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知天(宇宙)者,乃能知人生,反之亦然。
天與人,在本體同一、在交光互照中,彼此成就。
不朽的經典《論語》載曰:“子曰:予欲無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被中國幼童誦讀近千年的蒙學經典《三字經》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倍昧恕皻q差紀年法”,我們才能深切體會這些經典警句的深刻涵義:天者,日月星天之運行也,浩瀚不息,一刻不停;人者,順應“天行”,不斷奮進,又不斷解脫,伴隨宇宙韻律而舞蹈者也。
以片刻的靜止角度看,天地人變動不居,無物常駐,連地球自轉軸都如陀螺一般在26000年間搖擺晃動!一切執著,豈不荒唐!以萬化奔騰不息的角度看,也就是莊子所謂“以天下而觀天下”,而不是“以一己一毫一末的角度、瞬息暫停的角度來觀看天下”,則萬象流轉變動之中,有永恒不變者在——道在、四時在、仁義在!
故而孔子在川上嘆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不舍常道者,就在流動無常之中!惟如宇宙一樣強大、星辰一樣浩瀚無聲者,乃能順應天行,獲得永生!
安德魯·柯林斯論“歲差宇宙周期”曰:
由于地軸的改變,地球就如同一個陀螺般緩慢地搖動,因此恒星的相對位置也產生了偏移,速度差不多每72年移動一度,一個循環周期需要25770年,不過通常取26000年作為近似值。而其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黃道十二宮和夜空中所有星星相對黃道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改變。
除了會引起所謂的“分點歲差”(指二分點沿著黃道平面向西的緩慢移動,它由地球中軸旋轉的歲差而造成,并導致二分點每個恒星年都提前出現。分點歲差出現的差率為每年50·27弧秒,一個完整的歲差需要25770年)現象,地球軸線的變動還會引起北部天級的位置改變……與此同時,少數主要的星星會非常緩慢地按照螺旋狀軌跡,進入和移出極點的位置。
如今的北部極星是北極星,小熊座中最明亮的一顆恒星。但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金字塔時代之前,北部極星是右樞星(即紫微右樞一,天龍座а),天龍座中的一顆星。我請求我的同事羅德尼·黑爾把所需數據和坐標,輸入電腦程序“天球3·6”(Sky globe 3·6)之中……我們發現公元前9500年時,北部天級附近沒有充當北極星的恒星,當時極點在武仙座之內。
將天象倒退至公元前11000年,這時的北極星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一顆恒星—織女星。從前13000年開始,它就位于天空的北極點,持續了近2000年,當時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處于上個冰河時代的末期,舊石器時代后期的人類還過著游牧和采集的生活。
蘇宜在《天文學新概論》中,更細致討論了歲差宇宙大一統周期運動的兩個重要后果:
地軸進動使天極不能固定在某一個恒星位置,而是在天球上沿一個小圓繞黃極做緩慢移動,小圓的半徑是黃赤交角23·5度,約26000年移動一周?,F在北天極在小熊座a位置,它就是現在的北極星。公元前3000年,北極星是天龍座a;(到了)公元14000年,北天第二亮星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由于歲差運動)星圖和星表中的恒星位置數據都要標記相應的年代……所標記的年代稱為歷元,一般每50年更換一次?!瓏栏裾f來,任何天體的赤經、赤緯和黃經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春分點西移和回歸年縮短,都是同一機制引起的……當代春分點已從古希臘時代的白羊座移向了現在雙魚座靠近寶瓶座的地方,也是歲差引起的結果。
經過電腦程序“天球3·5”(Sky globe 3·6)的推演計算,我們得知:距今11500年前的北天極上,北極星的位置是一片空白,只有鄰近的天鵝座尤其是其中最亮的恒星——天津四,每晚自東北偏北升起,自西北偏北落下。
土耳其東南部的神廟遺址都朝向天津四升起、落下的方向。天鵝座位于銀河的中間,把守著銀河的大裂縫(Great Rift),如同飛臨河流的入???,而新星恰在此處誕生!
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天龍座、小熊座、織女星等分布在銀河周邊,把守著天河——靈魂的渡口、天堂的大門。
天津四的拉丁文是Os rosae意為“玫瑰的臉”,代表愛與忠誠。在拜星教祭祀北方神明的儀式中,有一個環節就是“嗅聞玫瑰”,然后向著“玫瑰十字架”(裝飾著玫瑰的十字架,天鵝座又稱北十字星)念誦咒文。法國主教圣格里高里(St.Gregory,544-595)寫有《踏上星辰的旅途》一書,不僅教導修士們利用星座確定時間,更把天鵝座與十字架上耶穌的受難與復活升天聯系在一起。
銀河東南岸海豚座的海豚形象,代表希臘字母第一個а,而銀河西北偏北岸的天琴座形象,代表希臘字母最后一個Ω,中間的紐帶就是天鵝座的“北十字星”,寓含“開始即結束”的神秘意義。
古代文明普遍把北天極視為浩瀚天宇的支點,宇宙圍繞著北天極旋轉,而土耳其哥貝克力遺址的意思就是“世界之臍”,它朝向北天極、天津四,象征著地球通過它這一肚臍、臍帶,可以從宇宙的創造力中不斷汲取生命之所需。
安德魯·柯林斯考察了歐亞北美大陸的眾多原始遺址后發現,公元前15000年即距今17000年,“舊石器時代的居民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宇宙論體系,并一直保存到現代”。
我立即聯想起,造詣深厚的著名天文學家伊世同,在2009年第6期《中國國家天文》上,作為遺著發表的杰出文章《夏之神——端午節的故事》中的觀點:一個發源于北方高緯度地區的居民群落,在24500年前,能夠對二十八宿恒星體系及其“偕日出”現象,進行清晰而系統的觀測、記錄,后來因近冰期的來臨,這些居民由高寒的高緯度地區,遷居較溫暖的中低緯度地帶和四季鮮明交替的地區(譬如華夏中原地區等)。
綜合伊世同與安德魯·柯林斯的觀點,我推斷出:這些遠古居民,應是華夏族裔乃至東北亞各族裔、北美印第安族裔、瑪雅族裔、蒙古族裔的祖先,這些居民中的一部分(中國人),進而提出了“太極陰陽”的宇宙觀念,而這一“完整的宇宙論體系”,就是伏羲《河圖》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偉大哲學體系。
歲差紀年法以及天文考古學,把人類史推進到距今17000-26000年前,推進到日月星光啟照文明的美麗年代!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