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探究天文-地文-人文之間密切吻合的大一統宇宙生命秩序,必須懂得一個能鐫刻、雕鏤出全球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風貌的重要天文學概念——“歲差”以及“歲差紀年法”。杰出的天文學家蘇宜,在《天文學新概論》中比較詳細地解釋了“歲差”這一概念及其“歲差運動”的產生:
地球自轉軸是傾斜的,地球又不是正球體,根據剛體轉動的力學原理,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自轉軸有被“扶正”的趨勢。但轉動著的地球產生一種抗力,使地球自轉軸不但不會被扶正,還要保持傾角不變,繞著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緩緩旋轉,掃過一個圓錐面,旋轉一周是26000年。這一運動稱為地球自轉軸進動。地軸進動時,與黃道面的傾斜的傾角不變,但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交線要在黃道面上緩緩移動,造成春分點不斷西移,每26000年移動一圈……使得以節氣為準的回歸年短于真正的地球公轉周期恒星年,約短20分鐘,這一現象稱為歲差?!瓪q差與地軸進動是同一物理機制引起的,有時也把兩者及同一機制引起的其他現象,統稱為歲差。
建立在歲差紀年原理上的推算歷史年代的方法,稱“歲差紀年法”。依據歲差紀年法,中國史、世界史上的許多謎團,能一掃而清,清末民初疑古辨偽學派因學養不足和受“倭奴漢學”誤導而懷疑諸多古籍是偽造的迷霧也澄清了。
南宋 馬麟 道統五祖像(帝堯)
堯舜一覽眾山?。焊鶕x朝天文學家虞喜(281-356年)在《宋史·律歷志》所言:“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依據“歲差紀年法”可推知:堯帝所處的時代,當距虞喜所處年代,約2700年前,亦即:距虞喜39-49歲盛年期的326-336年,上推2700年,約略可知:堯帝所處年代,應為公元前2374-前2364年前后,與北宋哲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推算堯帝即位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相差僅7年。綜合邵雍和我的推算,堯帝活躍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370年前后。
冬至日的中天星宿為昴星(金牛座),與《尚書·堯典》所記完全一致,這就是“歲差紀年法”的應用。
在著名英國學者、建筑工程師羅伯特·包維爾(Robert Bauval)與艾·阿爾伯特在1995出版的著作《獵戶座之謎:破譯大金字塔的終極秘密:面向眾神的居所》的“附錄二”中,包維爾著有專文《歲差》,對“歲差”的解釋更為簡明:
太陽和月亮會對地球產生引力,導致其在一個圓圈內產生“晃動”,稱為歲差。理解歲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地球想象成一有著26000年晃動周期的陀螺?!瓕虐<叭藖碚f,在注意到歲差現象所帶來的一種相似運動——指定的星體或星座以每一個世紀1度23分的角度順著黃道朝太陽“東邊”移動之后,要推算出一個星系或星體26000年的周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叭说摹@套歷法在金字塔時代之前就已經相當成熟了?!@表示他們曾通過將太陽的黃道軌道等分為360個單位或“度數”來確定一日。
由于懂得了歲差紀年法的存在,我們可以獲知了多個有關人類起源、新石器農業革命與文明進展的重要歷史認知:
第一,太陽、月亮以及星辰(太古五星等)所代表的偉大天文宇宙學系統,在人類文明生活中,自始至終占據著無與倫比的主宰地位。
堯舜即位之初,先要“璇璣玉衡”的理據,在此。
中國人把日月星,稱為“三光”。
太陽和月亮以及星辰的巨大引力,竟然把地球自轉軸都牽扯得左右晃動,盡管費時26000年才晃動回原點,足見每天君臨人類頭頂的日月星辰威力之浩大!
中國古人的偉大敬天信仰,一方面恰如其分地強調了大自然對人類生活的主宰作用,恰如其分地凸現了天地人大一統宇宙生命秩序的完整性、協調性、合理性與和諧性,一方面又避免了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等地中海文明對“天神意志”的過分推崇,敬天保民為宗旨的伏羲《河圖》確為遠古最高哲學智慧的代表。
第二,遠古文明偉大燦爛的天文學、歷法學、氣象學、地理學、生物學(物候學)、科學哲學、天地人大一統的宇宙生命哲學等,奠定了遠古農業文明及科技水平的高超、精密、完備。
中國人、埃及人、瑪雅人等遠古人類,通過精密的觀察與探究,精準掌握了“歲差”科學,進而確立起每個回歸年的歲時、節氣等一切重要的歷法起始點、節律、回歸點等天文歷法體系,大地上的“時憲”、“憲書”(中國舊稱皇歷)緊緊跟隨因地球軸細微偏移而產生的歲差運動而提前調整、措置。
伏羲、炎黃、堯舜等專門指定天文歷法官予以觀測、記錄、整理、頒布,用來指導農耕;故而,遠古人類憑借對北天級上特別明亮的諸星體的變化,來確立人間每年變化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四至”的節氣點,久而久之,觀測、記錄、整理、提煉天地人大一統規律的科學活動、哲學活動,直接哺育了人類文明、中華文明的偉大誕生!
第三,由此可推出根本的哲學結論與文明定位:離開天,人無法獨自生存下去、繁榮起來。近代工業文明,殉人欲而滅天理,只能自取滅亡。人類文明的起源與不斷進步,始終在日月五星(太古七星)所代表的宇宙大自然秩序的約束、協調、啟迪、造就、輝麗之下!
安德魯·柯林斯,依次實地考察、逐個分析了距今17000年“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浪潮下各原始文明遺址后,論道:
我可以非常確定地說,這些早期新石器時代定居在土耳其東南部的人,對北方的關注,在拜星教徒的宗教儀式中也有反映。拜星教徒不僅崇拜太古七星和黃道十二宮,還是杰出的天文學家?!瓕Π菪墙掏蕉?,北方就是最偉大的神,他是光和能量的源泉,是亡魂的歸宿,是朝圣和禱告的方向。他們重視北極星,因為它標志著北方天極的位置,所有星星都以它為中心旋轉。
閱讀上述考古發現與文明史料,你會油然而生“萬物一體、人類一家、古今一如”之感,亦即孔子在《禮記·禮運》中所揭示的“全球大同”的崇高理想:“圣人耐以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亦即:無論古今中外,不分儒道佛耶回諸教義之種種分歧,人類仰頭望天、俯察大地、內省自身,就會合理地發現自身生活的根基。
太古七星,中國《尚書》謂之“七正”,在北天極、黃道等固定軌道上運行、升降、旋轉不息,把光明、能量、合理生活的奧秘(文明)不斷賜予大自然的造物——人類。人類領悟這天地人大一統生命秩序,遵循孔子《論語》所揭示的文明秩序:“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則浩瀚光明、美麗星辰、廣大生命,就會不斷照拂、幸福著每個人的生活!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