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隨筆之六十九——普世圓融的大一統智慧(三):從佛祖禪宗到垮掉一代
    毛峰
    2016年06月20日

    玲瓏剔透的儒道佛等東方智慧,常從流變中體悟真實所在,絕不會像笛卡爾那樣以“確定性”為真實的唯一形態,因為所謂“真實”,不過是人類思維習慣與測量儀器的“構造物”而已。

    波斯詩人奧馬爾·凱亞姆,簡潔而深邃地呈現這一感悟:

    君言是也:朝朝有千朵薔薇盛開;

    可是昨朝的薔薇,而今安在?

    Each morning a thousand Roses brings,

    you say: Yes, butwhere leaves the Rose of

    Yesterday?

    法國詩人維庸亦曰:“去年白雪,而今安在?”

    日本詩人松尾芭蕉,亦有俳句曰:“紅山茶,白山茶,疊地有落花?!眱啥漉r明、艷麗的茶花花瓣,堆疊在濕漉漉的蒼苔地上,令人驚喜、憐愛、欣賞不已。

    這花卉的來世、今世、他生,乃至此刻、此時,均將消失難見;唯此瞬息之美,駐留于清澈目光的禮贊和無聲勻凈的呼吸之下,一切永生者,宇宙人生,巨細無遺,皆是。

    余在《全球通史》課上,正告諸生:“當一切困擾疑惑無從解脫時,平靜放下即解脫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汲汲于實用方法,遠不如人文智慧之高超神妙:因為沒有辦法,就地平靜下來,進而生出智慧、想出辦法;若急功近利,妄生種種辦法,常常令事態更加糟糕,此即保守主義、改良主義社會政策之妙,外科手術式的沖突、革命,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空間范圍內不能解決的,留待時間去解決:譬如父子兩代沖突,時過境遷、彼此閱歷增長,必和解;若子斗父、孫斗子,則必生無盡后遺癥??筛鼜?、可改良,勿革命,勿決裂,時間、自然、神,將成就萬物!”

    諸生唯唯,似懂非懂。

    忽憶余1993-1996年間在北師大攻讀博士學位,住大學南門附近之學15樓研究生宿舍,某冬夜,自天津家返校,是夜,寒風吹徹大地,大學南門內外之參天白楊,落盡樹葉的枝椏,緊緊攏抱在一起,猶如全人類之兄弟情誼者。凜冽清徹之夜空,顫栗閃爍著璀璨繁星,整個宇宙都回蕩著寒風之天籟、大樹應合此天籟之莊嚴神圣呼聲,萬物受此猛烈激蕩,靈魂陡然迸發出無限深遠、雄闊、強勁之音樂,往昔似乎昏昏然的天地萬竅,仿佛突然覺醒了,并起身歌唱,星空、大地、樹木、人、野獸,似乎就要融合在這狂放的傾慕、這掃清陰霾的寒風的示愛之中,余為之震撼、感奮、欣悅,頓悟:這是困頓中的大自然神靈,要掙脫工業塵煙之束縛,向高踞喜馬拉雅、奧林匹亞山巔的眾神,發出狂野的頌贊!

    現代思想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獨立與覺悟。

    惠特曼在《草葉集》和《典范歲月》中,率先予以偉大揭示,同一時期的美國賢哲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則予以輝煌實踐與捍衛——無需過多資產,人類就能自由而幸福地生活!

    然而,兩股巨大勢力,不允許人類領悟這一簡單的真理——全球工商科技勢力,挾裹著全球工業化、世俗化進程,不容許全人類謀求合理生活的智慧,相反,它以日益苛刻的生存條件,迫使大眾為日常生存而疲于奔命;同時,它所豢養的政府、學校、傳媒機構,日復一日地宣揚世俗金錢、榮耀,啟蒙獨斷教義則迫使大眾喪失對生活的審視能力;另一大勢力,則是人類本性中盲目的物質沖動、情欲沖動,這些貪婪的本能,受到工商世俗力量的反復刺激、強化,變得不可控制、極度瘋狂,這也就是我一再主張以孔子的“道德自治”補充惠特曼的個人獨立的原因。

    在猶如古羅馬戰場一般慘烈的現代生存競爭中,現代人時時渴望著幸福,卻時時與幸福失之交臂:生存環境的險惡催逼,現代智慧的極度匱乏,常令全人類處于患得患失、失魂落魄的境地。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在個人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描寫埃涅阿斯,在冥府之中,會見了古希臘最鼎鼎大名的英雄阿基里斯。阿基里斯一反英雄常態、滿面愁容。維吉爾身處殘酷的羅馬帝國時代,人們必須強忍厭倦來迎合帝國各種高壓政策,內心深處卻認為:

    “萬物足堪墮淚!”

    古典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已蕩然無存。

    1,既無假設,更無實苦

    佛教凈土宗《無量壽經》第十七,以曼麗詩筆,細致描繪佛國凈土、實乃真實宇宙之無邊美妙:

    泉池交流,縱廣深淺……岸邊無數……果樹,花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于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芳。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愿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绞澜缰T往生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聞三涂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峰按:置身美麗自然中,即置身極樂佛國也!

    蓋佛祖之演示極樂、耶和華之開啟伊甸、孔子之贊許顏回、推尊堯舜、荷馬之吟詠眾神者,皆在提醒人類:自然狀態就是完美和諧自由狀態,一切人為造作,若超越限度,則必陷深淵絕境,一如今日工業文明之過度,則必遭滅亡也。

    佛經“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一語,極盡宇宙人生之妙諦:“假設”乃人為設置的種種虛妄分別、對立、沖突、疑惑,若倚賴這些虛妄假設,再予以重重累加,卻不覺悟、警醒,這些所謂“假設”,本身既然為“假”,則非自然之“真”,但人在此后的推理中,往往忘懷了“假設”之“假”,誤把虛妄認作真實!

    譬如達爾文之“競爭進化論”假說,先錯誤地假設:大自然因“弱肉強食”而進化,實則生物鏈各物種之間是彼此成全、互補的良性關系,而非沖突、對立、競爭;達爾文的假設,未經反復檢驗,就被誤認為“天理”(社會達爾文主義),于是,各種西洋生物學、生命科學、醫學、基因工程、社會工程等隨之不斷累加,佛語斥為“頭上安頭”,老子警告“妄作則兇”,孔子怒喝子路“惡夫佞者”,諄諄告誡我們,若把“方便權設”認作“不二法門”,終必因草率、剛愎,超越大自然的合理限度,造成不可控御的惡果。

    佛教大智慧,就在于“掃除假設”,一如孔子“不知則付諸闕如”之真理性態度,因此避免了“實在之苦”,不起分別利用之心,即生正直平等之慧也。

    峰再按:佛經“十力無畏”者,指如來我佛十種無上無敵的大智慧:一曰處非處智力,處者理也,即知萬物如理否;二曰三世業報智力,即知眾生三世因果報應;三曰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曰眾生上下根智力;五曰種種解智力,即知種種慧解;六曰種種界智力,即知萬物種種境界;七曰一切至處道智力,即知天人涅磐因果之力;八曰天眼無礙智力,能以天眼知眾生善惡業緣;九曰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十曰永斷習氣智力,即永斷煩惱惑業、不再流轉生死也。

    余最服膺現代哲學家熊十力(1885-1968)先生之哲學思維,其名亦如其人,真無畏之大智慧也。

    佛祖“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一語,被我改造為“既無假設,更無實苦”,用以勸慰友人、學生,因種種人生變故而哭訴衷腸者——既然連“假設”都不存在、無法證實,又如何去遭受“實苦”呢?

    那些遭受失戀或失意痛苦的友人、學生,立刻收住悲聲,眼睛里閃射出一絲覺悟之光——對呀!既然連“真愛”、“真正的成功”這些世人渴慕的東西,都是“機遇性”的“假設”,我又何必為此煩惱、悲泣、遭受“實苦”而痛不欲生呢?

    每當新學期開始,校方總要叮囑任課教師:注意防止學生因就業壓力、戀愛糾紛等等而出現“不測”事件;余正告之:我的學生,都是用世上最高深的智慧“武裝”起來的覺悟者,“既無假設,更無實苦!”

    那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對此大惑不解。

    2,無上菩提:遠離一切執著

    佛告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依佛所行,七覺圣道?!保ā稛o量壽經》第30節)

    菩薩亦即覺悟者,其靜息憂慮,而得大安定(禪定),智慧、神通、威德亦一一圓滿,諸佛所說深秘玄奧之“密藏”亦能一一明了其究竟,調伏諸塵根情欲,則身心隨順柔軟、品貌端莊。

    深入真實之慧解,則不殘留任何煩惱余習也。遵佛囑,修習擇法、精進、喜覺、念覺、猗覺、正覺、舍覺七種覺悟,即能悟入正見、正思維等八圣道也。

    佛法之根本智慧,在于“不執著”。

    《無量壽經》第30節概括極精要:“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于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犭x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換言之,佛教智慧,其奧妙在于,將人世間的一切人為虛假對立一一予以破解、舍離,在塵世中生活,卻不執著于塵世;向往超脫塵世,但又不沉溺于那些超脫境界,即不墮“兩邊”而能從容“中道”,即孔子所謂“游于藝”、莊生所謂“逍遙游”也。

    宗教乃智慧教育也,亦需分別針對利鈍根器。

    對上等慧根之人,一點即通透;對中下等慧根之人,則要先立規矩、反復教化,乃稍稍通達也。

    《無量壽經》第30節最末一段言:“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瓫Q斷疑網,證無所得?!?

    人一旦生身,煩惱即如影隨形、難以斷滅,只有高超智慧者,才能知萬物等同虛幻之終極真理,從而深入研習佛教“空寂”法門也。老子曰:“患莫大于有身。若吾無身,則吾又何患?”莊子因此主張“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之所謂“吾喪我”境界,即了悟人身脫離自然萬物后,必產生自我關懷之種種需要,也因此必產生患得患失之恐怖憂懼等種種煩惱。老莊因此主張盡量消除個我疑慮,隨順自然遷化,佛祖以為此即“明心見性”,懂得“萬物終無所得”之菩提智慧也。

    儒家教化則“予人向上一機”,把個我關懷擴充為人我、大我之關懷,從而消除湯因比所謂“人之為人所必然面臨的道德困擾”,使個我生命在人倫天命處獲得安頓;佛家、道家更進一步,主張消除小我焦慮,一切放下、聽憑自然,小我融化于大自然也。

    儒釋道三教致力于安頓人心、穩定社會,排除個我患得患失之焦慮,使全社會可以安享太平也。近代西方實用主義主張刺激小我關懷,讓小我激烈競爭以征服環境(自然與社會),此辦法實乃超出人性所能承受的精神壓力,因此人心不安、社會不穩,雖能刺激一時奮爭與財富積累,但社會紛紜混亂、人心邪惡無恥,財富不易創造,更不易安享也。

    3,反啟蒙獨斷的東方智慧:萬物平等,了無分別

    佛為弟子阿難,演說菩薩真實廣大功德: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凈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悲故?!湫恼?,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瓰槭烂鳠?,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此《無量壽經》第31節妙文也。

    余家供奉孔子、耶穌、觀世音菩薩諸神像。

    每每向其合十膜拜,靈魂安定。

    諦視菩薩相貌之美妙,真超凡脫俗、稀世絕倫也。

    佛經言“清凈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諸語,更妙其形容也:清水足以洗心;將塵俗煩惱之薪柴,以覺悟之火,燃燒凈盡;宇宙人生,如飄舞萬物的美妙輕風,不執著、不貪戀,了無掛礙,爛漫天機,與物為春也。

    《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第三十三”節云: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K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佛經將圍困世人之苦楚一一道盡,古人“患得患失,寵辱若驚”一語說破此苦。無奈世人執迷不悟,此亦上帝冥冥中決定其賢愚有別也。
    《無量壽經》更將人類自困于諸種愛戀、貪婪而無從解脫之苦,合盤道出: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廊松茞鹤圆荒芤?。吉兇禍福,竟各作之。身愚神暗,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凰酪簧?,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瓙塾麡s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相傳佛祖出生即能言語:“上天入地,唯我獨尊!”真大雄無畏,指點迷途也;又相傳,佛祖圓寂,其遺言曰:“當自求解脫,勿求助于他人!”真人生妙諦也!

    深思佛祖出生、圓寂之深湛格言,猶如一幅宇宙人生之神奇微妙圖景——從目空一切、勇猛精進、掃清塵障的無上賢哲,到淡然、超然、藹然之長者,其無邊的智慧,開啟出無邊美麗的生命畫卷!

    4,垮掉一代:不絕如縷、玲瓏貫通的智慧

    當代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Cary Snyder,1930-)在杰克·凱如阿克(Jack Kerouac,1922-1969)的偉大小說《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中,稱杰克為“菩薩”,贊其“用真摯裝點了這個世界”,這確實是對“垮掉一代”中最偉大的作家杰如阿克的精妙評價。

    這些當代智慧的至誠無畏的踐行者,以短暫的生命(杰克僅活47歲),投入到榮耀宇宙大生命、即從全球商業生活方式的瘋狂中,獲得自由、解脫的路途中。

    這些人是最后一批“在路上”的圣徒。

    閱讀《達摩流浪者》,猶如正午的明光。

    杰克、斯奈德諸人所修習之佛教禪宗、所品讀之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詩,確為東方智慧瑰寶: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

    溪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

    誰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

    漸滅如殘燭,長流似逝川。

    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讀此可知,習禪坐忘者,并非忘情世間,特忘情俗塵壅蔽,自洗其心而已。

    威廉·巴勒斯、盧西安·卡爾和艾倫·金斯堡

    杰克針對詩人阿蘭·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的訓誨,可謂一針見血:“難道你真愿意自己人生的每一分鐘都受到愚弄嗎?……你繼續這樣打拼下去,唯一會得到的只是變老、變病,象一塊永恒的肉一樣,永無止境地輪回?!?

    普世沉淪之強大、堅韌,難以抗拒。

    印度《奧義書》說:“超越之路,難于刀鋒?!?

    然而,倘若“清空一切”,甚至不存超越輪回之念,則一切刀鋒、千難萬險,渙然而冰釋也。

    一如樹下打坐的杰克·凱如阿克:

    我也根本沒什么好煩惱的,因為我根本不是我。我向上帝(觀世音)祈禱,求賜足夠的時間、智慧和能力,讓人們分享我所領悟到的一切,讓他們不再如此絕望無助。老樹在我頭上靜靜沉思,它是活的。

    一哲學系男生,飽受啟蒙哲學誤導。

    旁聽我課后,猶絮絮叨叨“樹立主體性”。

    我斷然問道:“哪里有我?我在哪里?”

    他陷入了困頓、自省與沉默。

    自我是生命意志的一種虛構,是宇宙大一統生命力量,在強力推進其自我繁殖過程中的一種虛構。

    人無從分辨其一物之真妄與否,只能從脈搏的跳動、血液的流動、呼吸、心跳的加速、精液的迸射中,短暫窺見其真容。

    約翰·濟慈說:“檢驗真實的唯一標準,是血液的流速,是否加快!”信哉!我的博士論文《神秘主義詩學》曾引用此語,因躲避研究生院的審查,被迫暫時刪除;待答辯通過審查,我又全部恢復了被迫刪除的部分,交由三聯書店出版。

    中國學術思想之逡巡難進、卑俗不堪,此乃一因。

    另一因,則是啟蒙獨斷主義,阻塞了真正智慧之路。

    4,萬象波濤洶涌的虛幻之美

    阿蘭·金斯堡,偉大的同志詩人與同志解放運動的斗士,從一個汽車邊佇立的美少年身上,領悟了世間萬象,那波濤洶涌的美與奧秘:

    我領悟了高速公路,我的疲倦,我的關于造業的觀念,小伙子在微風中的有乳頭的胸部,當汽車開下山坡穿過綠色的樹林駛向水,我領悟了星群,曬臺眺望著有薄霧的地平線,海岸和老化的石頭在沙子中,我領悟了海,我領悟了音樂,我想跳舞!

    萬物本無真實,唯暫存假象而已。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乃至萬物自我同一的“一”、自我相悖的“異”、乃至“非一非異”、“亦一亦異”等,佛所謂“四相”者,均為一時造作的虛妄。

    晨練時常喜推舉杠鈴,平臥上身,雙肩落實,凝眸寥廓藍天,一列列淡然的白云,自如地舒展著,像萬物一樣無聲、淡泊、美麗、不可思議。

    云的真實性、我的真實性,何在?

    在《壇經》十七節中,慧能說: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無相?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x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谝磺芯成喜蝗?,名為無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瓱o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此乃佛教根本智慧之闡釋也。

    人之主觀經驗,物之客觀能場,均剎那生滅、無有定常。而人的智慧,當順應此一生生滅滅之巨流,念念不住,更進而離卻“生滅、有無、是非、染凈、內外、主客”等等人為分別之“二相”塵(埃)勞(煩),雖見色、聞聲、覺觸、知法,但“不起執著”,就能獲得“自在”,即真如、佛性、自由。

    深通佛理的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在與杰克·凱如阿克一起攀爬山峰時,對他說:“比較是可憎的……不管你是身在‘好地方’(酒吧)還是在攀登馬特峰,都是同一個‘空’,老兄?!?

    可愛的杰克,如同學生一般,對老師完全折服。

    但同時又在內心嘀咕著:“老天!在空氣如此清新的(山腳)湖邊漫步,這本身就是一首俳句!”

    《維摩經》“佛國品”第一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钡谝涣x,又稱第一義諦者,即萬物之終極真理也,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相皆空這一終極義諦,堅守而不搖,乃能修成正果。

    美國獨立導演約翰·卡薩維茨(John Cassavetes)用8個月的時間和5萬美元積蓄自費拍成、花3年時間才找到代理發行的片商、于1968年放映的電影《面孔》(Faces),可謂展現生命空虛的經典:一對夫妻貌合神離、同床異夢:丈夫迷戀一個妓女,妻子投入一個舞男的懷抱,美國中產階級的婚姻悲劇、社會悲劇,都凝聚在這幾個為數不多、場景單一的出場人物的玩笑、狂笑、獰笑之中,而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惶惑、恐懼、孤獨都從這些痙攣似的大笑中呈露出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活的悲慘、人間地獄般的處境、必將墮入深淵的文明前景也都纖毫畢現、無處遁形……如果說卓別林的電影世界,尚能從淚水中破涕而出,那么,在1960年代的美國獨立導演約翰·卡薩維茨的電影世界,卻是一個層層謊言、粉飾,被歇斯底里的狂笑所戳破的衰朽世界,恰如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所言,“美國本身就是人類史的最大失敗和最大悲劇”,這一失敗,預示著全人類自1800年以來現代文明一系列悲劇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結局。

    《壇經》十八節云:“善知識!此法門中,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言不動?!?

    人心有真妄兩種,延壽《宗境錄》卷三解“妄心”為“生滅心”,而“真心”為不生滅之“真如”:

    迷心迷性,皆為執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出俗外道、在家凡夫之所失也?!嫘囊造`智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援思慮為相……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

    在美國著名的加大伯克利校園,加里·斯奈德與杰克·凱如阿克,如流浪漢一般,衣衫不整地穿行而過,被衣冠楚楚的各國師生,目為外星人?!哆_摩流浪者》對此議論說:

    不管哪所大學,只要有個有血有肉的人出現,就都會被視為異類。(峰按:太對了!尤以北平諸高等學校為最。)

    事實上,大學不過是為培訓沒有鮮明面目的中產階級而設的機構罷了。這些人最具體的象征,就是位于校園外圍那一排排帶草坪的高級房子……房子里的每個人都坐在電視機前,同一時間看同一節目,想著同樣的事情。(峰按:眼下是看著同樣的電腦或手機,想著同樣的事情,發出雷同的訊息。與影片開始字幕正相反,大學畢業生的基本信條是:“如不雷同,純屬偶然”?。?

    斯奈德、杰克這些“達摩流浪者”,渴望著“在曠野中聆聽著野性的呼喚,在星星中尋覓狂喜,揭發我們這個面目模糊、毫無驚奇、暴飲暴食的文明不足為外人道的根源”,即工業文明及其意識形態——啟蒙獨斷主義的種種愚昧與暴虐。

    當兩個先知先覺者。打起背包,進入連綿的加州馬特山峰時,杰克細膩地描寫道:“從他那遙遠的凝視里,我聽到了一聲悄無聲息的輕嘆,我知道,他回到家了?!?

    登山前,斯奈德用鶴嘴鋤在地上畫了一個“曼陀羅”圖案,并且解釋說:“它不僅可以保佑我們此行平安,……還能幫助我預見未來。(圖案中的)圓圈代表的是‘空’,它圍住的東西,是幻象?!倍寺愤^一臺正在施工的挖土機旁側,那些工人在塵土蔽天的環境中,汗流浹背地咒罵著,二人暗自莞爾:這不正是工業文明的寫照嗎!

    在半山腰的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杰克油然生出難以形容的、心痛的、似曾相識之感:

    它們就像過世已久的親人的臉,就像一個舊夢,就像一首遺忘已久的歌,就像你已逝童年和已逝成年的永恒黃金歲月?!ㄋ鼓蔚抡f)“你知道嗎,在我看來,一座山就是一個佛。想想看,它們有多大耐性——千萬年來就這樣坐著,默默地為眾生禱告,祈求我們可以完全
    擺脫苦惱和愚昧?!?

    傍晚時分,二人開始打坐:“天色很美。粉紅色的天光都消退后,一切就籠罩在紫色的暮靄之中,而寧靜的喧囂就像一股鉆石波浪一樣,穿過我們耳朵的門廊,足以安撫一個人一千年?!薄哆_摩流浪者》此刻的詩情,臻于完美:

    在鋼鐵工廠和飛機場遍布的美國,會出現(加里·斯奈德)這樣一號人物,更是奇上加奇。有賈菲(斯奈德書中化名)這樣的人在,表明這世界還不算太沒希望……能夠坐在這里與另一個充滿熱情的年輕人為世界禱告,這本身帶給我的安撫就勝過一千個吻和一千句柔情的話。終有一天,某種永恒的東西會從銀河向我們那些未被幻象遮蔽的眼睛開啟的,朋友?!瘘S色的山脈依舊默默無言。

    一位老朋友來訪,我為他播放了雅克·貝漢拍攝的著名史詩紀錄片《遷徙中的鳥》,這位朋友嘆賞道:“人類還四處探索外太空呢!把已經擁有的美麗地球保護好不是更重要嗎!……每個時代都寫下了他們最精粹的歷史經驗,但每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似乎總要從頭再來一遍,因為這新時代里的人們不相信過往人們的經驗……”

    真理恒存,卻鮮為人知,自古皆然。

    只有極少數人,能睜眼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真理。

    5,任其生滅流轉,無所執著用心

    《壇經》十九節說:

    此法門中,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緣觸境,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現象存在的意義,在于提示那更高的本體存在。

    但由于全人類本性的迷暗愚昧,往往把現象錯認作本體,于是生出執著心、貪婪心,本體之路就被堵塞了,于是人沉迷于現象之泡沫中,忘記了泡沫底下的無邊大海。

    慧能說禪定之法門,此段經文極為透徹。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曰: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即入定),令此比丘自視宿命……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修習禪定,即可看到此生來世?;砣活D悟,即入正見也?!镀兴_戒經》(即梵網經)卷下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且磺斜娚驹醋孕郧鍍??!?

    眾生迷失本性,乃成今日全球文明之困境也。

    當杰克與斯奈德在《達摩流浪者》中攀登到海拔一萬一千英尺高時,杰克害怕了:強風幾乎要把他倆吹下陡峭的懸崖!當杰克再也無法向上攀爬時,“突然間,我聽見從風中傳來一聲美妙絕倫的長嘯。我抬頭望去,只見賈菲已經站在馬特峰頂,正在發出勝利者的歡樂長嘯?!驮谶@一瞬間,我有如閃電般領悟到,我的恐懼是多余的:根本用不著擔心會掉下去,白癡,因為那是不可能的。我馬上也長嘯一聲,站起來,追隨賈菲,一路狂奔下山……”

    斯奈德、杰克是人類覺悟的先知。他們從宇宙紛繁現象海洋中看到了清凈不染的美麗本體。

    佛教智慧之高妙,恰如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所預言:一味向前、誅求無度的西方文化,必將被內外協調、天人安和的中國文化所取代;而世界文化的最高境界之一,是佛教的智慧,即看破現象的虛妄,從而歸結為毫無執著的寧靜。

    恰如印度詩圣泰戈爾詩云:“我渴望躍入形象海洋的深處,撈取那無形象的完美珍珠?!庇嘀v學韓國、讀《十力語要》于韓國某校深秋之燦爛梧桐樹下,乃賦詩云:

    秋光燦爛葉流蘇,梧桐樹下好讀書。

    少年嬉鬧昨日我,一樣逝水繞明珠。

    明凈的秋空下,一群韓國少年正追逐嬉鬧于綠茵操場上,余遙望而領悟:這些無知而爛漫的少年,豈不就是昨天的我嗎?一樣奔流消逝的宇宙巨流,環繞著那些少年、那些昨日、今日、明日之我、那些現象之空,環繞著形象海洋深處那不可見的玄秘明珠。仰望這一明珠,恰如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妙相,恰如洛陽龍門洞窟中的盧遮那大佛唇邊之微笑,寧靜微妙至極,全然不可思議,徹徹底底真實,一如宇宙本身。

    歡迎關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s

    【責任編輯:管理員】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文化傳播學、中國國學傳播、西方哲學藝術等人文研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