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大易之八卦體系中,乾坤兩卦為其余六卦的根本,稱“體卦”,胡煦稱為“大父母”;震巽坎離艮兌六卦,稱“六子”。胡煦創造性地解釋孔子《彖辭》“往來上下”之說,將八卦符號,創造性地發揮為宇宙元氣(乾坤)不斷伸張、變動、演化(乾用九、坤用六)出萬千事物(六卦為象征)的鮮活生動的宇宙哲學、符號哲學體系。
胡煦夫子,予以精妙論述曰:
乾坤體也,六子用也,體之一交而用斯出矣?!痪壛咏韵登は嘟欢?,而本然之體三爻原自相等,今忽變此一爻,是所存之兩爻為體而主靜,而所變之一爻為用而主動。周公于乾坤兩卦特著用九用六之說,明此往來上下者皆為動用之爻也?!鬃印跺柁o》所由有往來上下之說,無非示人觀象之法,用以審擇主爻而已?!断祩鳌分幸凰髟偎魅?,凡皆指其動用之機而言之?!w立于內而主靜,用交于外而稱來,體言其形之似,用言其氣之通也。故全部《周易》成卦之妙全在用九用六兩節,此義不明,自漢以來,《周易》全無真解,職是故也。
全部《大易》精髓,在觀象明道。
觀象即觀八卦之象所由成立、運行之鮮活機制,胡煦《周易函書》將八卦符號所以“如此這般”設立的原委厘清了,不愧為漢唐宋明以來“孤見之明”也!
胡煦進而繪出《乾坤二體圖》和《乾坤二用圖》來圖示,八卦符號得以設立、宇宙元氣(乾坤)如何往來上下、運動,何以伸張萬物生命之不息活力。
譬如震卦,就其本體(體)而言,“乾自外來而交于坤初,則中末二爻猶然坤體,此坤往成巽、乾來成震之爻”,震卦象征著春雷陣陣、萬象萌動、時雨將至,宇宙陽剛之氣(乾)自外(太空星光、太陽光)傳導而來,大地仍在陰氣(坤)籠罩下,乾陽之氣與二陰之氣交會于初爻(事物的內部、底部),生機雖不斷灌注,但在這個宜潛藏的時-位上,常受困不得發抒,偶爾發抒則為激憤勃發之驚雷,所謂“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者是也;就萬物成形之現象(用)而言,震卦得以成立的卦象是:乾作為本體,居于初九、九二、九三之位,同時,乾剛之氣用(伸張)于坤體初爻之位(用九。實則六三之位),坤體在六二、六三之位仍保持沉靜(靜體),于是,乾陽之氣貫通于震卦之初爻(在乾體稱初九,在坤體稱用九),而在二爻、三爻(乾坤二體分別稱九二、九三和六二、六三)上,陰陽二氣仍處于對峙相持狀態,這樣陽氣貫通于底部,不得發抒,驚天之春雷于是震響,震卦于是乎成立矣!
中華易道體系之博大深邃,由于胡煦的創造性解釋,一掃死板支離之病,煥發出無限生機!
漢唐宋明不少易學家,總把八卦符號,看作固定死板的事物狀態,不能“生機主義”地予以鮮活、生動地看待。譬如六爻,陽氣貫通于初爻(事物內部、底部),與陰氣在事物的中部、外部(二爻、三爻)尚處于對峙狀態,這樣,陰陽交合融通,原本一陽二陰的震卦,經胡煦的詮釋、發揮,演化成乾體不斷滲透、貫通坤體的生動局面。
易象、易道,作為中國哲學體系的根本構造,就是李約瑟所謂的“無限的生機主義”,必須鮮活、靈動地加以把握;如此,伏羲河圖之易、文周孔子之易、漢唐宋明之易,渾淪圓轉而不支離,萬象涵括而一氣貫通,胡煦易學,真不愧為梁啟超所謂“清代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之一流貢獻者:
其以二色別陰陽者,伏羲之法也。不如此,則無由稱為兩儀四象。其以連斷別陰陽者,《周易》之法也。不如此,則既開之圖,不可以一色辨也。其以虛實別陰陽者,《函書》之法也,與伏羲之法相似。不如此,則二用之象難明。
大哉!《周易函書》連接起伏羲河圖之陰陽兩色,貫通于《周易》之連斷陰陽示意法,進而為虛實互動、體用涵括之大易哲學思辨之法,現代哲學家熊十力深受此法啟迪,建構出打通天地人之“體用論”、20世紀唯一偉大本土哲學體系,胡煦實乃開啟中國本土現代哲學的一代圣哲!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