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大西洋兩岸都明白為什么需要這樣一個軍事聯盟,但世界變化很快,北約卻無法與時俱進。如果北約故步自封、抱殘守缺,陷入以外敵求團結的窠臼,之前特朗普認為北約已經過時的觀點恐怕才是一語中的。
美方應拋棄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切實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停止插手中國內政,重回與中國相向而行的正確軌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好兩國民眾福祉與世界和平穩定。
默克爾的觀點代表了歐洲內部務實理性的聲音,這些人在對華認知和政策上與美國存在顯著差異,雖然都在思考中國發展的影響、醞釀應對措施,但更強調歐盟要求自強的戰略覺醒。以默克爾為代表的歐洲政壇“理性派”認為,歐盟應當為美國之后再次轉向類似“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做好準備,不能一味隨美起舞,損害歐盟自身利益。
面對美國國內難以遏制的新冠疫情,美國部分政客不思進取、不知悔改,一再上演推諉避責、栽贓抹黑的戲碼,在對華“慣性甩鍋”的歪門邪道上一路狂奔。殊不知,如此任性而為只會錯過戰疫時機,最終誤國誤民、失道寡助。
美國官方日前發布對華戰略方針報告,告知國會近年來對華政策及實施情況,并提出未來對華施策方向。報告再度強調對華政策要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為指導,開展“大國競爭”策略。
新冠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美國政府不對癥下藥,導致疫情難見拐點。在此情況下,一些美國政府官員不尋抗疫正道,卻走歪門邪路,不斷甩鍋栽贓,以“病毒源頭中國論”污蔑抹黑,企圖通過傳播假消息、挑起輿論戰轉嫁國內危機。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美理應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但美國共和黨只謀選情不謀疫情的做法將破壞兩國合作氛圍,也將讓中美更難攜手幫助其他國家共渡難關。
2020年的民主黨預選熱鬧非凡,與2016年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民主黨一共只有6位競選人參加預選,而在“反特朗普”浪潮的激勵下,今年民主黨的預選池子格外擁擠,前后共有29人參與競選。即便其中18人在預選開始前撤出或暫停競選,預選也一度擁擠不堪。而在兩輪“超級星期二”之后,拜登在黨內提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特朗普執政以來美歐關系的深刻調整,導致西方世界及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出現巨大震蕩,西方的集體認同正逐步瓦解。美歐在多個方面暴露出的深刻分歧,已對雙方關系造成巨大影響,其深度與廣度已超過2003年伊拉克戰爭所引發的美歐認同危機。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國情咨文不到一天之后,美國國會參議院就于當地時間5日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案進行最后表決。最終兩項彈劾條款均未通過,特朗普被定無罪,將不會被免職。
不出意外的話,民主黨人將憑借席位優勢在本周的全院表決中通過彈劾條款,兩黨政治大戰將轉場參議院,決定是否最終定罪特朗普。這意味著特朗普很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
這場唇槍舌戰的聽證會上,不僅兩黨議員立場涇渭分明,參與作證的憲法教授也意見相左。其中,民主黨推薦的三位法學教授批評特朗普行為不端,但第四位憲法專家認為目前證據不足。憲法教授的爭執看似是對特朗普行為的不同解讀,背后卻是兩黨在彈劾這一問題上的激烈博弈。
韓國不是美國針對的唯一盟友。特朗普政府對日本以及北約盟友均提出過承擔更多軍費的要求,有關磋商也將在明年陸續推進。由于美日《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將在2021年失效,美韓軍費分擔問題將直接影響美日分攤軍費談判。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大幅削減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國安會)人員數量。這是國安會繼其“大主管”由博爾頓換為奧布萊恩后的又一次調整,不僅打破了國安會人員數量逐步增加的趨勢,也反映出當前國安會在白宮決策體系中的地位出現滑落。
近期,朝鮮和美國高級官員在瑞典舉行了無核化工作級別會談,但最終不歡而散。美朝對這次會談的評估截然相反,朝方更多表露出了失望沮喪之情,稱會談已經破裂,指責特朗普政府在這一輪對話中毫無靈活性,排除了短期內恢復談判的可能性,甚至在聲明中表示“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美方矢口否認談判已經破裂,認為已經帶著很有創意的想法與朝方會談,只不過70年的恩怨無法通過一次會談解決,但美方仍然愿意兩周內再赴瑞典與朝方繼續磋商。
繼上周宣布博爾頓卸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之后,特朗普火速宣布了五個不算知名的繼任者候選人。而就在9月18日,特朗普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最終贏得這一職位的人選——羅伯特·奧布萊恩。奧布萊恩也將成為特朗普任內的第四位國家安全顧問。
隨著2020年大選季到來,兩黨在移民問題上的分歧只會越來越深,爭執能見度只會越來越高,美國政治和民眾生活要付出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國會民主黨人絕不會因為最高法院的判定而善罷甘休,相反,這一判定將激發民主黨更大的火與怒。
近期,英國駐美大使金·達羅克發給英國政府的多份備忘錄和電報遭媒體曝光,達羅克在密件中對特朗普政府給出“差評”,稱其“運行不暢”“難以預測”“能力不足”。對此,特朗普回應稱,美方不會再與達羅克打交道,并順帶指責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脫歐”問題上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美歐關系近期風波又起。10日,英國駐美大使金·達羅克因批評特朗普的密件遭披露而宣布辭職;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法國11日通過的數字服務稅法案發起“301調查”。這一連串事件揭開了美歐關系的又一層面紗,讓勉強沒撕破臉皮的跨大西洋關系驟然復雜。
近日,美國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現年73歲的威廉·韋爾德宣布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成為共和黨內首位挑戰特朗普的競選人。盡管外界大多不看好在共和黨中脫穎而出的韋爾德能夠取代特朗普,但他的出現或將影響兩黨最終對決的形勢。
由于美國兩黨遲遲未能在美墨邊境建墻問題上達成妥協,美東部時間12月21日,美國聯邦政府在特朗普任內出現第三次部分機構“關門”,此次政府“關門”超過30多天,已成美國史上最長政府關門季。
時至今日,美國國內政治的動蕩起伏依舊上演,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預埋一個又一個伏筆、增添一個又一個戲碼——特朗普究竟會因為各類掣肘而做“困獸之斗”,還是意氣風發迎接下一場勝利?
從司法部長塞申斯、白宮辦公廳主任凱利,到本月20日剛剛宣布要辭去國防部長一職的馬蒂斯,特朗普的幕僚團隊正經歷劇烈變動,“忠誠”愈發成為特朗普身邊核心幕僚的共同特征,其“小圈子”正越縮越小。
遺憾的是,特朗普政府對國際形勢既把錯了脈,也抓錯了藥。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主流絕非大國競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時代的潮流。
正如《紐約客》所戲謔,“在特朗普政府工作就是一份‘臨時工’,如果你能工作滿一年,那是超出預期;如果你能工作滿兩年,那一定是你自己出了問題,需要好好反思”。
美國中期選舉后,白宮關鍵人事變動成為媒體關注的又一大熱點。率先離去的是司法部長杰夫·塞申斯,他在特朗普總統要求下辭職,成為中期選舉后第一個離任的內閣級高官。
中期選舉結果剛剛塵埃落定,特朗普政府的人員變化又搶占了頭條。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應特朗普請求遞交了辭職信,成為中期選舉后第一個離任的內閣級高官。
馬蒂斯、白宮辦公廳主任凱利和此前離去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均為軍人出身,一度成為白宮“軍人幫”代表,也讓一些人看到“馴服”特朗普的希望。然而,“成年人”這一說法讓特朗普對這些原本崇敬的軍人漸生嫌隙。
黑莉辭職,并非毫無端倪。她在政策理念上不像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國務卿蓬佩奧等人一樣與特朗普契合。她雖為特朗普政府要員,卻依然保留著自己的一份執著與堅持。
從2010到2017年,美國國防預算經歷七連降,從6910億美元一路減少到5740億美元。但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后,軍費調降的局面立刻扭轉。
特朗普執政以來在外交領域動作不斷,從各種“退群”到搬遷美國駐以色列使館等。有人將之與前任奧巴馬相比,認為特朗普已帶領美國外交走上另一條道路,“美國優先”實為“美國獨行”。
“美國優先”的理念帶有“逆全球化”的色彩,卻無法改變全球化的事實。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隨著美國國內“反全球化”成為“美國優先”政策的主打話語,“中國制造”的敏感度日益上升。
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峰會本就應該聚焦更為戰略性的議題。在當前美俄關系“差無可差”的氛圍下,即使無法“一步到位”,一次戰略性溝通或許也能為兩國關系緊閉的窗戶拉開一絲縫隙,透進一些雙方都期盼已久的新鮮空氣。
但特朗普并沒有忘記納瓦羅,仍然將其視為自己的“經濟繆斯”。據白宮官員透露,特朗普時常會詢問,為什么納瓦羅沒有出席一些關鍵會議,并一直想推動納瓦羅“重返”白宮。
2月23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率領政界和商界豪華團隊開始了對美國的正式訪問。特朗普在白宮與特恩布爾舉行會晤并共同出席了會后的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美澳領導人進入“互夸模式”,在移民、稅改等問題上展現出兩位領導人彼此的互相賞識。
變革的一面突出體現在特朗普政府對待全球治理、國際機制和多邊機構的表現上。他顛覆了奧巴馬一貫堅持的多邊主義和理想主義路線,為兌現競選承諾、穩固持有本土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選民基本盤,在全球治理領域大步后退,自私自利一面凸顯。
美國當地時間9月5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廢除奧巴馬時期推出的移民政策“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DACA)。特朗普總統還將給予國會6個月緩沖期,讓國會有充分時間研究這一問題,提出相應的替代方案。
眾望所歸之下,班農終于離開了白宮,只是走得比大家預料得更早一些?!败妿煛卑噢r的離去為白宮新一輪“內斗”劃上新的句號。特朗普執政之初的“小圈子”核心人物弗林、班農、普里伯斯都已黯然離去,只剩下納瓦羅還在白宮尷尬地苦苦支撐。
7月25日,美國眾議院以419票支持、3票反對通過有關議案,以俄羅斯涉嫌干涉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和烏克蘭危機等為由,追加對俄相關個人和實體的經濟制裁,并限制總統放松制裁的權限。27日,該議案在參議院又以98票贊成、2票反對順利通過。
日前英國媒體披露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通電話時,曾要求英方做好“熱烈歡迎”的準備,否則將不會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一要求的背景是,英國國內有超過180萬人聯名請愿,要求不要給予特朗普正式國事訪問待遇。
外界普遍認為,普京對與特朗普會晤抱有很大期待,俄羅斯也在美國打擊敘利亞、對俄擴大制裁時“按兵不動”,保持了極大克制。殊不知,特朗普對俄羅斯、對普京的態度同樣曖昧十足,給這次會面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6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邁阿密發表演講,宣布在經貿和旅游等方面收緊對古巴的若干政策。古巴方面隨即發表聲明,回應稱特朗普宣布的對古新政策是美古關系的“倒退”。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奧巴馬代表的政治力量不會就此消失,“路線之爭”將會繼續,內政和外交領域的分裂短期內難以彌合,而能否彌合這些分歧,將是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的最大考驗。
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成為2016年貫穿美歐關系的兩條主線。在這一年,大西洋兩岸出現“反全球化”“反精英”和民粹主義思潮,美歐再次“攜手共退”?!皟葎绽p身”“無暇外顧”挫傷了美歐對外政策協調的積極性,對美歐關系也有著深刻的消極影響。
這次訪歐之行早在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前就已定下,奧巴馬原本一定認為希拉里能夠勝出,卸任前去一趟歐洲,與幾位老友"把酒言歡",聊一下政治遺產,穩固一下美歐關系。然而,隨著特朗普擊敗希拉里,奧巴馬的不少"遺產"變"遺憾",這次訪歐"畢業之旅"也成為"肄業之旅"。
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從黨內初選直到兩黨對決,"混亂""無序""比爛"似乎已成這次大選的關鍵詞。無論是競選人、兩黨大佬、選民還是媒體,都毫無防備地被裹挾進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戲。
當地時間10月9日,2016年美國大選兩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克林頓進行了第二場辯論??傮w而言,此輪辯論再次淪為"比差"和"秀底線"的大選鬧劇,兩位候選人"金句"頻出,讓一些滿懷期待的觀眾大跌眼鏡。
9月20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警察在停車檢查時打死了一名黑人男性基斯·斯科特。警方的解釋是斯科特攜帶槍支,并且無視警察要求其丟棄武器的命令。警察的粗暴行為隨即引發當地民眾的抗議浪潮,并在之后的警民沖突中造成多人受傷。
大多數選民仍然會從媒體幾乎一周連篇累牘的報道中看到候選人的積極面,回歸到對一些影響美國本質問題和前進方向的思考上。從美國歷次大選經驗看,兩黨候選人支持率通常都會在各自黨派代表大會后向上蹦一蹦,而等到兩黨代表大會結束后,大部分選民心中實際上已經有了傾向,民調也會逐漸趨于穩定。
英國脫歐公投和"特朗普現象"已經發出明確信號,即大西洋兩岸反全球化、反移民、反精英的浪潮已經襲來,甚至正在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擴散。美英兩國政客的思想如果仍停留在過去的傳統思維,不根據現實情況及時調整,恐怕將只能眼睜睜看著"特殊關系"隨波逐流。
特朗普宣布競選美國總統以來,出格的言行總能得到媒體大量關注。指點國內政策之余,特朗普近幾個月拋出了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見解,特點之鮮明,與本屆甚至歷屆美國政府都截然不同,貫之以"特朗普主義"并不為過。
奧巴馬訪問古巴醞釀已久,之前便已傳出風聲,奧巴馬將在2016年下半年實現歷史性訪問。今年1月2日,為確保美古關系正?;安豢赡孓D”,本·羅茲就稱白宮將于“數月內”就奧巴馬訪古做出決定。那么,奧巴馬為何選擇在3月訪問古巴?
如今,奧巴馬執政進入倒計時,“奧巴馬主義”從浮出水面變得輪廓清晰。六年多來,美國外交戰略在這一主義的指導下出現了特點鮮明的調整,但“奧巴馬主義”能否塑造未來美國大戰略卻值得懷疑。
奧巴馬任內對外決策機制最大的特點或者遭人詬病的問題是過度依賴“小圈子”成員。就在奧巴馬決心鼓勵白宮加強辯論的同時,他任命了兩組反差巨大的團隊處理對外決策。
中美之間雖存分歧或競爭,但兩國關系的基調仍以合作共贏為主。兩國間的經濟依賴、雙邊合作機制的深化以及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共同愿望決定合作面大于競爭面將是中美關系的"新常態"。
近期,美國《紐約時報》引用一名未透露姓名官員的話表示,奧巴馬政府已經就"獵狐行動"向中國發出警告,認為中國"不應派遣人員在美國秘密行動,不應向那些逃亡美國的人施壓促其回國"。
去年以來,美學界、戰略界對華認知出現惡化情況。2014年恰逢"一戰百年",日本首相安倍在達沃斯論壇上公然拋出"一戰重演論",將中日關系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關系,暗示東亞局勢容易擦槍走火,中國意欲挑戰戰后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