂美”,擴盡文明之美、人生之美之有源不竭何在:中華古典文明之廣大自由、恢弘博大、深邃無垠,以《帝典》(堯舜二帝史官所載之堯典、舜典,合稱帝典)之“克明俊德,協和萬邦”為精神根蒂,其憲政治理與文明教化,合乎宇宙自然與人文法則,故而光明、瑰麗;以《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端正天子、貴卿等統治階層之德,便利天下百姓之器用,豐厚涵養全社會之生命道德與生命境界)為治理綱宗,中華文明的內在“充實”,不斷向全球散發出“人道光輝”,是為“美”。

    滿清奴儒閆若璩、民初顧頡剛疑古學派主辦《古史辯》雜志所刊絕大部分文章,實乃毀宗廟、挖祖墳、滅絕偉大中華文明之卑鄙無恥行徑,直至被稱為“當今國學數第一”的饒宗頤教授,接續主編《古史辯》第七卷,發現很多疑古派作者胡亂“考據”、妄造淺陋揣測,實在離譜,遂毅然停辦該雜志,在挽救祖先文明、祖國寶貴遺產與文獻上,堪稱“豐功厥偉”;當代著名文史專家李學勤教授,不顧“疑古派”傳人的重重阻撓,毅然出版《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沈陽),可謂對滿清閆若璩、民初胡適、顧頡剛等人妄肆“制造古籍文獻的許多冤假錯案”做出初步澄清;兩年后的1999年,由他總主編的《十三經注疏》簡體字版,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者專家和廣大讀者,得以一睹中華文明、古典憲政、中華文獻之“廬山真面”,滿清、民初疑古派之妖氛、毒霾,終必消散、掃地以盡者也。

    參考文獻:

    毛峰《大一統文明:中國夢的文化詮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版)中篇“大一統文明之美”(161-246頁),重點討論《周禮》各項憲政制度,讀者可參究之。

    特摘引一段,足證西周文明憲政治理之美也:

    西周憲政乃中華文明“聯邦大一統時代”之重要時期,其在《尚書·周官》和《周禮》所奠定的古典憲法制度體系中,巍然建構起確立周朝綿延800年以上聯邦王制的偉大封建禮樂秩序和民治、法治、德治匹配的憲法機制和大一統文明傳播秩序。若溯源至周人始祖后稷,則西周文明可謂兩千年不磨之偉大燦爛之文明傳統也。正是這一深厚博大的傳播遺產,不僅造就了光輝輝煌的西周文明諸多成就,更為晚周時代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智慧、人文學術超絕百代的繁榮,奠定了文明基礎,亦為秦漢大一統時代中華民族進一步凝聚為中央集權制的偉大文明實體,創造了文明條件。

    譬如,周禮之“地官司徒之全民教化制度體系”。

    依據西周官制,地官司徒的地位僅次于天官冢宰,冢宰制度猶如浩瀚長天,冢宰府作為副天子,全面執掌聯邦治理;而司徒制度,則如深厚廣博的大地,安穩執掌聯邦教化體系,以全面安定人心,從深度的人文道德層次上,配合天子、冢宰之憲政治理?!吨芏Y·地官司徒第二》備載大司徒職責、司徒府大小官職之設立原委、居官操守以及憲法精神: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教官之屬: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鄉師,下大夫四人?!桨儆卸?。

    天子、諸侯建國,首要在于辨別王都、邦國所在四方之位(辨方)以敬天祭祀、授民農時,正天子、諸侯、卿相大夫、士紳、萬民之位(正位),分劃國都內朝廷街市之區隔(體國),經劃鄉野之治理(經野),設立官府,分限職權,作為萬民治理之根本(民極)。司徒府內設大司徒、小司徒、鄉師等官職,彼此分權制衡,以執掌邦國之文明教化也。

    鄭玄等注釋“惟王……以為民極”一句曰:“六官皆有此敘(序)者,欲見六官所主雖異,以為民極是同故也?!碧熳?、冢宰、司徒、宗伯等六卿,以及百官,全奉“以為民極”(民極者,民中、民本也)為最高政治宗旨與憲法精神,猶如今日普選政府之“民有、民治、民享”或“為人民服務”之謂也,古今中外合理之政治治理之根本,均在此也。

    妄判古今中外文明孰為進步或落后之近代啟蒙學者,根本忽略古今中外之文明體系,均以保守土地和人民為第一要務:無土何以立民?無民何以立國?古今政治,或寬仁或苛細,或長久或短暫,但無論如何,統治者必須推行一定社群范圍(或寬泛或苛細)內之公平正義,為保守土地和人民的準則,孔子所言“政者,正也”遂為千古不易之明訓也。

    啟蒙主義武斷判定近現代文明為進步人道而古代文明為落后、反人道,乃囿于西方古典文明的若干顯著缺點(譬如希臘羅馬奴隸制文明、中古基督教文明黷武黷神、不恤民生之苛政等)而深陷成見,秉此以偏概全之論,判定一切古典文明為僵化、落后、反人道,同時自我吹噓“近現代”為進步、人道、自由、民主等空洞概念以為華麗標簽。

    稍早的但丁、馬基雅弗利、蒙田、維柯等歷史哲學大師,較晚近的西方浪漫主義史學(赫爾德、歌德、席勒等)、經驗主義、人文主義史學(利奧波德·蘭克、狄爾泰、斯賓格勒、湯因比等)諸多思想流派,均對啟蒙主義的獨斷論有深刻批判與徹底反省,“西方中心論”遂終結。

    可恨中國的全盤西化論者,迫于清末國困民窮之危機,對西方啟蒙主義武斷學說不加深察就一味崇信之,遂誤判華夏民主制之天子、諸侯、群臣、萬民分權制衡、全社會自我克制、體恤民生民情之民權法治主義,為“君權專制主義”,近代學術草率之間將此萬年綿延的有序主義、精英主義、社群主義之偉大民主傳統全面毀棄,近現代政治經濟遂落入“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體制困局中,不亦一大悲劇耶?!

    余觀當代中國的大多數學者,仍困守“啟蒙-實證主義”概念、體系、智慧的困局中,無以自振也。

    民國初年,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所謂“二重證據法”,如今在對原始文獻的詳密研讀和地下出土器物的考古研究中,已然獲得不可傾搖的確切證據:中華文明在炎黃堯舜時代所奠立的大同推舉制和夏商周所建構的聯邦王制,不僅是華夏有序民主的偉大憲法制度,更是全球史上最完備的民治、法治、德治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

    學者最重詳密、完備地占有原始文獻,進而依據一定價值信念以及某個社會現象,在歷史與現實中一再出現的幾率,給出合理并具啟發性的解釋。

    不幸,現當代中國偏頗片面地引進了西方近代學術分科、分專業進行研究的孤陋寡聞的體制,當代學者根本無暇對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背后深廣的文獻依據進行周詳研習、探究,就貿然采信某一學科內外種種固陋之見,以為“早有定論”,遂在錯誤結論(偏頗成見)基礎上開始鉆研,如此疊床架屋、沙上聚塔、一觸即潰,最后誤人誤己、謬種流傳也。

    譬如本書所論之華夏文明大一統傳播之內在秩序——古典憲政體系等深層機制問題,讀者只要細心捧讀《十三經注疏》、《史記》和希羅多德《歷史》、李維《羅馬建城史》等名著一遍或兩遍,再對照當代全球文明之深刻問題,古典文明之真相立即清晰浮現,康梁、章蔡、胡陳等近代名流胡亂沿襲滿清“瑣細考據、破碎大道”之陋習與西方啟蒙主義、實證主義之淺陋成說,以激烈反叛為標榜之聳動一時聽聞之種種“反傳統”胡說,一一不攻自破也!

    再譬如上引之《周禮·地官司徒第二》首段文字,細讀鄭玄、賈公彥對“乃立地官司徒……以佐王安擾邦國?!敝僮⑨?,不僅可洞悉古今政教之博大精深涵義,更可廓清學術上的重重“人為謎團”:

    教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擾亦安也,言繞衍之。(鄭玄)……云“教所以親百姓”者,案《尚書·舜典》云:“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薄杏菔衔?,即《舜典》所云“敬敷五教”。又文十八年(左傳·文公十八年)云“舜臣堯,舉八元,使敷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也?!駷榘畋?,不安則散,特須安而復安,故云擾亦安也(賈公彥)。

    嗚呼!“民為邦本,不安則散”之政教道理,古今一概、中外皆同。地官司徒執掌邦教,恭敬提倡“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華夏文明此一博大政教精神軸心,嚴謹傳承自堯舜時代之“五教”傳統,進而發展出西周文明的“十二教”(引文云“周十有二”)綿密完備的文明教化體系,人民恭謹遵循這一偉大傳播秩序,妥善協調一切人際關系,則種種利益沖突、社會動蕩可大多消弭于無形,此長治久安之道,絕不亞于天子、冢宰、百官之依法行政,華夏法治、德治彼此配合協調,則文明大一統憲政教化之美、天下太平之樂,享受不盡矣!

    學者倘能尊敬于原始文獻之揭示偉大、啟迪深廣,則必深明于古今中外政教之堂奧,予以恭敬傳承并斟酌損益之、推陳出新之,則必不致陷入近現代全球文明之生態-社會-人文系統之巨大危機而難以自拔也;更不致抱持胡適所謂“歷史是一個可隨意涂抹打扮之小女孩”之惡俗實用主義而貿然割裂歷史正統;更不致如胡適學生顧頡剛等“古史辨派”所謂“層累地造成”之“古史說”而誤判古文尚書乃至眾多古籍為“偽書”:賈公彥以唐代名儒,引述古文尚書《舜典》,一字不差,且與《左傳·文公十八年》彼此印證,疑古派史學竟然誤判古文尚書乃魏晉時代王肅、梅賾等人偽造,不亦“作霧自迷”、自欺欺人之彌天大謊耶?!

    西周古典民主自治體系,與中央政府的憲政體系之法治、德治體系配合,在司徒體制上表現為鄉鄰“人民道德自治”之種種建制、措施與德治民主也。民國七賢之一、柳詒征先生《中國文化史》謂之“鄉遂制度”:

    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

    西周王朝在王畿置六鄉,每鄉有五州,每周下有五黨,每黨下有五族,每族有四閭,每閭下有五比,每比下有五家,命以公卿大夫士治理之,則聯邦王制之治理,滲透到每一家庭,全邦國之整齊劃一、凝聚向心,不言自明也。鄭玄解上引“鄉老……每族上士一人”曰:“老,尊稱也。王置六鄉,則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內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鄉之教,其要為民,是以屬之鄉焉?!比谖髦芄僦浦械匚蛔罡?,但并非虛職,除了在中央政府(朝廷)輔佐天子、主持道義輿論、監察六卿官府行政外,還分身任職于地方自治,配合司徒府在地方(六鄉)推行教化,西周德治之精神,遵循法治軌道,一一灌溉凝聚于每一家庭、社會每一細胞也。

    司徒府還下設師氏(教化官)、保氏(勸諫督察天子朝廷之保傅官)、司諫(勸諫百官萬民)、司救(糾百官萬民之過)、調人(調解民眾糾紛)、媒氏(和合男女以婚配)、司市(管理市場)、質人(負責平定物價)、廛人(管理房屋租賃)、胥師(維護市場秩序)、泉府(征收市場稅)、司門(管理城門)、司關(稽征關稅)……乃至土均(管理土地賦稅)、草人(管理農田除草施肥)、稻人(管理稻種及耕作)、山虞(管理山脈養護及出產)、林衡(管理林木及出產)、川衡(管理江河及出產)、澤虞(管理湖泊、濕地)、跡人(管理禽獸)、司稼(管理播種谷物)等四五十種大小官職,人類公共生活可謂巨細無遺地被網羅治理,其中師氏、保傅、司諫、司救、調人、媒氏等官職最緊要:民受教則仁義立、天下安;保傅、司諫、司救、調人、媒氏等均為“師氏”之推行教化之佐助、配合者,天子、朝廷、百官、萬民有過錯則勸諫補救之,有糾紛則調解安撫之,男女婚配時則予以紹介、中保之,民事治理之細密完備,可謂全球獨步、舉世無雙也。

    鄭玄解“保氏”曰:“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贝笤?!鄭玄解經之鞭辟入里也:宇宙之太平,全在自然秩序(道)不受人為干擾之正常運行;人生之安定,全在人文秩序(德)之循序擴展;余讀經至此,慨然批注曰:“人有道則安,無道則亡。大矣哉!”

    司徒府以教(教化、德治)、治(法律、法治)、政(政策、民治)、令(行政命令,官治)之四重憲政體系,構筑起一個無比綿密的民主自治主義的古典憲法制度體系與大一統文明傳播機制,在此體系的基礎上,巍然樹立起天子、三公、三孤、冢宰、司徒、師氏、保氏、百官、萬民之間彼此制衡的憲法制度大廈和公共服務體系,有效確保了西周文明的長期繁榮昌盛。

    西周教化制度以“十二教”聞名。堯舜時代之五教體系,乃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樹立天地人倫之大、奠定人類社群之安者,以此;西周文明之“十二教”體系,則在五教基礎上,特為引申、增廣,更趨細密完備也:

    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大司徒府眾教化官,以十二教之文明大一統傳播秩序,曉喻萬民以公共生活之準則、規矩,構成一個極其綿密而完善的文明教化、社會公德教育的博大體系:

    首先,以祭祀天地祖先圣賢之謹嚴禮制,教育萬民恭敬之儀,上至天子、諸侯,下至百官、萬民,無不恭敬謹嚴地進行祭祀大典,天下人民從莊嚴典儀中感恩于宇宙慈惠生養萬物、祖先圣賢創造文明之莫大恩惠,進而領悟自身的公共責任,所以臨事必不茍且馬虎。

    其次,以鄉射飲酒、尊老慈幼之禮(陽禮)訓導人民,教育人民懂得行仁講讓才能造成萬物發達的興旺局面(陽者生也),爭奪相殺則人類必自取滅亡的根本仁義大道,則人民遭遇利益沖突,必然盡量和解而不爭斗。

    第三,以男女親愛之禮(陰禮)教育人民,訓導人民懂得:男歡女愛之情背后,乃天地生養萬民之宇宙法則在隱秘處(陰)為之主宰,男女彼此相愛、相敬如賓,實則是履行生養繁育的道德責任,如此內無曠怨、外無愁悶,弗洛伊德所謂情欲壓抑導致精神疾病的問題亦大為緩解、疏導之。

    第四,以音樂之禮教育人民,使之體悟宇宙一體、天下一家之萬物生命之和諧、自由、美麗,人民從廟堂音樂之崇高悠遠、鄉間歌詩之純真質樸,進一步懂得彼此協調才得以生存之人類大道,則人民必不乖戾放蕩。

    第五,以君臣父子之儀禮來分辨社會等級,訓導人民懂得: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師生、朋友之間,乃天地宇宙間最根本的人倫秩序,一切公共事業、社群生活的有序展開,都無法繞開、廢棄這博大而溫存的秩序而能正常進行,人民習得尊老慈幼之禮教,就能蕩滌自私貪欲之主宰,必不越位錯亂。

    第六,以優美風俗教育人民,則天下人民必有廉恥之心,居官不貪、行商不奸,不為茍且鄙?。ㄍ担┲?。

    第七,以王法之尊、刑法之嚴、百官執法之細密、國法科條之完備,時時訓誡威震不法奸民(虣,兇暴),王法之森嚴律條以及嚴正的法制教育,預先杜絕了官府的腐敗和人民的作奸犯科。

    第八,以每年正月懸治法于王宮觀闕(象魏)時訓誡百官的誓詞“各修乃職,各守乃德,失職叛教,則國有常刑”,來訓誨、教育人民守德仁愛、彼此撫恤,則處災厄時必能奮力自救而不荒怠。

    第九,以飲食、服飾、居室之度數規制,時時教育人民守其本分,時時嚴禁苛責豪富大貴之家,禁止競相奢華、嚴防奢侈委靡風氣,人民必知足常樂。

    第十,推舉父子相繼之“世家”傳承受業之職業道德,士農工商之“四民”世代以美德維系其道藝,同時又開辦國家教育(太學),使四民子弟可入學而授官,父守其業,民不會失業喪德,而子受國學、拜國恩、得朝廷委派為官,則子弟前途更加光明。

    第十一,賢德之人受爵拜官,天子恭敬拜揖卿大夫,拜托平民以國事,則萬民景仰,人心思齊,人民必慎守其道德、弘揚其善良、思慕追隨不盡。

    第十二,有功之人受國祿封賞,天下萬民,人人圖報國家、建功立業,必奮力興作其事業,使百業興旺、國家昌盛、人民富足也。

    西周文明教化之偉大優美,由此“十二教”可窺一斑:舉凡祭祀天地祖先圣賢之宗教神圣典儀、尊老慈幼之鄉俗淳樸儀禮、男女親愛匹合之婚嫁之禮、廟堂升歌之雅頌樂教、君臣父子之倫常大義、社群生活之和諧恭敬、父承子繼之職業道德、舉賢任能之民選制度及公共道德評價、預防違法亂紀之法制教育等等,一一細密網羅于其中,可謂高下并舉、巨細無遺、絲絲入扣,將人類社群生活與公共事業的準則、規矩,全在優美而深湛的禮儀規制中一一加以溫存體現,西周文明,可謂人類文明之巔峰,乃人類公共秩序之翹楚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