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競選美國總統以來,出格的言行總能得到媒體大量關注。指點國內政策之余,特朗普近幾個月拋出了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見解,特點之鮮明,與本屆甚至歷屆美國政府都截然不同,貫之以"特朗普主義"并不為過。
如果特朗普當選總統,并且"言行一致"的話,"特朗普主義"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表現或將是孤立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混合,其核心理念是"美國優先"。孤立主義思想在他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外交政策的闡釋中可見一斑。特朗普認為,全球化和國際聯盟已經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在他的領導下,美國絕不會簽訂削弱掌握自身命運能力的協定。
其中,他的"盟友無用論"讓人想起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深陷內外困境時的"尼克松主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3月,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向北約開火,認為北約已經過時,開銷巨大卻對反恐沒有什么幫助。就在同一個月,特朗普還告訴媒體,當選后將會考慮讓日本和韓國發展核威懾能力,并考慮撤走美國在日韓駐軍。4月底,特朗普發表演講,首次全面系統闡釋外交理念,其中明確表示美國的盟友沒有承擔公平的份額與責任,要求盟友"掏錢買安全"。
同時,特朗普宣示的外交政策繼續朝著現實主義靠攏。"特朗普主義"與小布什的單邊主義做了切割,明確反對把西式民主強加給其他國家。歷史上,美國對外政策曾多次在孤立主義與擴張主義、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擺動。小布什2003年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是干涉主義和理想主義在冷戰后的高峰,奧巴馬上任后則向現實主義回擺,努力與伊朗、古巴等國家緩和關系。依照特朗普的說法,他若當選將會進一步靠向現實主義,比如尋求與俄羅斯發展友好關系。
由于處于大選季,很多人懷疑特朗普的言辭只是為了贏得選票,倘若真正當選,絕不會讓盟友體系說散就散。確實,擔心面對俄羅斯"安全威脅"的歐洲國家一定會拉著美國不松手,北約不僅不會解散,恐怕還會繼續加強對俄羅斯的威懾。而在尚未形成有效安全合作機制或架構的亞太地區,美國會繼續推行所謂的"再平衡"戰略,日、韓、菲等盟友也不會輕易讓"重返"后的美國離去。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時代,美國國家安全與利益已經深深地與世界綁定,許多全球性議題如反恐、氣變、經濟合作等都需要盟友傾力協助。特朗普入主橢圓形辦公室后不會不明白這一點。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外交是內政的延伸,"特朗普主義"是美國國內土壤滋養的果實,并非搖搖欲墜的空中樓閣。中產階級縮水、貧富差距拉大、政府效率低下、反恐形勢嚴峻,這些都已成美國新總統不得不接手的問題,決定了新總統必須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國內問題上,因此在外交上采取"收縮"政策多少成為無奈的選擇。
正是在這一形勢下,美國民眾也認為需要"美國優先"。近期一項民調顯示,大約有60%的美國人認為,應"優先處理自己的問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有責任"幫助其他國家處理問題"。這種"先掃自家門前雪,后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既抬升了大選期間"特朗普主義"的吸引力,也促使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不會因大選塵埃落定就戛然而止。
(本文經刪減后發表于《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