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隨筆之二十七——從伏羲河圖到海德格爾四重世界
    毛峰
    2016年04月19日

    太初有道,道以圖示。宇宙之道者,天地秩序、自然生態、人文軌儀之所出也;神者,非實存,乃人面對宇宙運行、自然生態以及天人互動之奇妙莫測,感慨之謂也;人者,承天立地、創制文明、確立人倫之生命也;圖者,表征古今中外、薈萃天地神人之大一統文明秩序者也,其源甚古,曰“河圖”。

    孔子《大易·系辭》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上古三皇之第一皇伏羲(包犧氏),率眾漁獵,在黃河中游獲得一匹龍首馬身的神獸“龍馬”,此獸背上有一幅圖案,即古《河圖》。
    伏羲即用此圖案草創了中國最原始的文字書契與中國最古老的哲學體系,中華文明由此誕生!

    《河圖》乃中華文明的哲學智慧、科學觀測與天文紀錄、人文傳播之最高圖式,專家以為: “‘圖’(河圖)、‘書’(洛書)所寓陰陽數理,諒非古人虛創,蓋為古代文明所產生的數學、哲理觀念”。

    朱熹(1130-1200)《河圖贊》曰:“河之圖兮開天地賾,五十有五兮陰陽相索。惟皇昊羲兮肇端乎神,盡心妙契兮不知其千萬年之隔!”

    觀最古《河圖》,實乃宇宙生命大一統之道,猶如鮮花鋪展于水面,猶如星辰燦爛綻放于夜晚之蒼穹,真美麗無比也;其圓轉、流通之奧秘秩序,誠宇宙生命浩然不息運行之瑰麗圖示:

    由圓形的古《河圖》轉換,變異為方形,即《洛書》,象征著宇宙由大道混沌、詩意朦朧的氣態-流動態,向陰陽分判、彼此對待的固態演進。

    以我創立的文明傳播學的角度觀之,《河圖》實乃上古人類對天地萬物、宇宙萬象、文明傳播進程的哲學概括:圖中一、三、五、七、九,乃天德奮進的宇宙陽剛之氣,創生萬物之“天數”,二、四、六、八、十則象征著地德包容的宇宙陰柔之氣,化育萬物之“地數”,前者累加為二十五,后者累加為三十,合為五十五。其間,陰陽二氣、剛柔二性、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東南西北之方位錯綜推演,即為“河圖”圖式及其基本寓意。

    朱熹詩云“盡心妙契兮不知其千萬年之隔”,即筆者所謂“古今中外宇宙生命之大統一、“大一統之家園感”之詩意描繪也。

    在以中西兩大文明體系為代表的全球文明中,西方文明肇始自古希臘羅馬時代,中經基督教、近代人文主義諸階段,目前成為在全球獲最廣泛傳播的文明體系,而無論其價值理念,還是其典章制度,雖與中華文明體系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但在河圖易經模式——“全人類價值統一”的文明傳播學視域、模式觀照下,運用當代闡釋學的“視界融合”的理論、方法進行對話、交流、相互詮釋,我們獲得重要發現——

    西方文明體系,不僅不與中華文明體系相抵觸,恰恰相反,其與中華文明體系之契合,達到如此之深廣程度,使我們不得不贊嘆:

    全人類在血緣、文化、價值上的高度統一,而領悟這種偉大統一的途徑,就是朱熹所謂的“盡心妙契”或陳寅恪先生所謂“同情之了解”,思想者必須超越近代學科體系對某一論題的人為區隔或論者個體經驗之種種先入為主的近代局限乃至偏見而躍入與萬物生命淵深而靈動的對話之中。

    筆者深深契合于德國現代著名作家卡爾·克勞斯之名言“起源即目標”:宇宙萬象,恰如《太極河圖》之陰陽合抱、首尾相交,對立兩極必相通、相合,乃為“圓成”,即在協調、統一、和諧(圖式為圓型)中成熟、成就。近代啟蒙主義歷史哲學之“一元單進”模式,即人類由“原始社會”單線演進為“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等圖式,早已被當代學術思想所否棄、所拒絕。因此,在中華文明價值圖式的基礎上,融會中西古今文明傳播之圖式,有可能產生出更具洞察力和解釋力的傳播學的基本模式。

    簡略地說,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是“神-人”之間交互傳遞價值的二元傳播模式;作為西方文明另一源頭的基督教文明,則是“上帝-神子耶穌及其所創立的教會-人”的三元傳播模式;近代文藝復興、啟蒙主義則是“自然-人”單元傳播模式,啟蒙運動以及近代西方哲學主流,把古希臘“神-人”模式逐步抽空、改造為“自然-人”的單一傳播模式,把“神”抽空、偷換為近代物理學意義上的“自然”,這一“自然”與“人性”在哲學上被等量齊觀,自然、人生的終極格局,都是人力所能認識和操控的,這實際上抹殺了“神”作為西方文明基本傳播模式中最本源、最超越、最根基性的一級,西方近現代文明因此陷入尼采所謂的“上帝死了,是我們把他殺了!”這一價值空虛的傳播模式、亦即“傳播空洞”中難以自拔。所謂傳播空洞,指在啟蒙單向度思維模式下,個人和群體從事文明傳播行為時,其傳播的內容、核心,缺乏具有統一指向的、共享、互動的價值生成模式,而“傳播”的本義即為共享,不能共享價值的文明傳播,往往造成文明活動的一系列災難,譬如目前蔓延全球的生態危機、恐怖主義、政治對立、文化退步、道德危機、軍事沖突等等巨大問題。

    有鑒于現代西方文明的價值空虛,德國現代偉大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吸收東方哲學尤其是中國道家、禪宗哲學中的一些觀念和圖式,在重新闡釋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地、神、人”的所謂“四重世界整體”的宇宙結構圖式,可謂當代人文學術思想重建文明傳播之價值圖式的最重要嘗試之一。

    1935至1936年間,海德格爾在弗萊堡、蘇黎世、法蘭克福等地做了幾次演講,總名為《藝術作品的本源》,這些演講引起聽眾狂熱的興趣,哲學名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稱之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在這組演講中,海德格爾通過對古希臘哲學的回溯、詮釋,通過對西方近代哲學的尖銳批判,尤其是通過對凡高畫作《農鞋》和希臘神廟那力透紙背、卓絕今古的觀照,無比鮮明地把“自然”詮釋為“涌現”,即在“大地”上“建立”起一個神性照耀的“世界”;在大地之隱遁、遮蔽傾向與世界的澄明、解蔽傾向之間的“原始爭執”中,敞開著無比鮮活的、生機勃勃的自由空間,而這一空間恰恰是“一個歷史性民族”之“命運”的“敞開狀態”,亦即文明。

    海德格爾在1950年的演講《語言》和1953年的《詩歌中的語言》、1957-1958年的《語言的本質》等演講中,憑對特拉克爾、格奧爾格、荷爾德林等偉大德語詩人的卓越詮釋,進一步深化這一思路,將天、地、人、神,稱為具有內在統一的四重整體,即“世界”。海德格爾徑直用老子哲學亦即中國文化的最高概念——“道”來稱呼、描繪他所謂的“源初存在”、“思之路途”、“產生一切道路的道路”,鮮明拒絕用理性、精神、理由、意義、邏格斯等這些西方哲學的慣常概念來表達自己的運思。他以“相互面對”來形容天、地、神、人這四重世界整體之間彼此照面、彼此通達的“被照亮的自由之境”,而西方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主客對峙的運思模式被徹底擯棄了。

    伽達默爾在自傳《哲學生涯》中對此評論說:“沒有誰像海德格爾那樣考慮得如此深遠:人類歷史將終止于今天的技術文明;應當為直接從希臘思想中建立起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大地主宰(思)而奮斗。沒有誰敢于像他那樣,在不合傳統(哲學)概念的搖晃地基上,第一次從遠方、從其他文化特別是亞洲文化的人類經驗中,把我們自己經驗的可能性呈現出來?!?

    伽達莫爾之現象學的詮釋學,由此建立。

    中華文明、中國哲學的巨大可能性,亦從“西方經驗”中,被照亮、開掘、激發出來!

    令人驚訝地是:海德格爾對中國哲學提出如此深邃而富原創性的洞見、借用和詮釋,卻無法成為中國人文思想界對自身偉大傳統進行現代詮釋的主導模式,海氏哲學在中國短暫熱鬧一陣后,便歸沉寂。

    除少數努力以外,大多數沒出息的中國當代學者,繼續去照搬、追隨、抄襲、仰慕西方學界時下各種“曲學阿世”之實用理論、美名曰“自由-實證主義”的煩瑣分析模式,海德格爾博大哲學之思,幾成絕響。

    中國人若肯潛心細讀海氏哲學,就可以發現:所謂“存在”之“既遮蔽又澄明地到來”,所謂“大地與世界的原始爭執”,所謂“一切都是道路”,所謂“天地神人”四重世界整體,所謂“相互面對、彼此通達、被照亮的自由之境”等等,不多不少,恰恰就是孔子《大易·系辭》的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之哲學描繪,而老子道家之所謂“道”、孔子儒家所謂“朝聞夕死”之“道”,諸子百家所謂“太素”之類,均從這一偉大洞見和價值圖式中噴薄而出!

    細玩全球哲學史上最精美的哲學散文之一的孔子《易傳·系辭》(易傳)之言,海氏之深刻晦澀洞見,如朗朗日光照耀下之花朵含苞,茁然而怒放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魂幰魂栔^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之業大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這是一幅多么光明瑰麗之宇宙生息圖!

    海氏所謂“天地神人”四重世界的偉大燦爛整體,均囊括其中也。

    今不惴淺陋,試予翻譯、詮釋之:

    天地之廣大,正與《易》道之廣大相配。天之道(天文)燦若光明,地之道(地理)幽邃如海,一幽一明,恰如海氏所謂“既遮蔽又澄明之存在本身”;淵源于太始(乾)之陽剛,回溯于太陰(坤)之終局,參透死生奧妙;精氣凝為物象,游魂昭示變化,鬼神之狀態不過如此;知識周備就可以細察萬物(如西方科學技術)、通達道德就可以協和天下(如東方人文學術)。磅礴運行而不橫行失道(如中華古典文明),安于大地之生成流轉(如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之流變學說)而敦行不怠于仁義諸德(如古羅馬“哲學王”馬可·奧勒留之斯多亞哲學),所以能博愛于天人、古今等一切人為之對待分別。

    宇宙大道之運行,全寓于一陰一陽之莫測變化。善良之行可繼此道;本然之性可成此道。此道顯現于仁愛之德,蘊藏于萬物之形,鼓舞著、成就著萬物,卻不分擔圣人追求真理之種種憂患。盛大優美的天地之道、宇宙之德,何其莊嚴崇高!豐富包含生命百態,真是偉大的事業;日日生成、流轉、更新,真是盛大的德性;生成復生成、流轉復流轉、變化復變化,真是變易轉化之大道;成天象之剛健,叫“乾”;顯大地之法則,叫“坤”;推演《大易》之象數圖式到極致,就能預知未來;通古今之變化規律,就可從事偉大的文明事業;陰陽不測、凝聚萬有之大化,微妙運行、奇妙無比,就是神!

    本此現代人文哲學的詮釋思路,伏羲《河圖易經》之大一統宇宙圖式,正包含了天地神人這四重世界整體、陰陽互動之生成流變法則、金木水火土之生態傳播要素、仁義禮智信之文明傳播要素,如此,幽明、始終、生死、精氣、鬼神等宇宙變化錯綜其間,演成一幅生生不息、活氣躍動之“世界秩序”(道)。

    筆者繪出此圖,將整個宇宙秩序,可分為三個大圓圈:

    最外圍一圈,是天道(天地之文)圈,包含整個宇宙的生態系統,突出凝聚為金木水火土之萬物生態條件以及人類物質生活的諸多層面。

    第二圈為神道(神文)圈,包含世界各偉大宗教體系、哲學體系所信仰、所思辯之最高存在,如古希臘之諸神、基督教之上帝、佛教之如來、伊斯蘭教之真主等一切宗教之神、一切哲學之“道”(理性、良知、邏格斯、精神、宇宙生命、存在等),這一圈是天道圈之內在主宰(神)與外在顯現(明),天道依此圈而運行,人道依此圈而樹立,乃一切自然、社會、文明之最深根基。

    最內一圈,為人道(人文)圈,內含仁義禮智信之五大文明要素,而“仁”居這一圓圈之核心,投射出文明傳播的內在價值秩序,所謂仁義禮智信,古稱“五?!?;其中,禮、義之樹立、廉恥之講求,古人(管子等)又稱之為“四維”,乃構成文明傳播之基本價值模式、精神模式、道德判斷之基礎,各項文明事業乃據此成就。

    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謂道出文明傳播機制之最深奧秘。

    從中西文明傳播的不同路徑看,禮教、理智兩維,分別孕育生長出中西兩大文明傳播機制之原型:在文明制度方面,原始民主共和制度(如炎黃時代之部落公推共主制、堯舜禪讓制、兩漢薦舉、察舉之“選舉社會”、“文治政府”、古羅馬貴族共和制等)、古希臘城邦民主制、近代三權分立、分權制衡之普選民主制等,均對文明傳播的現實產生巨大影響。

    在文明理想方面,伏羲依圖設卦、黃帝制作人文、顓頊“絕地天通”之宗教革新、堯舜禹之立德立法、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創立儒家、老莊等諸子學、經學、佛學、理學等偉大價值建樹;荷馬、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芝諾、馬可·奧勒留等偉大圣哲之設教誨人;佛陀、耶穌等圣哲之設立僧團及傳教等;當代全球社會觀念、體制之傳播僵化以及愈演愈烈之生態災難、貧富分化、正義傾覆等種種亂象,將從之獲得解脫之道、智慧之源。

    仁之內核,乃“自我獨立欲求”即“自愛”之擴充:自我欲挺立于人群、贏得尊敬,就必須親愛人倫、感通萬物,孔子稱“立”;自我欲挺拔于流俗之上,贏得愛戴,就必須上達天文之道、神文之妙,即領悟宇宙萬物、人文世界之真理,孔子稱“達”。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中國傳播學、文明傳播學上領天命、下會萬物、旁通人倫、挺拔流俗之內在價值核心,中華文明、一切文明內外傳播之深層機制、“四通八達”、八面來風、自愛愛人之道德金科、價值玉律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