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隨筆之四十九——斟酌損益,傳承建制
    毛峰
    2016年05月31日

    孔子像

    人類感官與思維器官的巨大局限,使我們明白宇宙的浩瀚無垠、萬難企及和人世的飄忽易變、難以掌控,虛心向自然學習,而不是強加一己意志于自然,乃中國古典科技之所為、中華文明萬年繁盛之所系;虛心向歷史學習,不妄加一己意志于紛繁復雜的歷史長河之上,乃儒家“文化守成主義”之合理態度,孔子在《論語》、《春秋》和《易傳》中反復強調的“損益”、“斟酌”、“傳承”與“建制”的歷史智慧,所謂“溫故而知新”;柏拉圖的“理想國烏托邦”或者盧梭、康德等人狂妄地提出的“一攬子理性批判主義”及其野蠻殘暴的二分法“古代蒙昧/近代啟蒙”等“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往往誤導歷史進入偏激的死胡同;人類只能靠修修補補的“零碎社會工程”(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以及《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所提出的方法)來漸進式地改良社會,而提升完善人類自身,才是切實穩妥的改良進步路徑。

    提升、改善人類認知的重要道德、精神資源,是孔子儒家所開創、歷代中外賢哲所提出的“歷史思想”,又稱歷史哲學。未經歷史反復檢驗的所謂“哲學”,僅為烏托邦而已。

    歷史思想、歷史哲學,是不斷照亮時而微光閃爍、時而晦暗混沌、時而漆黑一團的人類歷史活動的一股強大的道德、精神、智慧之光。

    人類感官經驗、理性思維,具有不容辯駁的巨大局限性,記錄、檢驗、思考、矯正的唯一方法,即尊重歷史的完整、開掘歷史的意義,進而指引當下的歷史活動。

    歷史思想與流俗的“編年史”不同,它力圖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紛繁多樣中,萃取出能夠照亮人類生活本質的意義、智慧、價值、秩序。

    歷史哲學是我所謂的“文明傳播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另一基礎則是古典經史之學、諸子之學、現代生命哲學和存在現象學,以及西方批判學派的傳播哲學。

    準古酌今,正大光明的人類歷史思想、歷史哲學,在孔子《易傳》、《論語》、《春秋》等巨著中加以經典表述:“一陰一陽之謂道?!⒌轮畼I大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陰陽不測之謂神?!保ā兑住は缔o》)

    宇宙大一統之道,表象為陰陽變化,人類歷史活動,緊密圍繞“德”展開,此“德”乃天地萬物所天然秉有的生命核心、精神與物質活動的理性核心,以“生生”不息的方式無限而自由地展開,綿延不盡,無始無終,充實豐滿(富有)、鮮活生動(日新)、奇妙莫測(神),謂之永恒。

    為了貼近宇宙這一永生的巨流(大生廣生,汪洋無盡,內在完整,不可分割),防止人為地阻斷這一巨流、碎片化的割裂、偏執、僵滯,孔子以“天縱之圣”預先發明了偉大的中國歷史哲學方法——即著名的歷史“損益”觀,有所減損,又有所增益,不是斷然與往昔決裂,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適應時代變遷、呼應時代需求的基礎上,有所傳承、有所建制、有所創新,謂之損益,謂之斟酌。

    “周監于二代,損益可知也……”孔子揭示出偉大燦爛的西周封建禮樂文明之所以綿延800年之久,正是在鏡鑒(監、鑒)夏殷兩朝1000余年歷史經驗的深厚基礎上,予以損(減損、改革)、益(增益、創制),從而締造出八百年垂范、3000年綿延不息的長治久安與偉大傳承!
    “損益”史觀,如其本然地對待萬物的復雜狀態,拒絕一切簡單粗暴地企圖“一攬子”判定、解決人類復雜問題的“烏托邦”方法,孔子學生概括孔子這一深湛的思想方法曰:“子絕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決不會主觀臆斷某種“五社會演進”的“歷史鐵律”,決不會簡單粗暴地設立某種“歷史必然性”,決不會固執某一種事物狀態而不予更新,決不會因為自我夸誕而把“過往歷史”宣布為“黑暗”!相反,孔子認為,人類文明的真正進步,必定是在綿延、損益、持續、傳承中,不斷更新、改善,獲得“局部合理性”和“零星推進的穩妥空間”,而絕無“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生存困境的根本方法。

    圣人的目光洞悉了古今歷史:1749年,在法國四處流浪、無以為生的讓·雅克·盧梭,在法國中部城市的一張長椅上一覺醒來,發現被人遺棄的一張報紙上,刊載了法國第戎學院的征文啟事:“科學藝術能否促進善良風俗的進步?”盧梭應征撰文《論科學與藝術》并獲獎,因此文而小有名氣。

    盧梭荒謬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的判斷前提是:科學藝術的進步,不能帶來善良風俗的進步,恰恰相反,“當科學藝術在地平線上升起,古老的人類德行也就隨之消失了!”

    令人驚訝的是,盧梭既然如此評斷科學藝術的“退步作用”,他又如何能自圓其說,用以吻合其在《論不平等》和《民約論》中憑著激進空想,拼命鼓吹的“啟蒙、進步、革命”這些由他開端的近代主流思想呢?

    盧梭犯的“一攬子思想錯誤”,恰恰是尼采所揭示的“人類思維的慣常錯誤”——為了簡化事物的紛繁復雜,人類發明了僵化的“同一律”和“因果律”,企圖憑此對復雜狀態的事物予以簡單而快速的分類,進而予以快速的把握、操縱,近代工業化的急功近利,造成近代科學技術、學術思想的簡單粗暴——自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以來的西方思想,總是企圖尋覓到一個簡單“基質”、簡單機制,進而便利地予以認識、分類、操控,即橫加一己意志于萬物之上。

    西方哲學這一“意、必、固、我”即簡單而粗暴的簡化方法,應用于人文思想與社會教化上,就是企圖尋覓到一個“起始原因”,譬如“上帝創世”(基督教神學)、“蒙昧與現代”(啟蒙主義)等等,進而分別操縱自然、歷史、人性。

    自1900年前后,尼采發表《強力意志》以來,全人類逐漸覺悟出:希臘自然哲學、基督教神學和啟蒙-功利-機械唯物-實用-實證主義等“啟蒙烏托邦”的危害性,這些貌似“人道”的思維,潛伏著巨大的“反人道”的思想毒素,一再逼迫自然、歷史、人性,為了某個虛無縹緲、胡亂設立的目標(全人類進步、種族純潔等等),做出極其痛苦的規整與改變,不服從者,就遭到屠殺。

    近代史的不幸在于,由于人類思維本性的“迷暗”,更由于全球工業化進程的急功近利與暫時成功,使盧梭、孟德斯鳩、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等人單向度的、簡單化的、碎片化的“啟蒙歷史觀”大行其道,這一錯誤表述的“歷史觀”,在《狂人日記》中被宣示為“禮教吃人說”;對歷史的蔑視、毀棄,在法國大革命、納粹主義、斯大林主義等災難性事件中,造成人類史的空前浩劫,遺毒至今難以肅清!

    余自幼被灌輸“啟蒙主義”的僵化思想,直到湯因比《歷史研究》和《人類與大地母親》、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利奧波德·馮·蘭克《歷史上的各個時代》、孔子《易傳》和《春秋》、司馬遷《史記》、《十三經注疏》和諸子論述、司馬光《資治通鑒》、錢穆等“民國七賢”的著作,燦爛問世或再版,在我眼前,漸次展開一個本真的、內在完整的、無比豐滿、無比鮮活的“新世界”,恰如安東·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一個廣闊、莊嚴、清新、瑰麗的畫卷,夾帶著北美豪邁之風,撲面而來,深深觸發著觀賞者、思考者的激情,他為自己是一個同樣廣大而自由的人而驕傲,他不禁狂喜呼喊:“這就是我要的!”

    這個新世界的根本特征,就是拒絕一切“命定論的鐵律”,讓人類偉大的歷史活動,在一個無限展開、生生不息的圖景中、在流動的圣詩中、在文森特·凡高那蒸騰和燃燒的畫面中,獲得生命的順暢呼吸,獲得獨一無二的揮灑。

    歷史完整而自由地獻身,它扭動滾燙的腰肢,用挑逗的言辭,向我發出嚴肅的訓誡:“不要理睬那些烏七八糟的胡扯,讓這些神話、臆斷、烏托邦,都滾到一邊去,讓那些笨伯們徒然耗費一生,去尋找那子虛烏有的可憐對照物吧!”

    眼下就是永恒,瞬息就是關鍵:無始無終的生命本身、自然本身、歷史本身,其本質,是永無窮盡的生活激情!這就是無限展開的歷史活動、偉大透徹的歷史思想!這就是自由!擁抱歷史,接受現實!不要思慮,而要行動!

    在《草葉集》的第一首長詩《從巴門諾克開始》中,惠特曼滿懷深情地吟哦:

    從魚形的巴門諾克開始,

    我為一位完美的母親所誕生……

    我為此創辦的“仁愛學社”(前身為杏壇學社),聯合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學子、人文精英,在2013-2016年的北師大校園,或齊集為沙龍,或課上課下加以討論,當學生遵囑開始朗讀惠特曼的《從巴門諾克開始》,我薰然沉醉其中——這些優秀學子的清澈眼神與清澈語調,在惠特曼的偉大詩篇的愛撫之下,輕輕戰栗,猶如五月的樹冠,綻放繁花,灑下無限的憧憬、詩意和神秘……

    飽含深情的赤子、全宇宙的情人瓦爾特·惠特曼,把長島(巴門諾克)即自己的誕生地,作為歷史的“創生”,那貧苦的木匠之妻(惠特曼母親)被兒子奉為“完美”,天下所有兒子都如此,倘若每個人把對自己母親的熱愛,推擴到天下所有人之間。

    舉凡母子之間、父兄姊妹之間、師生之間、長幼之間、君臣之間、男男女女之間,一切身份、性別、性取向之間,都將因此懂得自我、懂得熱愛、懂得宇宙生命!

    這個長島之子、曼哈頓的“粗野兒子”,以壯美而精致的詩篇,一躍而為“全人類智慧的教父”,事實也確然如此,歷史也確然如是,惠特曼以北美大陸的壯闊、雄偉,一躍而與“全人類的博愛導師”——與孔子比肩而立!

    《論語·為政》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薄妒涀⑹琛ふ撜Z注疏》妙解“德”為“物得以生,謂之德?!笨追蜃咏陶d吾人,萬物得以如其本然的生存下去,獲得快樂、獲得幸福,這就是“德”。

    這就是人類全部歷史活動的本源、核心、進程、歸宿、本質、意義、價值、秩序之所在!

    換言之,根本不存在孤懸于人類歷史活動的無限自由展開之上的虛構物,根本不能存在什么“歷史必然性”、“歷史規律”(康德謂之“歷史理性”、“物自身”、黑格爾謂之“絕對精神”)等等“勞什子”,歷史就是自由,就是西諺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孔子所謂“生生之謂易”,就是指這不斷的、無窮盡的、自由的、美的莫測變化,而非巴門尼德、笛卡爾所奢望把握的固定靜止、永恒不變的“存在”。

    歷史就是海德格爾所謂“存在不斷涌現的天命”;曾經執導《浪蕩子》和《甜蜜生活》的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曰:“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只有永無窮盡的生活激情”,歷史的開端、終結、歸宿、法則,掌握在無限的“奧秘”(神,稱之為天地、自然或上帝,全憑你的習慣)手中。

    生活在瞬息飄忽的感官經驗和理性局限中的人類,對此一無所知……

    某個明亮的下午,少年豪爾赫·路易·博爾赫斯的博學多聞的父親,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教授,在書房里與兒子聊天,他把一個桔子切開,立刻,一股清香四溢在書房,老博爾赫斯微笑著,小博爾赫斯屏住呼吸、凝目觀看,請想象,此時的小博爾赫斯,從他母親繼承的清純、優雅的美麗大眼睛中,向父親定睛觀看,等待解答。

    老博爾赫斯問兒子:“這個桔子,它意識到自己的清香嗎?”歐洲-美洲的燦爛文明,就在這家庭書房、父子問答之間延續、光大,而置洶涌現象之流于度外!

    小博爾赫斯閃爍著美麗的眼睫毛,立刻領悟了哲學、詩與歷史的真諦:萬物本樣自存,安然自在,恰如那個桔子,它并不能“自知”其清香的“本質”,它渾然一體地存在,倘若它被外力切開、去尋求“意義”,它就在同時喪失了自身!它的渾全自在,就是它的本質,一旦它尋求自身以外的東西,它就永恒地失落了自身,它在緊密的生命蓓蕾中,被命運驅趕出來,散發出清香,它散落為桔瓣,不復自身,倘若有知,它一定要對自身整全的存在(詩、哲學、歷史,一切神圣、優美之物)產生“鄉愁”了。

    博爾赫斯全家1914年夏天在歐洲度假,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突然爆發,交通斷絕,全家無奈滯留瑞士,博爾赫斯就在瑞士開始了小學教育。多年之后,博爾赫斯優雅地自嘲說:“我們一家對世界歷史很不熟悉?!?

    我讀《博爾赫斯畫傳》到這句妙語,不禁對著書房墻壁,哈哈大聲三聲:“這是什么鳥歷史!完全不能解釋一戰、二戰、冷戰等何以爆發;難怪美國汽車大王福特看完美國通行歷史書,留下一句名言:‘所謂歷史,不過是一派胡言!’……”

    自盧梭、孟德斯鳩、笛卡爾、康德、黑格爾以來,人類歷史墮入難以自圓其說的偏執碎片之中,成了亨利·福特所謂的“一派胡言”,成了胡適所謂的“任意打扮的女孩子”,成了顧頡剛“層累地造成的古史”之隨意涂抹物,成了胡亂設定的主觀臆斷,每個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不會對此信以為真!

    全人類的猛醒,在一戰、二戰尤其是1970年代全球生態系統漸次崩潰的前兆出現之時,驀然鮮明起來:宇宙、自然、歷史、人性,再也不能承受工業革命及其意識形態偏執——啟蒙主義的折磨與摧殘,正在加速瓦解!

    雷切爾·卡遜夫人在名著《寂靜的春天》的最后一章,以“崩潰聲隆隆”為題,告訴全人類:牛頓-笛卡爾等啟蒙思維,正把人類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人類自救的智慧,飽綻于歷史哲學(歷史思想)的古今大師的思想中,包括如下圣賢、詩哲:

    1,   伏羲、炎黃、堯舜及其歷代史官記述;

    2,   周文王、周公及歷代圣賢,薈萃為《十三經注疏》;

    3,   孔子、子思、孟子及其儒家學派;

    4,   老、莊、列子等諸子百家的記述;

    5,   陸賈、董仲舒等“西漢新儒家”著作;

    6,   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唐太宗等英明政治家的治理政績;

    7,   漢司馬遷等人的《二十四史》、唐吳兢《貞觀政要》、司馬光《資治通鑒》等國史正傳;

    8,   張載、邵雍、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新儒家”;

    9,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自強運動政績;

    10,民國七賢論著,錢穆《國史大綱》等系列巨著;

    11,但丁《神曲》、《論世界帝國》等;

    12,伏爾泰《風俗論》、《哲學辭典·孔子條》等;

    13,維柯《意大利的古老智慧》、《新科學》等;

    14,赫爾德《人類歷史哲學思想》等;

    15,約瑟夫·德·邁斯特《憲政生成原理》等;

    16,愛德蒙·伯克《法國革命反思錄》等;

    17,利奧波德·馮·蘭克《歷史上的各個時代》;

    18,卡萊爾《過往與現在》等;

    19,叔本華《作為意志及其表象的世界》;

    20,尼采《強力意志》等;

    21,海德格爾《世界圖景的年代》等;

    22,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等;

    23,歐文·白璧德《新拉奧孔》等;

    24,泰戈爾:《人生的親證》等;

    25,以賽亞·伯林:《反潮流》等;

    26,艾愷:《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

    27,湯因比《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等;

    28,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29,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30,惠特曼:《草葉集》、《典范歲月》。

    自救之書,不可一日荒廢也!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