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秉義《易經圖典精華》
長久以來,總覺得對六經之首的《易經》理解得非常膚淺,僅能就孔子《易傳》、熊十力先生《乾坤衍》的人文哲理進行解讀,卻對經文的主體部分——經卦體系不甚了了,而幾種著名的《周易譯注》(周振甫1991年中華書局版和黃壽祺、張善文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也不得要領(黃、張譯注本略好)。直到常秉義先生《易經圖典精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問世,拜讀之下,《大易》之精髓才豁然開朗,且越讀越明白,頗有攀登人類智慧巔峰之樂。
常秉義援引《史記·儒林列傳》對易學源流的記載,斷定孔子易學六傳至田何,七傳至丁將軍,八傳至田王孫,九傳至孟喜,十傳至焦延壽,十一傳至京房。漢末政亂,京房參政遇禍早亡,僅存《京氏易傳》殘編。唯一保存完整的孔子易學,是第十傳焦延壽的《焦氏易林》。
東漢易學失去正傳,先秦、西漢易學一以貫之、活潑無礙、運舞不休的象數體系,出自孔門正宗董仲舒等人的陰陽災變之學,也一并失傳?!督故弦琢帧凡槐涣腥虢洸?,而被列為“歷數”、“五行”、“蓍龜”、“術數”類,易學成了無本之木,《大易》正統可謂沉寂2000多年!
東漢馬融、鄭玄、荀爽、虞翻所代表的“東漢易”、“空談易理”之王弼易學等,均被常秉義斥為“旁門左道”、“不倫不類、繁瑣之至”:
這就是兩漢之交易學傳承史上出現的斷層現象,然而卻徹底改變了先秦易道達兩千年之久。所謂漢《易》,乃東漢之《易》;所謂宋儒之《易》理,乃義理,而非《易》理。歷史上盡管易著多達三千部,但愈傳愈晦?!?
常先生所言,實乃振聾發聵、石破天驚之論也!學貴傳承,最忌斷裂,一旦斷裂,數千載接續不上:秦之焚書坑儒、清編四庫之暗中燒書、新文化之打倒孔家店、文革之打砸搶燒,均為人類文明之奇禍,于今細品《易經》傳播史,即可窺一斑也!
蒼天獨惠存亡絕續者。
辜鴻銘、陳寅恪、柳詒征、梁漱溟、錢穆先生等“民國七賢”,傲然屹立于西化狂流中而不倒、毅然傳承華夏文明之正統,其豐功偉業,深深惠及全民族、全人類,不亦大哉!
在《易經》傳播史上,清光緒進士、著名易學家尚秉和(1870-1950)節之先生,對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加以注釋的《焦氏易林注》以及《焦氏易詁》、《周易古筮考》、《周易尚氏學》,就成為獨傳先秦、西漢易學正宗的僅存碩果;其私淑弟子常秉義所著《易經圖典精華》,亦可謂擅長發揮乃師獨學秘技而又有所增益者也。
常秉義的《易經圖典精華》窮搜冥索古今易經圖典,予以恰切精熟之詮釋、發揮,把自伏羲《河圖》以來中華民族的宇宙觀、生命觀、自然觀、社會歷史觀、人生觀等等至高的哲思智慧,與現代物理學的精湛觀測成果、“科學易”思潮等一一融會貫通,揭示出易經古圖所蘊含的、萃取天地人宇宙精華的人類巔峰智慧,簡要概括之,可稱“天人合一的大全息理論”、“大一統的時空運動結構”與“周天公度全息模式”等。
西方哲學片斷觀察、推導而成的演繹、歸納等數理邏輯,至此,完全被吸納在太極陰陽、八卦九宮、觀象授時、天人交接、音律協調等“大一統”宇宙-人文秩序中,所謂自然哲學、歷史哲學等諸多疑難,至此迎刃而解、渙然冰釋、光明普照了。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