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隨筆之三十——列子
    毛峰
    2016年04月19日

     

    偉大的中國哲學家列子,名列御寇,生活在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的鄭國,作為晚周諸子之一,與老子、莊子,合稱“道家三圣”,漢名儒劉向《列子敘錄》贊其學“務寵不競,合于六經”,可謂卓絕之識:道家與儒家一樣,溯源于《河圖易經》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學”,儒家偏重以“仁政”保民之憲政哲學,乃經世致用之寶典;道家偏重“清虛自守、不務競爭”的人生哲學,乃修身養性之秘籍;兩者共同構成中國本土智慧之生機主義、貴生主義的哲學基礎。

    列御寇的偉大哲學著作《列子》,長期遭到“疑古史學”代表人物胡適、顧頡剛等人以及梁啟超、馬敘倫等很多所謂“名流學者”的否定,被認為是“偽書”;這明顯屬于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所揭露的“疑古派制造的、針對諸多古籍的大量冤假錯案之一”,如今已遭到有識學界的唾棄。

    余讀《經典圖讀·列子》(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之文,甚覺列子思想之深湛精美、清新可喜,其薈萃眾家之長、整齊各派智慧的包容胸襟,似超出老子、莊子之上,頗與《呂氏春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列子》首篇“天瑞篇”,其所援引的《黃帝書》思想,即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史籍《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家”學派,馬王堆出土帛書《黃帝四經》的背面,書寫《老子道德經》,從而證明:《史記》、《漢書》所言盛行于晚周、秦漢之際的“黃老之學”,淵源甚古、學脈綿長,真確無疑;非近代疑古派史學所謂“道家為了與儒家爭勝,假托黃帝之言”之胡扯,能妖言霧霾以蔽日者也。

    列子復援引其師壺丘子林思想,形容宇宙演化進程為:太易,尚無任何物質;太初,則元氣出現;太始,元氣被賦予形式;太素,則是萬物性質確定下來的狀態。經過無數變化,清輕者升為天,重濁者降為地,“沖和氣者為人”,宇宙至此始告完成!因此列子與孔子《易傳》同一學說也:“天地之道,非陰則陽;圣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據此可知:在晚周末年、戰國初期,中國學術思想已呈融匯之勢,其中,儒家之仁義觀念、易家之剛柔陰陽、黃老道家之太易、太素諸說,交融凝為“中國世界觀”之成熟體系,而孔子晚年讀《易》后,將儒家人文哲學提升為宇宙哲學是一大關鍵,陰陽家、后世道家均由此發揮而來。

    偉大賢哲之作《列子》,暢論生死輪回,最為透徹清明,可謂薈萃百家、而又獨樹一幟者也:

    天地終乎?與我偕終?!S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精神本為蒼天賦予,人死則魂歸之;骸骨本為大地賦予,人死則“氣化清風肉化泥”,如此,則“我”乃一主觀虛構也,形滅神散、復歸天地也:何其瀟灑!

    所以列子記述,孔子在泰山,見賢人榮啟期,破衣爛衫卻鼓琴而歌,夫子乃虛心就教焉,榮夫子曰:“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何憂哉?”夫子喟然贊嘆道:“善乎!能自寬者也?!?

    某日,孔子對子貢談論說:

    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天瑞篇”最有名的故事是“杞人憂天”,有叫“長廬子”的人評論說:“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

    列子則進而評論說:“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古人對宇宙神秘、人生莫測之認識、把握,勝于今人不知多少倍也。

    《列子·黃帝篇》常有“小說家”之神韻,同時又紀錄了晚周社會、文化、學術之百態情狀:傳說黃帝即位15年后,厭倦世事,乃白日夢游“華胥之國”:“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黃帝醒來得知天下純任自然的道理,推而行之28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之國。黃帝去世,百姓號哭,思念之,200余年不輟。這段故事,實際上就是自晚周流傳至漢初的中國社會對“黃老無為政治”的艷羨、思念,漢初“文景之治”即以此“與民休息”,從而奠定兩漢400年基業,與秦政之不恤民力、不施仁政而迅速敗亡形成鮮明對照。

    老子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說,與美國總統杰佛遜“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之說、近代經濟自由主義之說暗合:即隨時警惕約束政府貪婪,搜刮民財引起社會動蕩也。

    列子風神瀟灑,能乘風而行。其見識更超群,主張“狀不必童而智童”,即外貌不必像兒童,但心智應當像兒童一樣天機活潑。

    他記敘的一個故事,千古流傳:宋有老翁善養狙(猿猴),為之家貧,乃訛眾猿曰:“與若橡栗,朝三暮四,如何?”眾猿怒。乃曰:“朝四暮三,如何?”眾猿大悅。

    大眾的智力,與眾獼猴,不相上下也。

    《列子·周穆王篇》深入探究了夢幻與真實之關系:相傳周穆王夢游神仙宮闕——清都紫微宮,聽鈞天廣樂,見上帝所居之處,美麗無比,遂不思歸國。

    待醒來,見眼前酒菜之熱氣尚未散盡呢!問身邊侍者:“我從哪里來?”左右曰:“王默存耳?!保ń隋X鐘書,字默存,典出于此)王自此“自失”三月也。神游之妙如此!

    列子認為夢幻與真實的界限難以辨認:

    “夢與不夢,臣(人)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

    由此亦可知,晚周時代普遍認為黃帝、孔丘為智慧最高者,黃帝之政治建構、孔子之人文典范,為不可企及也。

    列子記敘了一個深刻有趣的故事:秦國人逢(音鵬)氏子,少慧而壯愚,視一切均顛倒也。其父入魯求醫,過陳,遇老聃。老子說:“你怎么知道你兒子癲狂迷亂呢?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哀樂、聲色、嗅味、是非,都是顛倒的,誰能正之?你呀,干脆回家去吧!”

    舉世顛倒、錯亂、瘋狂,則“顛倒者”反而“正?!绷?。

    世人常諷余“狂”,余以《論語》孔子之言答之:“不得中行而與也,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今則亦可援引《列子》這個典故,慨然以答曰:“舉世皆癲,反目余為癲狂也!”

    余嘗乘出租車,過杏壇路與學院南路交口,昏黃而迷離之路燈下,幾個莽撞少年,赤裸上身,踩著滑板橫沖而過,不顧一切地翩然滑去;出租車司機急剎車,頗怒其“不守交通規則”。余但見這些鮮美少年,背部刺青絢爛迷人,遂安撫司機曰:“少年不懂事而已。如何與孩子講理?”

    余默然而存,心中默念老、莊、列子、博爾赫斯諸賢哲,援引以為同志,共游一夢;又孰知:此夢耶?覺耶?

    著名吉他演奏家Goran Sollscher,似乎此刻正在精美地演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清妙旋律《吉他組曲》,似乎也在安撫著受盡黑暗人世之近代折磨下的蕓蕓眾生:再也沒有毒奶粉、礦難,再也沒有金融海嘯,再也沒有武器交易、恐怖襲擊……人世的苦難層層堆疊,如山,穿越地獄、煉獄,高聳入天堂:

    今夜,九十九座雪山,高出天堂

    使我徹夜難眠。

    這是海子寫于自殺前的絕唱《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獻詩》(1989年1月16日至24日作),不朽者的美麗靈魂,洋溢在斗室之內,使我心臟疼痛、眼睛發酸。

    琴弦若命,在撥弄那虛空,如閃爍不定的波濤。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